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平庸都很普遍 明朝为何还有近三百年国祚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明朝皇帝普遍表现平庸,却能够维持近300年的国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延续至今经历了太多次的朝代更迭。

强汉盛唐都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近三百年的统治,他们都依赖于在统治中期出现了明君圣主。

汉朝的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开疆拓土。

唐朝的贞观之治造就了一片盛唐气象,后继君王唐宪宗以法度制裁藩镇,获得了极大的权威,再次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时间。

而反观我们要说的明朝,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就没有出现过让人印象深刻的帝王了,那为什么明朝也和汉唐一样,做到了长达三百年的统治呢?

一.攘外而无需安内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和绝大多数新朝代一样,前朝余孽都是改朝换代之后统治者的一大心病。

1.北伐蒙古

元朝的残存势力和其他有所不同,虽然灭亡了,但元朝的统治者其实一直都是位属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中原的统治被明结束之后,北方草原上仍然残存着大量的蒙古族统治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继续侵占中原。

所以在明朝统治期间,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对明朝的边境进行侵犯和掠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百姓对明朝的依赖性。

毕竟一家人的事可以关起门来慢慢谈,但别人来家里闹事,矛头肯定是一致对外的。

所以在明朝多次讨伐蒙古之时,那么大的兵马粮草调动与高昂的税赋,也没有使明朝国内产生一点动乱。

明成祖朱棣的第一次北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斡难河战役,一举击破鞑靼大军主力。

各蒙古部族纷纷纳贡称臣,接受了明朝以分化蒙古各部实力为目标的册封。极大地加强了明朝的国家凝聚力,在一定时间内安稳了北方。

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力虽然越来越弱,但早就建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一直镇守北方,阻止了蒙古对明朝的侵略。

明朝的君主更是推行新的贸易政策,册封了蒙古的鞑靼汗为义顺王,并开放边界和其进行贸易。

一方面能够让双方和平共处发展经济,一方面明朝能够从贸易中获得战马,加强军队的实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国力重新恢复,贸易繁荣,蒙古各部族俯首称臣,再次接受明朝的册封。

2.击败欧洲海上殖民者

其实纵观整个明朝,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十五世纪初,航海业迅速发展,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在明中期都抵达了中国。

这些西方国家企图用洋枪火炮做刀剑,经商贸易做外衣来侵占中国的土地,他们在沿海城市兴风作浪,但几次战斗下来都被明朝海军打败。

史料记载“天启三年,抚院南都御史节钺抚临……遂于本年十一月焚夷巨舰一只,生擒酋长高文律等五十二名,斩首八颗......”这里说的就是荷兰人侵占厦门被明朝守军击败的事情。

明朝皇帝还颁布了只要在海上看见葡萄牙的船只一律直接击沉的命令。

最后这些西方国家被打得无奈来商议谈判,谈判结果是每次贸易都要缴纳百分之十的税收才被允许经商。

之后的明朝更是大力发展海上力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船,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的战船,长度达到了一百六十米,宽也达到了三十米,这是当时任何其他国家都造不出来的。

明朝之所以能取得这么辉煌的功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贯穿整个明朝都有外部势力的干扰,使得明朝君民一心,国家矛头一致对外,皇帝和将领几乎不需要担心国内局势。

二.先进甚至超越时代的革新制度

明朝能长期统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政治体系的改革,削弱了昏庸的君主和无能大臣对国家的影响。明朝改变了天下兴亡都取决于一人的政治形态,也就是说天下不再因为皇帝一个人的严明或者昏庸而改变。

1.废除丞相、中书省集中君权

明朝之前的朝代都有丞相一职,而社会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知道,当一个人可以行使过大的权利时,这个人有足够的才能还好,如果这个人是庸才或者是害群之马,那么对国祚的延续将是毁灭性的。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制造了胡惟庸一案,废除了丞相一职,收回了明朝之前皇帝交到丞相手中的权利。因为他知道丞相的存在会对皇权的至高无上造成一定的威胁,便以此保证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臣工手中再也没有了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手段。

