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临死前,说独孤误我,是什么意思?

对隋文帝杨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独孤皇后是一位性格鲜明、优点缺点都极为突出的奇女子,隋文帝杨坚两个版本的遗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隋书》:"使皇后在,吾不及此"。

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杨坚对身边的侍从说:“假如皇后还在世,我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什么意思呢?杨坚认为,自己之所以发病,是因为晚年宠爱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由此被掏空了身体;但如果独孤皇后在身边盯着的话,自己不可能有机会这样。

《资治通鉴》则完全是相反:“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

这个场景流传较广,即病榻上的杨坚发现自己的妃子陈夫人被杨广调戏,才明白儿子平日里的乖宝宝形象都是装出来的;而当初废除杨勇、改立杨广,都是独孤皇后的主意,所以这时在愤恨之下,他不禁抱怨起了妻子。

两种版本,一个怀念、一个埋怨,虽然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反,但透露出一个共同点:杨坚比较听独孤皇后的话。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毫不夸张的说,从绝大部分特质来看,独孤皇后,堪称封建时代完美皇后的模板。

我们先看看她的优点:

一、贤惠、简朴

独孤皇后家世显赫,父亲独孤信,位居西魏八柱国之一,身处西魏/北周的核心统治圈。她的大姐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姐则是李渊的母亲,“一门三皇后”,在中国封建史上极其罕见。

而杨坚家族则位居十二大将军之列,两家人关系密切。独孤皇后14岁时,就嫁给了杨坚,俩人感情深厚,甚至誓言“无异生之子”,即杨坚只跟独孤皇后生孩子,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实际上,根据史料中的措词来看,杨坚在称帝之前压根就没有纳过妾,在那个时代,以他的尊贵身份,这种作风显得相当另类。

独孤皇后家族如此显赫,自己又深受杨坚的宠爱,但在初期,她丝毫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傲慢与得意。

史书称,独孤皇后为人“柔顺恭孝、不失妇道”,为人谦卑、恪守封建妇道;

她生活简朴,史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案例:当时的隋朝时常跟突厥人做生意,有一天,幽州总管得知对方有售价800万钱的明珠一筐,色泽极为漂亮,为了拍马屁,他建议买下来送给皇后。但独孤皇后却明言拒绝:"这些明珠并不是我需要的。如今戎狄屡屡入侵、将士辛劳;如果有800万钱,应该花在有功之人身上才是。"

在那时,朝廷内外都对独孤皇后评价极高,赞她是一代贤后。

二、杨坚的贤内助

虽然双双出自顶级贵族世家,但杨坚夫妻可谓是患难夫妻。

西魏时期,由于涉嫌推翻权臣宇文护,独孤信被逼自杀,与其关系密切的杨坚家族也遭到猜忌。即使在宇文护死后,由于杨氏功名显赫,历任北周执政者都对其较为提防,杨坚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多次在鬼门关外徘徊。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独孤皇后一边对丈夫给予无条件鼓励,另一方面利用独孤氏的家族资源为其提供人脉支撑;在女儿(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之一)遭受打压、甚至面临被杀危险时,独孤皇后赶往宫中,不惜跪地苦苦哀求,慈母之情显露无遗。

而当杨坚大权在握、有心篡位自立时,独孤皇后不仅给予语言上的支持:“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其后更是把独孤家的老部下——能力卓越的高颎等人推荐给丈夫,为杨坚迅速掌控北周局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于这份同甘共苦的经历,杨坚称帝后,他们夫妻俩感情毫无褪色。杨坚每次上朝,都由独孤皇后全程陪同,抵达大殿方才分开;杨坚上朝时,独孤皇后总是安排亲信宦官陪同,决策若有纰漏则趁机提醒,屡次起到积极作用;而在退朝后,夫妻俩则携手回家,“相顾欣然”,就像如今的青年小两口一样。

