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为什么能被称为全才?他有哪些传奇的经历?

说到唐顺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文武双全,几乎是古人才华最极致的体现,但历史上真正的文武双全之才屈指可数。明朝年间,至少出过两位文武双全的高才,如果说正德朝的文武双全典范是王阳明,那么嘉靖朝的典范就非唐顺之莫属。

与王阳明相比,唐顺之或许要更胜一筹,学什么会什么,学什么精什么,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数学、勾股、奇门、武术、儒学.......几乎什么都精通,堪称明朝第一学霸。更为重要的是,唐顺之不仅学习能力超强,而且实践成果还很惊人,儒学成就堪比王阳明,武学成就让俞大猷、戚继光都自叹不如,并向唐顺之学习武术兵法。

01

唐顺之是江苏常州人,天生聪明并极具个性,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很快就学业有成。或许由于过于聪明,于是上天给他关上了官场情商这一扇窗,初入北京时,唐顺之接连得罪两位大领导。

1529年,唐顺之在会试中荣登第一,得到内阁大学士杨一清的赏识,准备录取唐顺之作为殿试第一。但唐顺之根本不在乎,前后五次拒绝杨一清的好意,以至杨一清气的跳脚,“老举人(唐顺之父亲唐宝)教出来的年轻人就这样无知吗?”后来就把唐顺之录为二甲第一名。不过,唐顺之才华太高,把嘉靖帝都吸引了,亲自批阅唐顺之的试卷,御批“条论精详殆尽”。

科考结束后,唐顺之被分配到兵部做一名小官,当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是主考官,非常赏识唐顺之,想将唐顺之提拔到翰林院为官,但唐顺之又一次拒绝大领导的好意。一次,张璁担任唐顺之直属大领导时,由于唐顺之与张璁性格不合,于是就以生病为由请假回家,张璁一怒之下批准他还乡,并表示永不叙用。

古今官场中,如同唐顺之这样性格的人非常罕见,注定仕途坎坷。当然,唐顺之根本不在乎仕途,他只在乎的是知识也。

1541年,唐顺之触怒了嘉靖帝,而被削职还乡(从1529年到1541年,唐顺之丁忧三年、请假三年)。这一次削职,让明朝少了一位官员,却多了一位堪称妖孽的全才。

下图,唐顺之遗像,荆川是唐顺之的号。

02

回乡之后,唐顺之先在城内买了一套房子,但很快发现过于喧闹,于是就搬到宜兴山中居住,后来又迁居到更僻远的陈渡庄闭门谢客,潜心专研学问。除儒学经典外,射学、算学、道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兵家小技等无所不学。在三十六岁时,他曾向河南人杨松学习枪法。

如果只是兴趣广泛,简单的涉猎一些学问,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唐顺之非常妖孽,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令专业人才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比如以下三项文科成就。

1,在文学上,唐顺之是嘉靖三大家之一,主张“本色论”、“师法唐宋”,是明代中后期“唐宋派”的领袖。作为明代诗文大家,唐顺之以古文与八股文著称于文学史。

2,在儒学上,明朝实学的开山者,主张“道器合一”、“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重新整合王学左、右两派思想,为阳明心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在儒学思想地位上,唐顺之可与王阳明齐名。所谓道器,用现在的话说是“规律”与“物质”,唐顺之认为两者应该合一,不分先后、不能孤立某一个方面。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侧重于看不见的规律。

3,在数学上,破解了自元末失传的郭守敬算法,通晓元代所传数学上的“回回术法”,精通于弧矢割圆术,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勾股六论》等。而且,唐顺之善珠算,被认为是明代打算盘的能手。

可见,唐顺之在文科方面,算是全面发展,但如果唐顺之只取得文科成就,哪怕涉猎再广,终归算不上“全才”。而唐顺之牛就牛在,他还精通武学,不仅是精通用兵,还懂得真正的武术,是一位武林高手。

03

唐顺之隐居16年,东南沿海倭乱越来越严重,1557年50余人举荐唐顺之,于是唐顺之出山,开启了他另一传奇人生。

历朝文官用兵,往往都是坐镇指挥,或者纸上谈兵,但唐顺之是身先士卒,战斗在抗倭第一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立下不朽功勋。唐顺之与胡宗宪商议平倭对策时,主张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频繁出海巡视军情,当时大部分的将校兵卒都害怕海战,于是唐顺之主动出海巡视军情、打击倭寇,经常亲自披挂上阵,持刀直逼敌营,多次大败倭寇。

