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白起是如何坑杀四十万赵军的?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平一战当中,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如果单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事其实干得没错。

很多人都说,白起的屠杀太过残忍,应该被后世批判。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白起的角度,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几乎是白起唯一的选择!如果白起当时做出了其他的选择,秦国最后都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战国时期,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君主的发展之后,秦国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尤其是到了秦昭襄王在位后期,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对周围的几个邻居持续进攻。

而当时的秦国,主要进攻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向三晋方向进攻,去打韩赵魏这三国。另一个方向,则是向楚国方向进攻。

这两个方向,秦国都曾尝试过。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垂沙之战,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大败楚国;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打败韩魏两国二十四万精锐;鄢郢之战,直接攻破了楚国都城,占领了大量地盘。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斩杀魏赵联军十五万!

总之,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需要不断发动战争,进攻周围的几个邻国。一方面,不断蚕食邻国的领土,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减少邻国的人口,直接削弱邻国的实力。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长平之战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再次出击。这一次,秦国的目标,是韩国的野王地区。不得不说,秦国这次下手,真的是稳准狠。作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诸侯国,韩国势力本来就不强。

再加上韩国在伊阙之战当中,损失惨重。此时的韩国,根本无力抵挡秦国。而且,因为秦国的外交手段比较厉害,所以也没有其他诸侯国,前来救援韩国。

另外,野王地区,在韩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拿下了野王地区,就等于是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所有联系。如此一来,下一步,秦国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上党地区。

然而让秦国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却超乎了预料。野王地区被攻陷后,韩国国王很识趣,直接割让了上党地区。然而上党地区的官员和百姓,却不愿意投降秦国。

在以往的交战过程当中,秦国杀了韩国不少百姓,这也使得韩国百姓,颇为仇视秦国。所以,当割让的命令,送到上党之后,上党地区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转而投降了赵国!

原本在这场战争当中,赵国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上党地区的归降,却把赵国彻底拖下了水。上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主动归降,赵国也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但如此一来,赵国就直接走上了秦国的对立面,双方的交战,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

接下来,得知此事的秦国,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军队,强行攻下了上党地区。但是在秦国进攻的同时,很多上党地区的百姓,却直接向赵国那边迁移。

如此一来,赵国就只能在长平地区,接应这些上党百姓。而随着上党百姓的迁移,秦赵双方开始大规模增兵,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不过,此时的秦赵双方,其实都没做好大规模歼灭战的准备。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此时其实都有各自的隐患。

秦国这边,之前为了进攻韩国,已经折损很大。在没有任何休息的情况下,马上和赵国开战,显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而赵国这边,同样情况复杂。当时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算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三十多年以前,赵国经历了一场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为提升。

但问题是,此时赵国如果和秦国交战,整体实力还是要逊色太多。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其他诸侯国,大家联合对抗秦国。但问题是,因为这事发生得太过突然,导致赵国还没来得及联合其他国家。

不过,既然双方军队,都已经开始对峙,不打肯定是不行了。于是接下来,秦军开始主动向赵军发动攻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逼得赵军统帅廉颇,不得不将军队撤回丹河东岸,依托丹河建造堡垒,坚守不出。

从整体战局来看,廉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因为单从双方战斗力来说,赵国显然不如秦国。然而赵国却是本土作战,在补给能力上有优势。

只要能耗尽秦国的补给,秦军自然会退。到时候赵军再找机会,趁势进攻,自然能战胜秦军。

然而廉颇的这个计划,却并没有得到赵王的认可。赵王认为,廉颇是怯懦不敢再战。为了争取时间,赵王派人先去秦国议和,利用这段议和的时间,联合其他诸侯国,抵抗秦国。

但赵王没想到的是,他派人去议和之后,反倒被秦国利用。此后,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并且大肆宣扬。如此一来,魏国和楚国都知道,赵国已经议和,自然不愿再来救援了。

被秦国摆了一道之后,赵国彻底没了援兵,只能独自面对秦国。此时的赵国,如果真的议和退缩,不但上党地区会丢掉,赵国还要割让自己的地盘。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赌一下,直接摆出和秦国玩命的架势,说不定反倒可以吓退秦国,得到更大的好处。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接下来,赵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打算和秦国来一场主力决战。这就好比一个赌徒,在赌桌上输了钱以后,自然想要压上全部家底,把输的钱都赢回来。

就这样,在双方都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长平之战从一场局部战争,变成了双方的主力决战。

秦国这边,在得知赵国的动向之后,也开始发力。首先,秦国使出了反间计,在赵国那边散布谣言,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

得知此事后,赵王果然中计,临阵换帅,让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前去长平地区增援。再加上长平地区原有的赵军,赵军总数超过了四十万。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则是秘密换帅,将主帅换成了秦国最能打的白起。

白起上场之后,果然不负众望。首先,秦军佯装失败,引诱赵括率领全部主力,向前进攻,落入秦军的包围圈。然后,白起派军队切断赵军的后路,彻底将赵军主力围困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赵国似乎已经彻底没了希望,这四十多万精锐被全部歼灭,似乎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推演这场战争,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直到赵军主力被围,双方的角力才真正开始。

此时的赵军,虽然被秦军主力围困,补给断绝,但其建制却依然完好,战斗力没有任何削弱。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强大的援军,前来救援。秦国不但围不死赵括,反倒会中心开花,被赵国全歼。

这场对峙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赵军先耗尽所有补给,还是赵国的援兵先到。

得知赵括被围之后,赵国自然是想要全力救援。但问题是,之前赵国已经从全国范围征兵,才凑出了四十万大军。如今就算再征兵,也只剩下一些老幼妇孺,根本无法作战。

当然,除了赵国内部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魏国和韩国求援。只要这两国愿意救援,长平之围一样可以解除,而且还能反败为胜。

但可惜的是,因为赵国之前的求和行为,再加上韩魏两国,也不希望看到赵国大胜。而且,这两个国家,也被秦国给打怕了。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这两国并未能够及时前来救援。

与此同时,秦国那边,同样动作不断。秦国同样看出了这场战役的危险,一旦秦国在长平之战当中战败,输掉的绝不是一场战争,而会是全面的溃败。其他诸侯国,绝对会一拥而上,围殴秦国。

所以,长平开始围困对峙之后,秦昭襄王亲自来到紧邻前线的河内郡,许诺将河内郡所有的百姓,爵位全部提升一级。然后将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都征调到前线,阻击其他国家的援军和补给。

在这种对峙围困的状态下,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四十六天之后,赵军因为补给断绝,彻底崩溃了。最后,赵括率军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而赵括死后,赵军则是整体投降了秦军。

赵军投降之后,如何处置这几十万赵国降卒,就成了白起面前最大的难题。

如果放了他们,等他们返回赵国,赵国很快就会再次组织起一支大军,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而秦国这边,在之前的大战当中,已经损失惨重。如果在这个时候被诸国围殴,肯定必败无疑。

这个结果,白起承受不了,秦国也承受不了。

另外,数十万人的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秦军本就不是在本土作战,支持几十万秦军作战,已经耗尽了秦国的补给能力。如果再加上几十万赵军,秦国是无论如何,都养不起的。

如果没有粮食,这几十万秦军,一定会哗变。到时候如果其他诸侯国,趁机前来救援,秦军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所以,此时白起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杀光这几十万降卒。如此一来,赵国被彻底重创,再也无法组织强大的军队。秦国也不必承受补给的压力,可以有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面对人性和国家利益的抉择,白起最后还是选择为了秦国,杀掉了几十万赵国降卒。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

不是白起残忍,而是他别无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