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怕打针!》里读出鼓励和勇敢

既然是游戏,而且是幼儿的游戏,未免会有些磕磕碰碰“危险举动”,哥哥曾经用过“凶狠”的方式来制止妹妹,这种“凶狠”的方式是打妹妹的屁股,反正妹妹当时屁股圆滚滚的,几乎不会体会到“伤害”的滋味,但是那个气势能把妹妹唬住。打屁股是我们的建议的,我们允许哥哥发脾气,“实在忍不住了,可以打妹妹的屁股”,中班小朋友正是肢体表达和语言表达相辅相成的时候,我们给儿子这样一个“通行证”,反倒是“训练”了儿子先忍一忍的功力,他不会轻易动手。这个方法,我们在儿子和女儿对待打针、抽血等行为中应用过,我们对孩子说,打针疼(因为打针不疼成了孩子认为大人说谎的代表),很多人,包括大人都会忍不住哭,如果你们忍不住的话,就哭出来,多大声都没关系,哭又不是不勇敢。

穗高顺也与长谷川义史联袂创作的《我可不怕打针!》,可算是针对小朋友打针恐惧的一剂良方。打针到底有多疼?如何驱散孩子心中对打针的恐惧阴影?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只能心药医。从心理上探讨孩子害怕打针的源头,从内在情绪的层面解开恐惧心结,是本书的积极作用。——庄维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不得不佩服穗高顺也和长谷川义史的匠心: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对孩子们害怕打针的心理的描绘上,也并没有沉迷在故事的小幽默和小趣味中,而是怀着对孩子的信任,用奇妙的想象帮助他们一步步超越恐惧,陪伴他们一起经历惊险神奇的幻想之旅,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心的答案:其实,打针只有一点点儿疼哦!当孩子们在医生面前勇敢地伸出胳膊,骄傲地彼此微笑时,他们已经在成长的路上又前行了一步。

莫莉很担心。是她该去看医生的时候了,可她不想去。莫莉喜欢瑞安医生,但是她不喜欢打针!然而,运用想象,莫莉在最需要的时候,成功地寻找到了自己内心那只勇敢的大狮子。

大部分孩子会害怕去医院看医生,而他们的激烈反应也会让父母陷入焦虑和恐惧。如果父母能帮助孩子想象,温和地转移其注意力,就可以帮助他们减少焦虑。在《狮子不怕打针》这个故事里,莫莉的医生邀请她扮演不同的动物,用这个方法帮她放松,使她对检查过程很感兴趣。家长学会书中的方法,您和孩子就都可以不再为去医院而烦恼了。

解孩子的焦虑

在所有可以帮助减少孩子焦虑的做法中,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要相信看医生并不都是可怕的、令人紧张的。家长有时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通常是间接的):看医生最后肯定会以眼泪和灾难收场。而事实并非如此。直接向孩子表达你的目标和心态:你会尽力使一切进展顺利。同时,也要通过你的态度和行为间接地传递给孩子类似的信息。在去诊所之前,在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完以后,还有一些实用的、积极的做法家长们可以采用:

确保医生(和他/她的专业)适合你和你的孩子。大多数医生会向家长提供一次“了解医生”的会见。一些家长会把孩子一起带去,看看孩子的反应,了解医生、护士是如何跟孩子互动的。如果你觉得不错,你的孩子很可能也会感觉良好。同时记住,你也会同医生的助手们打交道,所以对他们感到满意也很重要。

1、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表达,你是如何喜欢这个医生和那里的医疗服务。你可以这样说“今天我去见了一位新医生,我很喜欢她。她人很好,也非常喜欢孩子。诊所的候诊室很有趣,有很多好玩的玩具。” 孩子会在你的积极引导下,传承你对医生和诊所的好感。

2、可能的话,预约一次孩子的常规体检(不需要打针的)或者同医生的简短会面。如果孩子跟医生的第一次接触很愉快,不是因为任何疾病或者令人不适的检查,这将对以后的经历大有帮助。

3、预约常规体检后,要提前让孩子知道,这有利于减轻孩子的无助感。同时也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他需要去看医生(注射流感疫苗、体检、看病,等等)。对孩子强调,常规体检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生病看医生可以治疗疾病,使他们感觉好起来。当孩子明白了为什么必须去看医生,忍受不愉快的治疗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所以,这样跟孩子说会很有效:“我知道你不喜欢喷雾治疗,但是最近你呼吸困难,喷雾可以帮你改善这种情况,让你感觉好起来。”

4、永远不要对孩子撒谎。家长有时候会对孩子隐瞒一些可能让他们感到沮丧的信息(例如需要打针)。然而,提前隐瞒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加糟糕的反应,也会对孩子将来看医生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5、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家长要努力保持平静和沉着。这样的表现可以安抚孩子,使他们确信并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孩子们会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如果他们看到的是平静的、尊重事实的态度,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模仿。

积极应对的方法

尽管你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在看医生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有可能感到不适或者焦虑。没有别人比你更知道该如何安抚自己的孩子,使他平静下来。所以不要犹豫,把你的法宝亮出来吧!除了你已经实践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的这些建议可能也会有所帮助:

保证孩子事先了解医生和护士即将做些什么。如果医生没有对孩子做出解释(比如“现在我需要用灯光照射你的眼睛以便做检查”),那么你可以自己出面向孩子说明一下(比如:“看起来好像护士要给你量一下体温”)。这样做很重要,尤其是在马上要做可能带来不适体验的检查时。

1、如果孩子还是感到抵触或担忧,那么先在你自己身上把医疗过程演示给他看。比如,假设孩子不喜欢血压计在手臂上产生的紧绷的感觉,那就请医生先给你测个血压。平静地向孩子解释这个过程中你的感受。这样,你不仅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还清晰地向他表明,这个治疗过程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的不适。

2、检查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比方说,如果医生和护士没有提起,那么你自己可以问问孩子——在手指取血之前,询问他想选择哪只手指;打针之前,询问他更希望选择哪只手臂;受伤治疗时,询问他希望在伤口上贴什么样子的创可贴。在对某些事情有自主权时,孩子们会感觉更好一些。

3、阅读疗法也是个很不错的工具。比方说,《狮子不怕打针》这本书所写的故事,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就很有帮助。它讲述了一个孩子是如何找到勇气,战胜自己对看医生这件事情的恐惧。这会鼓励其他的孩子也去效仿。阅读之后,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对看医生这件事情感到恐惧是很正常的,他们并不是第一个遇到这样问题的人。同时,它也教会了孩子们一个将来也可以使用的技能,使他们以后在面对令人焦虑的情况时,能够感觉自己更加勇敢和有力。

当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除了来自父母的浓浓爱意,他们也会渐渐品尝生活中各种情感的滋味,比如受挫感。当孩子进入幼儿园,随着生活圈子的扩大、社会交往的深入,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从而产生更多的受挫、自卑、无力或迷茫等负面情绪。 

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孩子们不应该孤独,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体会和分享各种情感,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去面对成长中的小小忧伤。送给孩子一本好书,是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一些生活中很难讲清楚的东西,是为了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正向能量。这套来自美国心理学会的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的“逆商培养”专辑,共有四个不同的主人公:一个是一只生下来就不能展翅飞翔的小鸟,一个是一棵被风暴折断了树枝的小树,一个是生下来身上没长毛而被同伴嘲笑的猴子,一个是不喜欢戴眼镜却不得不戴的小姑娘。这四个主人公在成长路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苦恼,但是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感。因为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他们最终战胜了挫折和自卑。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