在军事思想上,唐顺之的经略思想几乎涉及抗倭战争的所有方面。根据《筹海图编》记载,唐顺之在“定庙谟”、 “实军伍”、“精教练”、“慎募调”、“公赏罚”、“处首级”、“御海洋”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为平定倭寇之乱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唐顺之还搜集古代战例资料,编写了兵书《武编》,内容包括士兵训练,将领选拔,攻守战法,拳术器械,军规阵图。

可以说,唐顺之是将才与帅才结合体,既能上阵杀敌,又能制定战略对策,古今罕见。

04

在抗倭过程中,唐顺之还收了两位学生,一是俞大猷,一是戚继光。

我们都知道,俞大猷与戚继光被称为“俞龙戚虎”,是平定倭寇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军事思想非常接近现代。尤其是戚继光的戚家军,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精良的装备,严苛的军纪,灵活多变的战法,都是这支军队保持“常胜不败”的秘诀,所部每战往往“歼敌一千,自损几人”,战损率低的惊人,堪比如今高科技战争的战损率。

鲜为人知的是,俞大猷与戚继光的成功,却离不开唐顺之。兵法上,俞大猷是唐顺之的学生,当然俞大猷老师有好多,唐顺之只是其中之一;阵法上,戚继光的鸳鸯阵是在唐顺之阵法基础上改良而来;枪法上,年过五旬的唐顺之还能轻松舞出了“一尺枪花”,即将枪花圈到一尺之内,戚继光只有叹服。

接下来,重点聊一聊广为人知的鸳鸯阵历史。

05

当时,倭寇作战特点是突袭、夜袭、设伏、袭击侧翼,持刀剑近身搏杀,而当时明军害怕近身搏杀,加上江南水乡地形受限,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所以在散兵对战中经常被倭寇打败。针对这一情况,唐顺之编练成对付倭寇,克制倭刀的“鸳鸯伍”,放弃以二十五人为基本单位的队,把最小的编制改成只有五个人的伍,阵型就变得更为灵活机动,更能应付突袭。

按照唐顺之的设计,“鸳鸯伍”中有三种兵器,伍长刀牌手在最前面,后面是一个狼筅兵和三个长枪兵,其中刀牌手与狼筅兵主防御,长枪兵主杀敌,长枪大约长为一丈八尺(5.76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再加上“鸳鸯伍”中其他队友,于是就形成了局部人数优势、兵器优势,盾牌与紧密的阵型,也基本封死了倭寇弓箭与突袭阵中的道路。

但唐顺之的“鸳鸯伍”设计,有二个重大缺陷:

1,作为杀敌主力的熟练长枪兵很难找到。所谓“年刀、月棍、一辈子的枪”,长枪兵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出师,尤其这种5米左右的长枪,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唐顺之是天才,短时间就能学枪有成,但普通人没有十余年功夫很难有所成就。

2,五个人的鸳鸯伍,人数还是有些少,一旦敌人突破刀盾手与狼筅兵的防御,长枪兵因枪太长,就很难有效抵抗了。

可惜,唐顺之还没来得及改良阵法,就在抗倭一线溘然仙逝,享年54岁。后来,戚继光将鸳鸯伍发扬光大,将原有只有五人的战斗小队,扩编成12人组成的鸳鸯阵,并装备火药武器,配备鸟铳2枝,形成一个紧密的步兵班,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与此同时,这12人还可根据战场形势,演化为“两才阵”和“三才阵”,以更小的团体之力剿灭空有匹夫之勇的倭寇。最终,在唐顺之的基础上,戚继光的鸳鸯阵大发异彩,取得了古今罕见的战损率。

临死当天,唐顺之又做了一件传奇之事。

1560年4月25日,唐顺之乘舟巡视通、泰,巡至通州时,突然对手下将士们说,“我生平只希望有这三种死法,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被敌人俘获,为朝廷尽忠而死,要么病死在海上。没想到今时今日能够保存全身死在这里,我已经死而无憾了。”下午三点,唐顺之让军士取好坐席,在上面躺了一会,然后整理好衣服,端坐而逝。这种从容不迫的优雅的端坐死法,也是古今罕有吧。

纵观唐顺之的天才一生,学什么会什么,做什么都有惊人成绩,让人都无法嫉妒。比之时下快要泛滥的学霸称号,唐顺之才是真正的学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