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倭寇问题时有发生 清朝时期为什么那么少

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朝倭寇,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谈到明朝的戚家军,相信大多数都不陌生,他们主要因为抵御倭寇而声名远扬。在整个明朝历史当中,倭寇向来都是朝廷极大的祸害或隐忧。明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把防御倭寇当成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嘉靖朝,倭寇对明朝沿海的侵犯骚扰达到了巅峰,这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但是让大多数人意料不到的是,在明朝倭患频发,为啥清朝少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可以明确一点,不是因为清朝的强大!

13世纪末,日本手工业从农业脱离出来,但是发展得还不兴旺。大多数生活用品及药材都依赖中国的提供。这时的日本却推行海禁政策,因为中国物品非常缺乏,所以造成价格大涨。好多日本封建领主、贵族、武士、商人都来中国贸易。

14世纪,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斗中失利的南方封建主,便联系武士、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为“倭寇”。明朝建立以后,发布了严肃而厉害的海禁政策。

朱元璋更是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禁止个人贸易。朱元璋接连不断派使臣赶赴日本,期望恢复两国关系。当时的日本处在分裂对抗的形式,所以多次派遣使臣都没有任何结果。

朱棣即位以后,统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期望彻底清除南朝余孽,就同意配合明朝,讨伐逮捕倭寇。然而足利义满死后,他的儿子足利义持改变外交政策,两国的“贡舶贸易”中止,日本放弃逮捕倭寇。

倭寇再一次对我国沿海进行扰乱,我国沿海的老百姓由于海禁政策的影响,收益大幅度下降。仅仅指望本地生产的食粮已经养活不了他们。在这种状况下,有些地主富商与日本封建主、浪人串通组合而成了海盗集团。

因此在当时的倭寇中,不仅有日本封建主、武士和浪人,也有中国沿海老百姓。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大海盗王直、徐海。倭寇横行让明朝每一代皇帝都非常忧愁、担心。为啥清朝少了呢?主要有二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明朝嘉靖时期对倭寇沉重打击

嘉靖皇帝朱厚熜刚登基的时候,他假借宁波“争贡事件”,发出号令禁止造违式大船,只要属于违反禁令的海船一律销毁。打算截断海上联系和贸易往来,导致倭寇越禁止越多,在东南沿海快速泛滥。那时碰巧张居正当家,便重用了戚继光、俞大猷等出名的高级军官。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打了九次仗,九次都嬴了。歼灭了台州的倭寇,后来,他联手俞大猷,消灭了福建、浙江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和俞大猷再一次联合,围剿了霸占在广东、南澳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上扫荡平定。

隆庆时期,为了预防东南沿海老百姓再一次和倭寇串通,便解除了海禁,同意人们航海前往东洋、西洋做生意,有很多白银连续不断的流入明朝,历史上称为“隆庆开关”。

第二点原因:日本内部的海禁政策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替代他控制日本。推行幕府统治,当时西方国家传播天主教、基督教的人员进入日本国内,大多数日本农民参加了教会,这个时候,葡萄牙也要进入日本国内,提出贸易。

德川幕府害怕外来势力会影响自己在日本的统治,因此发布了新的政策,就是“锁国令”,内容有:

1、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

2、取缔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对港入日本的传教士应该子以告发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

3、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

这样,日本的锁国体制最终确立起来了。在德川幕府的严厉打击下,倭寇逐渐减少。他们也不敢再冒着生命危险冒犯我国沿海,最后,清朝通过仓储系统,提升了粮食供应保障能力。

解决了沿海百姓粮食供应问题,在酒足饭饱以后,谁也不愿意冒着被杀的危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缺少了内应,即便倭寇想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同时,清朝也建立了强大的水师,增强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因此,倭寇在清朝也就少了。

本文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