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之战是因为两个采桑女的冲突爆发的吗?事实是怎样的?

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为争夺江淮流域控制权爆发了战争,史称吴楚之战。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史书记载,当时在吴国边境,有一座卑梁的小城;楚国这边,也有一座叫做钟离的小城。卑梁城和钟离城比邻而居,但却因为分属不同国家,双方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有一天,钟离城和卑梁城内的两个女孩,因为同时在边境上的一棵桑树上采摘桑叶,产生了口角,继而打了起来。此后,两家的大人闻讯赶来,继而大打出手。最终在混战当中,吴国卑梁城这边的一个人,被楚国人给打死了。

随着这个吴国人被打死,事态彻底升级。接下来吴国卑梁城这边,守城的长官得知此事之后,直接派军队袭击了楚国的钟离城,狠狠地报复了一把。而楚国这边,钟离城被扫荡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国王都,楚王当即下令,出动楚国大军,直接攻占了吴国的卑梁城。

而吴国这边,得知卑梁城被攻陷之后,同样不甘示弱,同样派遣大军进攻楚国,不但夺回了卑梁城,还顺道攻陷了楚国的钟离城,以及重镇居巢。

自此之后,楚国和吴国的梁子,就算是彻底结下了。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吴楚两国多次交战,血流成河。最后更是以吴军攻破楚国王都,楚国差点被打到亡国而结束。就连楚国那位已经被埋进土里的老国王,都被重新挖了出来,当众鞭尸。

从两个采桑女的口角,一直升级到楚国被灭,这个结果,实在让人感觉不真实。后世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成语,叫做‘卑梁之畔,流血吴楚’,以此来比喻因为无谓的小事,引起了大规模的冲突和骚动。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吴楚两个大国,为什么会因为两个采桑女的冲突,最后升级成了这种灭国级战争?楚国被吴国攻破王都,真的只是单纯因为两个采桑女的冲突吗?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复盘吴楚两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导致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两个采桑女的冲突,而是因为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

想要解释清楚这场战争,我们还得从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

西周末年,随着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被杀,西周便算是彻底结束了。此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迁都到了洛邑。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

因为之前西周覆灭的时候,周王室损失了不少力量。再加上东周开国之后,周幽王的一个弟弟,也被其他诸侯拥立做了天子。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内部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如此一来,周王室的内耗,自然更加严重。

直到二十多年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的大国晋国,插手周王室的内斗,帮助周平王击败了自己的叔叔,周王室内部这才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但同时,这场长达二十年的两王并立,也让周王室进一步衰落。

此后,又过了三十多年,周王室一直在持续衰落。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在位时期,周桓王不甘心周王室就此衰落下去,便想要发动周王室最后的一点力量搞事情,结果周桓王刚刚想要折腾一下,周王室就和旁边的郑国产生了冲突。最终,周王室更是被郑国击败,彻底威严扫地。

郑国击败周王室的这场战争,对于整个春秋时代乃至中国历史来说,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自此之后,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国,彻底看清了周王室的衰败。既然周王室连一个郑国都打不过,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从周王室的话呢?

所以,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整个中原便逐渐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很多诸侯国都想要兼并其他国家,以此来壮大自身实力。但问题是,如果贸然侵占其他国家,很容易会引来公愤。到时候如果被其他诸侯国围殴的话,自身恐怕都会有被灭的风险,实在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第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大概在周王室被郑国击败二十多年以后,齐国那边换上了一位新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国本就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国力很强。再加上齐桓公上位之后,锐意改革,国力很快就远超其他诸侯国。

而接下来,当齐桓公打算扩张的时候,齐桓公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叫做‘尊王攘夷’。这个办法在后世的时候,也被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简单来说,就是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去清理那些对周天子不尊敬的诸侯国。如此一来,在名义上齐桓公就变得无懈可击,而灭了那些诸侯国之后,他们的地盘则是都归齐国所有。如此一来,齐国便可以合法合理地侵占其他国家。

正是因为打出了‘尊王攘夷’这杆大旗,此后的几十年里,齐国迅速扩张,同时又多次举行会盟,终于被大家公推为诸侯国中的盟主。自此之后,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的地位,也就算是彻底定下来了。

不过,到了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因为齐桓公本人识人不明,导致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围绕着国君宝座,开始疯狂内战。这场内战,直接导致齐国国力暴跌,再也坐不稳霸主的位置了。所以在这之后,对于这个空出来的霸主国宝座,中原地区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都开始纷纷跃跃欲试,打算成为下一个霸主国。

