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首元宵词,太过经典流传百世

元宵节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等,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便已经是重要节日了。

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节日,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元宵节可以说是春节的延续,是春节之后又一个欢乐的高峰,而与春节的团圆相比,元宵节又有一番别样风光,元宵自古便有看花灯的习俗,绚烂的烟花、五彩的花灯,决定了元宵节必定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节日,在古代,尤其是在宋代,元宵节更是异常热闹,平民百姓可以出外游赏,甚至,连女子都可以走出闺房,肆无忌惮地在街上玩耍,没有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可以尽情放松。

宋代许多大词人都描绘了这一美好的景象,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以说热闹之极,而众多的女子,更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当真是美不胜收。欧阳修在《生查子》中,更是描绘了元宵节最为浪漫的约会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如梦境一般美好。

可是,对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来说,这些热闹显得与她格格不入,尤其是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的元宵节。她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元宵词《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幸福之极,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最为难过的事情,或许只是丈夫出差时的孤独寂寞,但是,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汴京遭到洗劫,康王赵构在稳定了南宋政权后,大量北方民众涌入临安,李清照也是其中之一,丈夫的去世、财产的流失、改嫁的不幸,让这位本来幸福无比的女人,变成了一个晚年凄凉的老妇。

这首《永遇乐》就是在描写自己晚年临安的一段生活。当时,宋金两国已经处于稳定的停战期,南宋都城临安中充满了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遇到元宵节这样的盛大节日,更是热闹无比,可是,悲凉的李清照,却在这繁华中,看到了自己凄凉的遭遇,以及家国兴衰的无限慨叹,她在这首词中,毫无隐藏地表现了出来。

词的上片写元宵节寓居临安的心情。开篇便是笔力不凡的名句,词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太阳落山了,犹如金红的火球消失在天际云端,晚霞铺满了天边,暮色苍苍,逐渐笼盖四野,正值元宵节,又有这样的好天气,按说应该让人心情愉悦才对,可是绚烂的景象,并没有让词人感到热烈喜庆的节日心情。

反而,一句“人在何处”的反问,让人有一种沉闷的感觉。曾经,词人在繁华中,度过了多少次的元宵节,如今,国破家亡之后,又是元宵时分,自己却孤零一人,远在他乡异地,这样浅浅的一点,便给这首词尊定了基调。

可是词人并没有展开这份惆怅,而是转笔去写春景,“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初春柳叶吐芽,傍晚雾气弥漫,这些杨柳似乎笼罩在浓烟之中,此时梅花将残,门外忽然又有人吹起了笛曲,词人心情本不佳,这时听到此曲,更引起心情的忧郁,所以她心中浮起了一个疑问:“春意几许?自己还能去欣赏吗?”

这时,有人来相邀词人外出游玩,“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正值元宵佳节,又碰到这样好的天气,大家一起外出游玩吧?可是词人却用了一个很没有道理的问句:“次第岂无风雨”?天气好的有点不正常,难道不会突然来一场大风雨吗?词人的担忧,似乎也不无道理,往往平静下的风暴更加有破坏力,其实词人在这里,也表现了对南宋政权一派歌舞升平的担忧。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些朋友,乘着宝马香车来邀她一起游玩,可谓真诚,但是词人,却婉拒了这些好朋友,究其原因,怕是“人在何处”的心理在作怪,正如朱自清散文中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词人的婉拒,带着三分漠然、三分凄凉、三分伤感。

词人上片问了三问,每一问都显得有些悲情和失落,热闹的元宵节,更勾起了词人内心的悲凉。

于是词人想起了曾经元宵的美好,“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那时候,词人身在北宋汴京,家国无事,自己闲暇的时间也多,尤其到了元宵佳节,更是十分重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都会盛装打扮,到了晚上,蛾儿雪柳、翠羽环绕,在汴京繁华的街道中,度过欢乐的时光。

可是现在呢?“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年纪大了,变得憔悴了,头上生出了白发,也懒得打扮了,所以晚上,更不愿意出去了,其实,词人怕晚上出去,最主要的,并不是懒了、老了,而是经历过沧桑之后,那颗对热闹繁华的心性,再也提不起来了。

所以词人在结尾淡淡地说道:“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听着外面的欢歌笑语声,词人似乎就满足了,可是,这平淡的句子中,其实包含了多少人生阅历和满腹辛酸!这种旁观者的平静,在欢声笑语的衬托中,更显得沉重和落寞,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是何其痛苦的!

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很多热闹的字眼,可是每每在热闹之后,便给出更加伤感的句子,不得不说,这种家国、身世的哀情,令人无比沉重,难怪南宋另一位著名词人刘辰翁,每次诵读此词,便会“为之涕下”,因为它写出了多少南宋人心里面最沉重的那份记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