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结局是谁造成的?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结局是谁造成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我国悠久而漫长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种“奇葩”的死法,举例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景公相传便是不小心掉到了粪坑当中而溺毙的。除此之外,晋孝武帝司马曜则是因为和张贵人开了个玩笑而被后者活活闷死在了被子里。

提到上面这些死法,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滑稽有趣,但我国明朝大才子解缙的死法尽管非常特殊,却不禁令人感到悲哀和惋惜。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曾经得到明成祖朱棣“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的高度评价。然而,他的下场却是被埋入雪中,最终遭活活冻死。

洪武二年(1369),解缙生于江西吉安府的一个书香世家,得益于此,他从小便得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得不说,解缙确实是颖悟绝伦,以至于他十九岁便考中了进士,并于同一年直接被封为翰林学士,被太祖朱元璋所看重和喜爱。然而,从小就顺风顺水的解缙性格十分直率,他对于朝臣的过失或朝中的乱象直言不讳,导致得罪了许多大臣。

因为害怕解缙年纪轻轻就满朝树敌,朱元璋专程招来他的父亲,并向其表示:“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就这样,解缙被迫回到老家修身养性,通过编校史书来提高自己。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将解缙封为翰林侍读,并在建立文渊阁后让解缙也入阁参政。

在成祖手下,解缙先后担任《太祖实录》、《列女传》的总裁官,还被任命为《永乐大典》的主编,可谓很受信用。然而,尽管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回家静修,但解缙仍然耿直而固执。当时,朱棣不太满意太子朱高炽,而更加喜爱次子朱高煦,因此礼秩方面常常违背标准。见此情形,解缙立马进谏,认为这会引发皇子之间的斗争,然而,朱棣却认为解缙才是在挑拨他与自己儿子的关系,因此感到十分不满。

另一方面,因为解缙明确表示过支持太子朱高炽,所以更加受宠的朱高煦心中自然非常愤恨。为了发泄怒火、排除异己,他诬陷解缙泄露朝政机密、阅卷不够公正,害得后者被贬到了偏远的广西,担任布政司参议。结果,解缙就要启程时,曾与他有过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又给他安插上了别的罪名,害得他直接被改为贬到更加遥远的交趾。由此可见,当年朱元璋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

永乐八年(1410),解缙借入京上奏的机会想要面见圣上,但此时朱棣恰好北征未归,因此,解缙只好在拜见了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后离去。结果,此举被朱高煦解读为是故意趁皇帝外出私自与太子会见密谋,随后不等皇帝回来就直接离开,是“无人臣礼”的行为。被爱子这么一说,朱棣立刻勃然大怒,下诏逮捕解缙入诏狱,进行残酷的折磨。

永乐十三年(1415),朱棣无意间看到诏狱羁押人员的名单中有解缙的名字,便说了句:“缙犹在耶?”意即是:“解缙怎么还在?”侍候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闻言立即心领神会,回到诏狱后便将解缙灌醉,随后埋入了厚厚的积雪当中。作为文人,解缙本就身体虚弱,又在诏狱中被关押了五年之久,体格早已虚弱不堪。因此,在被积雪掩埋过后,他很快就失去了生命。

解缙不幸死后,其家产被尽数查抄,而他的家人也都被发配到了遥远苦寒的辽东之地。直到五十年后明宪宗当政,解缙才终于得到了平反。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他不看好的皇子朱高煦此时早已因为谋反且屡教不改而被明宣宗放入大缸炙烤而死了。

毫无疑问,解缙的才华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以博学闻名于世的大才子,他一生有过无数精彩的作品,而其中最典型的自然是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不过,因为永乐四年(1406)时便被贬谪,解缙只主持编纂了全书的一部分,其余则交由了姚广孝主编。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解缙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坚持,他始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事,不愿意选择更加圆滑的为官、处世方式。这些既是导致其冻毙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后人为其感到悲哀和惋惜的重点。不过在此之上,这样的品质尽管不会被每个人效仿,但绝对是应该得到人们尊敬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