当时在整个中原地区,有资格竞争霸主宝座的国家,大致有四个,分别是秦国、晋国、宋国以及楚国。这四个国家,国力要更强一些。所以在这之后,楚国和宋国开始交战,最后以宋国战败而结束。秦国和晋国也开始交战,最后秦国无法击败晋国,跨过晋国去参与中原腹地的争霸。所以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就只能转而向西发展。

等到宋国和秦国先后失去争霸资格之后,接下来要争夺霸主国宝座的,就只剩下晋国和楚国了。

对于晋国和楚国争霸的这段历史,我们只能简单来介绍一下,因为实在是太长。简单来说,在接下来上百年的时间里,晋国和楚国直接交战十三次,晋国胜十一次,楚国胜两次。至于双方间接引发的代理人战争,已经双方针对对方附属国的战争,那就实在太多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首先占据上风,在晋文公时代首先称霸。而晋文公死后,仅仅过了十几年之后,楚国就出了一位楚庄王,再次扳回一局。而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大肆吞并其他诸侯国,导致楚国的地盘迅速扩张,势力暴涨。

不过,等到楚庄王去世之后,因为楚国新旧贵族两派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所以就开始进行内斗。因为这场内斗,导致楚国的国力再次大跌。而晋国则是趁势压上,清理掉了楚国的众多附属国,逐渐将战争引向了楚国本土。

到了这个时候,在这场晋楚争霸过程当中,楚国已经处于绝对的下风了。

不过,此时的晋国高层,也开始仔细思考一个问题:在之前上百年的斗争当中,晋国曾经多次战胜楚国,为什么却始终不能把楚国灭掉呢?

对于这个问题,晋国高层后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主要是因为楚国地处南方,地盘太大,晋国很难长途作战,彻底吞并楚国。再加上晋楚之外,还有齐国和秦国这样的大国。每次晋国开始占据压倒性优势之后,齐秦双方都会从背后拖后腿,生怕晋国吞并了楚国,彻底一家独大。

所以,想要彻底灭掉楚国,就必须在楚国旁边,找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晋国组成联盟。至少在灭楚这件事上,双方不能有任何分歧。双方必须坚定联手,不去管其他任何影响,这样才有机会真正灭了楚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找了一圈之后,最终晋国就看中了南方的吴国。

吴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吴国的初代国君,应该是周文王他大伯。商朝末年的时候,当时的周国还仅仅只是一个普通诸侯国,正是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在位期间。

周太王一共有三个儿子,这其中小儿子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照理来说,周太王去世之后,应该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大儿子。但周太王晚年的时候,却特别看好孙子姬昌,想要越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知道父亲的心意之后,周太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直接放弃了继承权,远远地逃到了荒凉的江南。而当地人敬佩这哥俩的品格,于是纷纷前来归附,这就是吴国最初的原型。

再之后,随着周武王成功战胜了商纣,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自然也要寻找失散多年的亲戚。后来找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人家已经在江南立足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周武王便册封其为吴国。

吴国这个国家,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这段历史渊源,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都怀疑,或许当年的历史并没有这么看起来温情脉脉,有可能是周文王赶走了自己的大伯和二伯,也有可能是后世的吴国君主,为了给自己的血统正名,硬是往周王室身上去靠。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吴国确实是这么来的。

如果单从吴国的开国过程来看,这样的吴国,显然应该是很高贵才对。但问题是,吴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偏僻了。在西周以及春秋时代,黄河流域才是真正的中原核心。只有吴国所在的太湖流域,那就只能算是边疆中的边疆了。

因为地理位置实在太偏僻,吴国的文明发展进程,相比中原诸侯国来说,也要慢了很多。直到春秋中期的时候,吴国依然处于刚刚脱离原始社会的阶段,和那些强大的中原诸侯国相比,吴国差的实在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就因为晋楚争霸,晋国看上了吴国。自此之后,吴国就搭上了晋国的快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公元前586年,也就是楚庄王去世五年之后,当时吴国的老国王去世,新国王寿梦即位。寿梦即位之后,为了发展吴国,学习中原的先进文明,还特意玩了一出‘认祖归宗’的戏码,去洛邑朝见了一下周天子。

这也是吴国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次去朝见周天子。

寿梦的这次出国访问,不但和周王室取得了联系,沿途也经过了许多国家,带回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中原大国的注意。这其中,就有当时正在寻找盟友的晋国。

当时晋国虽然在楚庄王去世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还是没能完全压倒楚国。此时的晋国,正愁没法在楚国身后,再找一个同盟国,吴国就忽然出现了。吴国的出现,对于晋国而言,无疑是刚想打瞌睡就有人送上了枕头。所以在这之后,晋国马上派人出使吴国,并且给予吴国多方面的援助。

