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明朝十杨,每一位都是朝廷的栋梁之臣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十六位,自古以来就是比较常见的姓氏。在明朝历史上有很多姓杨的厉害人物,他们有文有武,历经几百年,在明朝的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就来谈谈明朝历史上十个“杨姓”历史人物。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

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都是四朝元老,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在三杨影响下宣宗颇能勤政爱民、信用贤良,内阁阵容强大而高效,配合默契。洪熙与宣德的11年间,在内政上极可称道,天下清平,是为仁宣盛世。三杨在明朝早期享有颇高声誉,他们三人也是各有才能,辅佐几位君主创造相对太平的盛世。

杨继盛

要说明朝第一硬汉,非杨继盛莫属。杨继盛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是一个直臣。然而当时是大奸臣严嵩当政,他看不惯严党的所作所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到严党的诬陷下狱。在狱中他受尽折磨,被打得遍体鳞伤。

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当年关公刮骨疗伤还是用了麻沸散,杨继盛什么都没有用,只是用自己的毅力压制着疼痛。

他就是要用死谏的方式来搞垮严党,可是他低估了严党的实力,最终被斩首弃尸。硬汉之风莫过于此。

杨涟

杨涟本是一个知县,因为政绩突出,做到了全国第一,最后入朝做兵科给事中,在神宗最后时刻,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进宫服侍神宗,这才让权力交接没有出现意外。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光宗看他是一个敢言直谏之臣就让他作为顾命大臣。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想要挟太子朱由校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

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杨博

杨博早年跟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之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

后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

严世藩说过当时有三个人最厉害,严世藩自己,杨博,陆炳。其中之一就有杨博,杨博对军事很痴迷,为官不参与党争,一心研究兵法。

杨廷和

杨廷和是一个天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1507年入阁,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首辅。后来因为“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被削职为民。他闹了三朝,也证明他是个厉害人物。

杨慎

杨慎是杨廷和的儿子,杨廷和被削职为民之后,他不理解父亲,继续在朝为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之后因对仕途的无望,于是专心著书,杨慎在云南的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

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世称他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一清

云南唯一一位官至宰相(明代没有宰相,首辅)级别的官员,杨一清少年时代被称为“神童”,14岁参加乡试,被推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命内阁选派老师教他;成化八年(1472年),杨一清中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杨一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杨嗣昌

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杨嗣昌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

崇祯十年(1638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崇祯十四年(1642年),熊文灿失职,杨嗣昌亲自出京督师,被张献忠以走制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当时杨嗣昌已重病,听闻襄王朱翊铭被杀,因自感有愧于崇祯帝的信赖惧罪自尽而死。

他是明末为数不多的统帅。

明朝这些“杨"家人,各有才用,能文能武,是明朝的栋梁之才,明史有他们更加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