朱元璋随后又废除了中书省,把中书省改作布政司,从原来的一个机构管理天下所有事务,改变为布政司的军事,政事,司法三权独立而又相互制衡这一局面。朱元璋的这一举措不仅稳固了皇权,也让政令的行使更加顺畅。

2.内阁制度的演化

明朝的后继之君也在这一套体系之上演变出了内阁制度,以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人来管理国家,降低了因为一个皇帝或者大臣的不作为而导致江山易主的情况。

同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加强科举,后继之君的科举内容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打破了对人才思想的禁锢,而是对政治、军事、思想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测试,为国家吸纳了大量的人才,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都为国家做事。

国家的大小事务在内阁商议之后报告皇帝再做最后决定,这样的做法在不削弱皇权的同时也减轻了皇帝的事务,同时也避免了因为一个人的意愿,而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际的情况。

这种政治体系也致使了明朝许多皇帝不需要再励精图治,他们可以平庸的在位多年,就如外号“蟋蟀天子”的朱瞻基,“木匠皇帝”朱由校一样。

他们只需要在内阁大臣上呈决议之后下决定是否需要这样执行就好。在明朝以前一个昏庸的君主就会引发百姓的动乱,但明朝的体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以说内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但却有益于整个明朝上下臣工百姓的正常运转。这些政治体系的改革一直到现在都有所可取,也为明朝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3.“皇帝”更多地成为一个代表词

如果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并不能让明朝延续三百年之久,我们要搞清楚皇帝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

常言道君权天授,表达的意思是皇帝的权利是上天授予的,是至高无上的,这个至高无上在明朝以前都代表的是无限大的个人权利,但到了明朝其实并不如此。

明朝皇帝的君权更多代表的是无限大的皇威,没有人可以挑战皇帝的威严,但可以和皇帝探讨应该怎么治理国家。

在朱元璋时期,他开创了这个新的体系,他拥有绝对的个人权利和皇威,二者的完美结合,让大明朝迅速发展。

但他之后的皇帝,不再和他一样,大部分只剩下了绝对的威严,而不再有绝对的个人权利。

其实明朝的政体也不需要每一个皇帝都拥有雄才大略,即使皇帝非常无能,但朝廷的各项机制在内阁大臣的运作下依然能完美地运转。

皇帝本质上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拥有绝对的皇权,保证内阁集团在互相制衡的情况下安稳地处理国家事务就行了。

三.平庸而不昏庸

明朝虽然很多皇帝都没有丰功伟绩,但大多其实只能说是平庸不能说是昏庸。

1.放手政权和加强军权

在我国历史上,国家朝代的动乱一定和军队的内部叛乱有关,唐朝就是因为皇帝对军队的掌握力不足,造成了大量的藩镇割据,才会引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而朱元璋早早地预见了这一点,废除丞相,把天下兵马的军权收归到皇帝一人手里,之后的每一代君主无论多么无能,都始终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

就算明万历皇帝曾经三十年不上朝,但在对外战中军队仍然令行禁止奋勇杀敌,从而大获全胜。

2.“平庸”的皇帝

我们熟知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把木匠变成了生活,据说他打造的家具在当时属于绝对一流水平,放到市场上贩卖都能卖到高价。

这位皇帝的不爱朝政爱木工也酿成了一定的恶果,造成了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的状况,可以说这是他的一大污点,但他启用了大将军熊廷弼,平定了辽东的局势,在与后金的一系列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被称作荒唐天子的朱厚照,出生就作为帝位的唯一接班人,他天资聪颖,在弘治皇帝的溺爱中长大。

他15岁早早登基,之后每天想着的都是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虽然他玩起来可以说是无所顾忌,但在大事上并没有犯错,在1517年御驾亲征,击退了蒙古王子伯颜,也算是可圈可点。

总结

皇帝有雄才大略当然是好处,但皇帝平庸也不一定是坏处。

汉武帝征讨匈奴几十年,国库空虚,汉朝衰落,隋炀帝修大运河导致亡国,可以看出皇帝大志向的实现都是以消耗国力为基础去实现的,如果把握不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就会引发无法承受的后果。

反观这些平庸的皇帝在位期间,也算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了,可以说正是因为明朝大多数皇帝的“无为而治”,造就了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参考文献:

《明史·和兰传》王鸿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