当时晋国对吴国的援助,到底强到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吴国因为久居边陲,基本不会玩战车这种东西。为了帮吴国熟悉车战,晋国干脆直接派了一支成建制的军队,到吴国去帮吴国训练军队。可以说,后来吴国军队的老底,就是晋国帮忙缔造出来的。

除了军事上之外,其他手工业以及各方面的技术知识,晋国也是不遗余力地向吴国输出。正是在晋国的援助之下,吴国在寿梦这一代,开始迅速强大起来。此后,晋国和吴国正式结成同盟,开始从两个方向,共同夹击楚国。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吴国在寿梦在位期间,迅速壮大,逐渐成了东南大国。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着楚国的‘北-东北-南’三个方向的包围圈,也彻底形成。这个包围圈形成之后,楚国和中原诸国的联系,基本上就被彻底切断了。就连山东地区的齐国,也很难再支援楚国。唯有西边的秦国,暂时还和楚国接壤,这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二十多年以后,随着包围圈的形成,楚国彻底难受了。在接下来的交战当中,晋国开始逐渐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就连楚国的国王,也在乱战当中被晋国大军射瞎了眼睛。

公元前263年,晋国号召一堆盟国小弟,与吴国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地区举行会盟。这场会盟,不但标志着晋国彻底成为了第一霸主,同时也是晋吴两国的第一次国君级会谈。会谈期间,双方不但重申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对接下来针对楚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统一了意见。

在晋吴两国的联手针对下,接下来,两国不断对楚国边境进行袭扰战,致使楚军疲于奔命。所以从这时开始,楚国再也无力去管国境之外的事情,战争也逐渐推进到了楚国的国内。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下去的话,就这么打下去,楚国就算国力再厚也扛不住,最后肯定会被晋国所灭。但问题是,就在晋楚争霸战争,逐渐有了眉目之后,晋国内部却出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士大夫家族擅权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作为春秋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最后是被国内的卿大夫家族给瓜分了。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晋国就成了韩赵魏三国。而从晋楚争霸的后期开始,晋国内部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卿大夫家族掌权的现象。

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之后,晋国内部的卿大夫家族,开始相互混战。所以直接导致整个晋国,都无力再向外扩张,自然也就谈不上灭楚了。于是,到了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号召之下,晋楚两国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开始进行谈判。

这场谈判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自此之后,除齐秦两国之外的所有诸侯国,都需要共尊晋楚两国为霸主。至于齐秦两国,因为实力太强,所以不用前去朝拜。因为在这之前,两国之间还有一次和平谈判,所以这次谈判,后世便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会盟’。

第二次弭兵会盟结束后,此后的四十年里,晋楚两国基本上就没什么战事了。而随着晋楚两国休战,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也开始进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也是整个春秋时代,最和平的四十年了。

但这个结果,对于吴国来说,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要知道,吴国原本只是一个东南小国,靠着晋国扶持,才能逐渐壮大,最终成为能够制衡楚国的强大国家。但问题是,此时晋国和楚国签订了盟约,同时还让大家一起共尊两国为霸主。所以这个结果,就等于是把吴国给彻底卖了。

于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吴国便等于是单凭自身,独自对抗楚国。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楚吴两国争霸的历史,真正开始了。

顺便说一句,在晋楚两国休战之前,吴国这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吴国这边,那位直接带领吴国走向强大的吴王寿梦,最终寿终正寝。寿梦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规矩,应该是由寿梦的长子即位。但寿梦有四个儿子,在这四个儿子当中,寿梦却偏偏看好老四这个小儿子。

所以,在寿梦去世之后,吴国就演绎了一场传位佳话。先是老大即位,老大即位之后,和楚国打仗,死在了战场上。老大去世后,老二即位。正是老二在位期间,晋楚双方举行了和平谈判。而老二在位四年之后,最终去讨伐越国,仗打赢了,但老二本人却被俘虏给刺杀了。

老二死后,老三即位,老三在位期间,继续和楚国干仗,也没落了下风。如此,过了17年之后,老三病重,打算按照约定传位给老四。然而到了这个时候,老四却坚持不接受,甚至还特意跑到山里去种地。

因为老四坚决不接受,所以最终,老三只能传位给儿子僚。

僚即位的时候,吴国经过连续四代吴王的治理之后,已经非常强大,足以和楚国正面抗衡。而且,此时距离当年那场弭兵会盟,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中原各国对楚国也是虎视眈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接下来的几年里,僚开始指挥吴国,两次进攻楚国,两次基本上都是得胜而回。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场显得非常离奇的‘桑叶大战’,就此爆发了。

公元前519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在前线大败楚国主力。这也是僚即位之后,第二次进攻楚国。一年之后,到了公元前518年的时候,吴楚两国边境,两国女子因为一个桑树产生口角,最后导致事态不断升级,最后演变成了吴楚两国的全面大战。

