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激周瑜”(第44回)是诸葛亮与周瑜初次见面时进行的一场精彩的智斗。
历史上本无诸葛亮智激周瑜之事。元代的《三国志平话》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出使江东,说动孙权决定抗曹之后,孙权命人到豫章请周瑜挂帅领兵,周瑜却因贪恋妻子小乔美色,每日作乐,不愿出征。于是,诸葛亮和鲁肃急赴豫章劝周瑜挂帅。《三国演义》吸收了它的合理内核,在艺术上另起炉灶,把它处理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两个杰出人物之间互相斗智的起点,从而创造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情节。
小说第44回开始,写孙权虽然被诸葛亮激起了联刘抗曹的雄心,但因属下众官见解不一,他自己也担心寡不敌众,对打败曹操信心不足,所以又犹豫不决起来。经吴国太提醒,孙权便按照其只孙策临终前所说“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遣使请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速回柴桑议事。这样,周瑜就成了决定东吴是否抗曹的关键人物。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深通此理,善于制造波澜,积蓄文势。就在周瑜回到柴桑的当天晚上,东吴文官武将纷纷前去探望,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奇怪的是,周瑜却似乎显得胸无定见,首鼠两端。他时而附和张昭等主降派:“吾亦欲降久矣”; 时而又赞同程普等主战派:“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那么,他究竟是主战还是主降?仿佛成了一个谜。这段描写,逗起了读者急欲窥知究竟的心情,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而周瑜那“冷笑不止”的神情,则使人恍惚感到他自有主张,只是不肯轻易吐露而已。这就初步表现了周瑜聪明而机警、矜持而自负的性格特点。
这时,鲁肃引着诸葛亮前来拜访周瑜。这是这两位当世奇才第一次见面。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将军,一个是英才超迈的军师,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读者满怀兴趣,要看在舌战群儒、巧说孙权中都取得了成功的诸葛亮,将怎样同周瑜讨论和、战问题。
出乎读者意料的是,作者并不马上让诸葛亮和周瑜正面交锋。而是先让鲁肃开口——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诸葛亮在江东毕竟是客,不宜一见面就向主人发问。对于鲁肃的询问,周瑜仍然故作姿态,宣称:“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忠厚的鲁肃不知是诈,立即同周瑜展开争辩。这正好给诸葛亮以冷眼旁观的机会,他一下子就看出周瑜是在故意卖关子,决定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所以也不开口,只是“袖手冷笑”。这令人莫测高深的神态,使周瑜心中有些发虚,禁不住问道:“先生何故哂笑?”于是,情节自然转入了诸葛亮与周瑜的交锋。
针对周瑜的故作姿态,诸葛亮将计就计,以假对假,也故意来个反话正说:“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又故意表示:“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虚与委蛇:“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显然,此言既不是真的赞扬诸葛亮“识时务”,也不是肯定他与自己“有同心”,而只是一种试探。诸葛亮顺水推舟,一面宣称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一面表示:“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这话若真若假,看不出是随声附和还是语含讥刺,周瑜越发摸不清虚实。诸葛亮趁机突出奇兵,提出一个纳降的主意:“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这个办法如此新奇,如此出人意料,诱使周瑜不得不问:“用何二人,可退曹兵?”诸葛亮却不正面回答,故意荡开一步,再次强调:“江东去此二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这玄玄虚虚的姿态,进一步刺激了周瑜的好奇心,于是他再次问道:“果用何二人?”诸葛亮见周瑜已经上钩,这才说出:“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所以,他借机提出:“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这条妙计刺痛了周瑜的心,但他毕竟是聪明过人之士,仍然半信半疑,追问道:“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诸葛亮早有精神准备,立即抬出曹操之子曹植的《铜雀台赋》为证。此时,周瑜已经怒火中烧,却仍然强作镇静,问道:“此赋公能记否?”诸葛亮立即背诵了一遍,其中有这样几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其实,诸葛亮背诵这段赋文,完全出于作者的虚构。根据史实,曹操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冬兴建铜雀台的,比赤壁之战晚了两年,而曹植作《铜雀台赋》更晚在建安十七年(212),而且赋中并无上述几句。但是,由于作者在第36回中即写到曹操下令在漳河边修造铜雀台,其子曹植又建议在铜雀台两边建造玉龙台和金凤台,“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为此处埋下了伏笔,所以读者并不觉得突然。再加上诸葛亮巧妙地利用“桥”“乔”二字同音相谐的办法,更使这段虚构显得天衣无缝。
果然,心高气傲的周瑜信以为真,再也按捺不住,“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诸葛亮故作不知,问周瑜为何顾惜两个民间女子。周瑜这才说出大乔乃孙策之妇,小乔乃自己之妻,又怒冲冲地说:“吾与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索性假装到底,仍劝周瑜三思而行。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周瑜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并要求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诸葛亮见目的已经达到,也就不再做戏,欣然表示同意。这样,经过“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这三个环节,孙、刘联合共拒曹操的局面终于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才与才敌,智与智斗的情节中,周瑜和诸葛亮都采取了迂回战术。周瑜故作姿态,藏而不露,企图使别人大吃一惊,结果却上了诸葛亮的当,不得不主动说出抗曹的主张,诸葛亮后发制人,因势利导,结果出奇制胜,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斗智的结果证明,诸葛亮确实是技高一筹。
从全书的情节发展来看,“智激周瑜”不仅是赤壁大战之前的一个有趣的插曲,而且揭开了在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中诸葛亮与周瑜反复斗智的序幕,对于表现两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