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曹爽会失去禁军兵权是因为什么?

曹爽,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让知秀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掀翻了曹爽兄弟对自己的压制,魏国进入到司马氏时代。

在事变之前,曹爽掌握军权,身边带着皇帝,可依旧输给了司马懿。

原因是,司马懿父子控制了京城禁军兵权,继而控制住了皇宫以及在宫中的郭太后。

自汉以来,朝廷和民间都认同“以孝治天下”的道德原则,司马懿用郭太后的名义压制曹爽和皇帝,瞬间就占据了制高点。

显然,失去了对京城禁军的掌控,以及对皇宫大内及郭太后的掌控,是这次事变中曹爽输,司马懿赢的关键点。

这个关键点本来也是在曹爽掌控中的,却因为他自己的大意,让司马懿父子找到了突破口。

根据曹魏军制,护卫京城及皇宫的禁军分别由两位职官管理,一个是中领军,为主要领导,一个是中护军,为中领军之副手。

只有拥有这两个职位中的一个,或者全部拥有,才有机会控制皇宫和京城。

在魏明帝曹叡死后,曹爽和司马懿争权,一度将这两个重要的职位都控制在自己手中。

中领军的职位,曹爽是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曹羲(之前是蒋济担任,他也跟随司马懿参与了事变),而中护军的职位,本来是由夏侯玄担任。

夏侯玄(夏侯渊堂侄孙)跟司马家还是亲戚,他的姐姐(或妹妹)是司马师的原配夫人,但他毕竟是姓夏侯,跟曹爽也是表亲,立场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掌握皇宫大内及京城禁军的都是曹爽的自己人,凭司马懿阴养的三千死士,本来也翻不起风浪。

不过,因为一次权力交换,让司马家得到了中护军的位置。

在魏明帝曹叡死前,曹魏西线战区(雍、凉二州)的兵权是在司马懿手中,这是抗衡蜀汉北伐的最前线,相当重要。

司马懿自曹真(曹爽之父)死后,一直以统帅的身份率曹魏军队在这个战区跟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交战,在这个战区的影响力很深厚。

所以,曹爽要想虚弱司马懿的权势,彻底掌控住曹魏西线战区的兵权,是必须要做的事。

曹爽掌权后,先是把司马懿送到太傅的职位上,把他高高挂起。

然后隔了一段时间,曹爽又想让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军事,这是取代和削弱司马懿的一步棋。

司马懿在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时,做了妥协,但他为儿子司马师争取到了一个重要职位,即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后,空缺出来的中护军一职。

或许因为中领军这个职位在自己的弟弟曹羲手中,可以制约中护军,也或许因为夏侯玄是司马师的小舅子,为他说了情,曹爽同意了这次权力交换。

于是,夏侯玄顺利担任征西将军,离开京城,司马师接替他,当上了中护军。

司马师上任中护军,将为司马懿发动宫廷事变添上最重要的筹码。

曹魏的中护军,和中领军同掌禁军兵权,且中护军还有选拔和任用将领的权力。

这让司马师既能掌握一半京城禁军,也能顺利安插亲信担任各级武官,这才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底气。

当然,如果中领军在位,京城禁军不会全听中护军的,这也是曹爽的底气。

但在事变发生当天,曹爽去祭奠魏明帝曹叡,把几个弟弟全带在身边,身为中领军且是曹爽集团最后一道保险的曹羲,也离开了京城。

曹羲这个中领军不在京城,所有禁军就只能听从中护军司马师的指挥,再叠加上司马懿阴养的死士,导致京城和皇宫很快就被司马懿控制住了。

所以,曹爽最后的失败,跟当初把中护军交到司马师手中,有莫大的关系。

当然,最重要的是曹爽的大意,他被司马懿的装病彻底忽悠住了,稍微有点警惕心,曹爽也不会让担任中领军的弟弟曹羲离开工作岗位。

曹爽的亲信谋臣桓范就曾提醒过他,几个兄弟不要同进同出,要防止被人一锅端,“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徐内入者?”

可曹爽根本就没听进去,直接回答:“谁敢尔邪!”这个态度估计没把桓范气得吐血。

最终,投降司马懿之后的曹爽被夷灭三族,桓范被司马懿下令杀掉,把中护军让出来的夏侯玄,后来也被姐(妹)夫司马师干掉。

一个中护军的职位,就直接影响了一场政争的胜负,可见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曹爽相比司马懿,到底是远远不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