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皮山国,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前139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由于大月氏躲避匈奴西迁,于是张骞一路向西追寻大月氏,阴差阳错地为汉朝探寻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神秘的西域也由此进入华夏视角范围。
鲜为人知的是,张骞并非华夏与西域往来第一人,早在张骞之前400多年,华夏不仅就已与西域有所往来,而且华夏先民还建立了西域第一个汉人国度。
01
张骞“凿空”西域时,西域大约有36个国家(不包括乌孙国),分布在如今新疆南疆地区,即“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根据学者考证,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为:龟兹、焉耆、若羌、楼兰、精绝、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
鲜为人知的是,其中“皮山国”非常特别,这是一个汉人建立的国度,也是西域第一个汉人国度。《新疆图志》注:“汉,皮山国地。”
《汉书》记载:“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与后来的《魏书》一样,都简单介绍了皮山国的现状,也都没有记载皮山国的起源。
02
不过,正史上虽然没有记载皮山国起源,但东汉的《风俗通》和唐朝的《元和姓纂》等文献中,却描述了一个周朝家族凄惨的逃亡史,历经千辛万苦在西域皮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周人国”。
根据文献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后裔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后受举荐入朝(公元前827年),担任周宣王卿士(犹如宰相)一职,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人们称他为“樊仲山甫”、“樊仲山”。百年之后,周惠王在位时,仲山甫直系后代樊仲皮,在周朝担任卿士,被封于皮(今山西河津市),封地为“皮氏邑”,于是樊仲皮后人以皮为姓。
由于周惠王荒淫无度,樊仲皮为人正派,双方发生严重冲突,樊仲皮不愿再担任周朝卿士,公元前664年逃回封国,《左传》称之为“樊(仲)皮叛王”。同年,周惠王命虢公讨伐樊国,捉回樊仲皮折磨处死。为了躲避周惠王的打击,樊仲皮后人就纷纷逃离“皮氏邑”。
皮氏后人分为三支,分别逃亡三处:一是内迁豫章郡(如今江西),二是逃到陕甘一带,秦汉时期一度是陇西望族,三是一路继续西行,融合了多个民族基因,最终逃到新疆如今的皮山县,并在此建立以姓氏命名的皮山国。
东汉时期,实力弱小的皮山国被于阗国(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种)吞并,后来又复立。三国时为“皮穴国”,北魏时为“蒲山国”。隋唐时期,皮山国再度被于阗国吞并,至此彻底灭亡。
03
两汉时代,为了打击匈奴,控制西域“断匈奴右臂”,双方在西域展开了生死搏杀,为了战胜对手不择手段。如果皮山国是汉人国度,在血缘上天然亲近汉朝,汉武帝、汉宣帝等不会不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由此必然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遍观正史,却没有皮山国是汉人建立的记载,只有《风俗通》、《元和姓纂》等文献记载,这给了汉人建立皮山国的结论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此同时,《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相望与道,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十余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汉武雄风吹进西域之后,西域贵族仰慕中华文化,觉得“汉朝月亮就是比西域的更圆”,犹如现在的“牧洋犬”,不断派遣贵族子弟来汉学习、通婚,其中以龟兹,焉耆汉化最甚。在这种时代氛围之下,难保皮山国不会制造一个祖上源自华夏的传说,表达一颗向汉红心,以求得到汉朝重视和护佑。
或许,正因传说过于含糊,正史才没有记载。当然,也不能因为正史没有记载就否定樊仲皮后代建立皮山国的可能。
如果说皮山国是不是汉人国,还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那么南北朝时形成的“高昌国”,就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汉人国度,源头在于西汉开发西域的遗民,可惜在唐初时被侯君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