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定要听孩子说,跟孩子沟通
2.5岁的孩子表达还不是很成熟,也会因为自己的状态情绪而产生不客观(比如累了困了心情不好说“赌气话”),甚至会出现想象和现实无法区分的情况,这时鼓励孩子多说,多说出细节,多演出来,都能帮助我们对事情有更好的判断,这里要注意,鼓励多说的前提是我们先“闭嘴”,而不是“主观引导”。
3.我见过一些朋友,会引导孩子问,那老师有没有骂你啊?有没有打你啊?老师是不是没让你吃饭啊?然后孩子就先入为主地全部说是的,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客观了解事情了,同样的,反过来,也不要父母先入为主地对孩子说,你在家就那么淘,老师对你凶是为你好,你肯定又调皮了,学会中立平静地鼓励孩子说,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4.思考自己的底线,养育孩子,每个家庭的理念是不同的,底线也是不同的,那么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我们就需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底线之上的灵活空间又有多少?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自己育儿需要坚持的是什么,不能让步的是什么,什么是合理的,其实是模糊的,日常就会出现根据孩子哭不哭、听不听话,来决定自己的养育准则,这种无意识的习惯也就会影响到对老师的评判,而判断的依据也变成了,孩子喜不喜欢这个老师,关起门来,自己怎么带娃别人不能干预,可一旦涉及到了和第三方接触,我们就不能太主观了,凡事都需要“讲事实摆道理”,而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育儿准则,至于这个底线,每个家庭是不同的,当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定义自己的底线,那么也就更加明白,哪些事情我们需要“大动干戈”,哪些事情可以“轻松化解”。
5.区分行为和动机,不仅仅是老师,这世上就是有一类事情,我们换位思考知道,对方是好心,但就是处理的方式让我们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