从之前的历史背景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实际上,这场所谓的桑叶之战,原因其实根本不在于那两个采桑女。在此之前,吴楚两国已经交战多年,双方早就打出了世仇。所以双方开战,只不过是想借此作为一个理由而已。

而接下来,当桑叶之战结束之后,吴楚两国接下来的历史,则更为精彩。

桑叶之战结束四年之后,吴国这边出现了一场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事件。之前寿梦的四个儿子,本来打算依次做吴王,但是到了老三这里就断了,由老三的儿子做吴王,也就是僚。但是僚即位之后,老大的儿子就不愿意了。

如果按照顺位继承制的话,当年老大去世之后,本就应该由老大的儿子即位。所以,僚即位之后,这个老大的儿子,一直在筹划怎么夺回王位。有趣的是,对于这位堂兄弟,僚还真是一点都没有忌惮之心。之前两次和楚国交战,都是由这个堂兄弟来指挥的。

这两次指挥,也让这个堂兄弟在吴国军中的声望,大幅攀升,有了取代僚的机会。而桑叶之战结束三年之后,当时恰好楚国老国王去世,僚便打算趁机再进攻楚国,于是便把吴国大军都派了上去。但是开战之后,吴国大军在楚国境内,却陷入了苦战,一时之间无法撤回。

就在这个时候,那位筹划已久的堂兄弟,找了个叫专诸的刺客,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僚。这就是专诸刺王僚这个典故的由来。而专诸用的那把剑,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鱼肠剑。而僚被刺杀之后,那位筹划已久的堂兄弟,正式登上了吴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之后,虽然吴国内部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因为阖闾即位之前,在军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牢固,所以这场混乱并没有持续太久。反倒是楚国,当时内部极为混乱,这就给了接下来阖闾灭楚的机会。

说到这里,我们得暂时把吴国这边放下,先说说楚国那边的情况。

之前吴楚两国进行桑叶之战的时候,楚国这边正是楚平王在位期间。楚平王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王,一方面他对外非常有手腕,面对晋国和吴国的围攻,依然能够支撑不败。但另一方面,楚平王本人的道德水平特别差,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费无极,还抢了自己的儿媳。

另外,楚平王执政期间,还杀了一个叫伍奢的忠臣。伍奢被杀之后,他的儿子伍子胥逃往吴国,此后就开始帮助阖闾刺杀僚,最终帮助阖闾登上了王位。而阖闾登基之后,伍子胥又开始全力帮助吴国变得更加强大,准备反过来向楚国复仇。

除此之外,桑叶之战结束两年之后,楚平王病重去世。而楚平王去世之后,新即位的楚昭王,只是一个十岁都不到的小毛孩,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在这之后,楚国内部就开始出现主少国疑、大权旁落的现象,国内开始逐渐混乱。反观吴国这边,自从伍子胥帮助阖闾上位之后,伍子胥又帮吴国招揽来一个超级牛人,这个牛人就是孙武,《孙子兵法》就是他写的。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开始骤然膨胀,逐渐超过了楚国。而楚国这边,当时又是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更难抵挡吴国的骚扰了。此后的十年当中,吴国将国内全部军队,分成了三部分,轮流对楚国进行袭击骚扰。再加上晋国一直也没闲着,一直在旁边拉拢其他小国,这就导致楚国进一步衰落了。

十年之后,当楚国衰落到一定程度之后,吴国灭楚的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506年,强大的晋国首先撕毁了和约,联合其他十八个诸侯国,共同对楚国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破楚方城之战。在这场战争当中,楚国的军队主力,被晋国消灭了很大一部分,军力就此衰落了下去。

与此同时,吴国这边得到消息之后,知道灭楚的机会终于到来。此后,吴王阖闾带上了吴国全部的精锐,对楚国发起了总攻。在柏举之战当中,吴国正面攻破了楚国防线,此后一路追着楚军打,五战五胜,一口气打到了楚国国都。

此时的楚国,因为之前多年的战争,早已虚弱不堪。所以最终,吴国几乎没怎么费力气,就彻底攻破了楚国王都。那位处心积虑多年的伍子胥,也终于得以复仇,把楚平王从地下挖了出来,当众鞭尸,终于报了当年的毁家之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楚国其实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不过,在这之后,因为吴军在楚国内部非常残暴,引起了楚国百姓的一致愤怒。再加上楚国又去秦国那边求救,秦国为了不让晋国一家独大,所以也开始倾力前来救援,最终就导致了楚国死灰复燃,成功复国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对于吴国而言,能够一度占领楚国国都,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就。而对于那两个采桑女来说,大概也从来没想过,因为区区一棵桑树的争执,最终会导致楚国差点被打到灭国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