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寺是什么地方?与阿济格有何关系?

阿济格,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清初宗室将领。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探寻。

坐落于沈阳大东区小北街上的八王寺,是一座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佛寺。据辽宁档案馆的档案记载,八王寺本身应该称为大法寺,那么它又是怎么成为了八王寺?而“八王”又指的是谁呢?

说起来,大法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明末。

后来,后金强大起来,努尔哈赤攻下沈阳,将沈阳作为了他们的都城。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将国号改为“大清”,开始正式将兵力集中用于消灭明朝的战争。

也就是这一年,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的阿济格战事告捷,从凤凰城归来。当他途经大法寺时,看到寺中蛛网密布,破败不堪。于是找到寺庙中的住持,经过一番筹划后,由他出资,对寺庙进行了修整。住持感念阿济格的乐善好施,特意在庙内修建了八王祠以谢其功。

有人也许就要问了,阿济格明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为何住持却称他为“八王”呢?

没错,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他和多尔衮、多铎都是大妃阿巴亥所生。

当时,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大妃,因此,阿济格几兄弟也深为努尔哈赤喜爱。

据《满文老档》记载,阿济格“身长丈余,腰腹甚大”。他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极为勇猛。早年便因功被封为台吉,后来他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和讨伐蒙古察哈尔部时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再次被封贝勒。

说阿济格得努尔哈赤宠爱,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据《清史稿》记载,有一次,努尔哈赤看到皇太极的继福晋乌拉那拉氏在遇到阿济格时,居然不愿下轿行礼,非常生气,竟逼迫皇太极休离了乌拉那拉氏。

可见,阿济格在努尔哈赤在世时,地位何其显贵。

努尔哈赤去世后,在众人的拥戴下,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一心想统一天下的皇太极正是用兵之时,对阿济格自然极力拉拢。每逢阿济格征战归来,皇太极或亲临十里之外迎接,或设宴犒劳,或遣使褒奖慰劳。因此,阿济格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满清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随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统领的大顺军。在攻占北京城后,满清迁都北京。

论功行赏时,阿济格被封为和硕英亲王。由于他在被封的诸王中排第八,因此又被称为“八王”。

不过,问题来了,既然被尊为“八王”,是顺治在位时的事情,那么早先的住持,为何会称之为“八王祠”呢?

据当地人传言说,阿济格对大法寺修缮给予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但身为汉人的住持对满人身份的阿济格心存畏惧,不敢问津他的封位,误认为他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所以稀里糊涂就称他为八王。

寺庙修缮一新后,阿济格也就把这里当作家庙,而时人也都习惯称之为“八王寺”。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大家口口相传,大法寺的名气反而不为人知了

八王寺最风光的时候,要数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

乾隆和同治曾分别对八王寺进行修缮和扩建。

重建后的八王寺占地402亩,其寺庙规模宏大,里面又分6个院落,不仅有钟楼、鼓楼、大殿、配殿等,还设有宝塔、碑楼等,一时香火鼎盛,僧侣云集,是沈阳城中最大的禅寺之一。

但到了光绪年间,随着外敌入侵,日俄开战,八王寺也屡遭炮火损毁,再次陷入颓败的局面。

民国时期,张作霖雄踞东北后,也曾出资修缮。但随着抗战爆发,接着又是土改运动,破四旧等,八王寺中的器物或被掠走或被偷盗,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八王寺再度凋敝破败。

解放后,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八王寺的房屋不断被工厂征用拆除,以至最后只剩下一间破败不堪的大殿,且殿柱早已腐烂,窗户也因年久失修,只有木条残存。殿门也只有两块色彩斑驳的破木板子,唯有房梁上还隐约可见有雕花的模样。

2006年,在通过文物普查后,相关部门决定恢复八王寺的原貌。但由于八王寺原址上已经被居民区覆盖,于是经过层层报批,最后终于做出了异地重建的方案。在离原址80米的地方,重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八王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