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对于苏轼而言,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苏轼,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暮春时节,苏轼同一行人出行,不料偶遇大雨,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大家在雨中赶路,淋得狼狈,苏轼却觉得此刻的雨景也别有一番滋味,写下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经历使然,作《定风波》的这年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此刻的他心如止水,再也没有像当年初次听到被贬消息时的愤懑不平了,如今他六十有余,修行也大有增长,诗风愈来愈豁达明朗,批判中带着迎接光明的生机,让人看了十分欢喜。

也许,你会觉得,乌台诗案使苏轼成长了,磨练了他的意志,稳定了他的诗风。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概以结果去判定作者遭遇过的事都为好或者都为坏。你见到这时更加豁达的苏轼,却没见过那个敢作敢当的苏轼。那是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苏轼勇敢站出来反对,发表己见,不畏权贵。苏轼因年轻时文思敏捷,创作过大量诗文、词藻,在文学、政治领域有一定声望,延至了王安石变法。凡是变法,必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王派利益受损,心有怨言,通过搜集苏轼的诗文,证明王安石有不忠执念,皇帝大怒,将其贬入黄州。这是苏轼第一次遭遇贬谪,被贬的理由也冠冕堂皇,我猜那时的苏轼一定愤愤不平。被贬后的苏轼安心在黄州治理,只是对于写诗有了芥蒂,倒不是不再提笔,而是很少提笔,提了又放下,再提笔时,字字斟酌、推敲,恐怕居心叵测的人再捡了漏告上一状,现实的艰苦并不代表苏轼不再豁达,他反而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种种,或好或坏,他都不为所动。

可苏轼的前期写作就十分成功,如果没有乌台诗案,我相信苏轼将会发展得更好,这是无意的。苏轼看问题的角度很全面,诗风也很难模仿,总有一种大将风采,让人感觉到王者归来之气魄。他的作品已经让他进入到更多人的眼中,乌台诗案的时间正是苏轼发展自己人脉圈的关键时刻,苏轼需要认识的人不只有诗人同行,还需要处理好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这些才能使苏轼的实力强大起来。而苏轼恰恰在按照这个方向行走,王安石变法彻底打乱了苏轼的计划。如果没有变法,苏轼就不会对新政提意见,遭到小人算计,也就没有之后的贬谪了。如果这些没不复存在,苏轼凭借一身才气与努力,一定会在官场上去的一个高度的地位。

从古至今想要做成大事的人,不少有高超的才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坚定的心及不懈的努力。苏轼十分清楚这个道理,也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去努力,只是深陷政治迫害,走了不少弯路,错过了不少良机,如果能有更好的社会环境,苏轼这类人一定会活得风生水起。乌台诗案不仅代表苏轼的被贬经历,更意味着良好机遇的缺失,成功路途的可望而不可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