三、大公无私

独孤皇后虽然经常对杨坚提意见,但从不在政事方面直接指挥官员,也不像其他皇后一样肆无忌惮扶植外戚。

比如,曾有官员以《周礼》中的古制为由,建议由皇后统领百官之妻,但独孤皇后断然拒绝:"以妇人与政,或从此渐,不可开其源也。"决不能养成女子从政的不良风气。

她还对诸位公主严加训诫,要求她们对自身严格要求,恪守妇道,不得对夫家亲朋无礼,谦恭礼让、勤俭持家。在这样的教育下,她的女儿虽身为周宣帝皇后,但为人温婉柔和,却又不卑不亢,极具大家风范。

封建时代的女子一旦位居皇后之位,绝大部分都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肆扶植婆家亲朋好友,而且大多对他们颇为骄纵,历朝历代的“外戚”之患,正是由此而来。

但独孤皇后却是个例外,面对亲情,她能够难得的站在国法一边。大都督崔长仁是她的表兄弟,一度犯了死罪。而杨坚原本准备看在妻子的面上免其一死,但独孤皇后却极力坚持按章办事:"国家之事,焉可顾私!"最终崔长仁被处死。

也正是这个原因,终隋朝一代,从未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但独孤皇后的缺点也很明显,虽然只有一个,但却极为致命:在夫妻感情领域,她的观念极其现代化;但在那个时代条件下,却显得过于严苛,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

独孤皇后的夫妻观极为超前,根据史书中的记载来看,估计她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夫一妻制(并且无妾)的概念。

常言道,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人”是基本配置,但杨坚可没这个福分。他在位之初,“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其原因仅仅是独孤皇后“怀嫉妒之心” ;

后来虽然陆续有了些低级的嫔妃,但这些女子忌惮独孤皇后的威严,从来不敢主动接近杨坚。后宫中的尉迟氏长得比较漂亮,有一次偶然被杨坚撞见,得到了临幸的机会。然而独孤皇后知道后,竟让人生生把这女子打死。

杨坚回宫后得知,气得立即骑马离家出走,并且哀叹:"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丞相高颎、杨素苦苦追赶才把他劝了回来。

高颎原是独孤家族的老部下,由于这层关系,他与杨坚一家关系极为密切,不仅太子杨勇是他的女婿,连独孤皇后每次见到他都极为客气、亲切。

但在追回杨坚的过程中,为了劝导,他说了一句"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却从此被独孤皇后怀恨在心:你竟然敢说本皇后是个妇人!

但彻底让高颎成为独孤皇后眼中钉的,竟然是一件私事。在妻子死后,50多岁的高颎又纳了个妾,没多久,竟然还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周围人听说这事都挺高兴,连杨坚也乐的眉开眼笑。但这却偏偏触动了独孤皇后的忌讳:滥情就罢了,竟然还敢跟别的女人生儿子?

从此,她时不时在杨坚身前说高颎的坏话。所谓积毁销骨,何况这还是枕头风?高颎在杨坚心目中的地位每况愈下。

这还不算,独孤皇后的感情洁癖甚至延伸到了所有的朝臣、乃至自己的亲生儿子。“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那些敢让妾怀孕的藩王、大臣,一律被独孤皇后诋毁。甚至连他的亲儿子、太子杨勇也不能幸免。

年轻人感情生活都比较丰富,除了正牌太子妃元氏,杨勇还有不少侍妾。有一年,元氏突发心脏疾病而死,但独孤皇后却心怀疑虑:莫非这是因为嫔妃争宠、互相陷害导致的?从那以后,她时不时就这事痛骂杨勇。

不久后,东宫的云昭训、高良娣、王良媛、成姬以及其他多位宫女都受到杨勇的宠信,而且还生了不少儿子。儿孙满堂,按理说独孤皇后应该高兴才是,但人家偏不。在她眼里,这都是证实儿子身为渣男的铁证。从此,她经常派人前去东宫刺探情报,铁了心要找杨勇的茬。

而二儿子杨广知道这情况后,刻意按照母亲的性子包装自己:他只和萧妃住在一起,对其他妃子所生的子女全部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甚至连身边的侍女,也都专门找一些又老又丑的,家里的布置、身上的衣服也都极尽简朴。

独孤皇后大喜,经常在杨坚面前说二儿子的好话,比如不好声色、勤俭节约等等优良品质,夫妻俩都越来越偏爱杨广;后来,杨广投母亲所好,经常控诉大哥排挤自己,甚至多次痛哭流涕。

早就不满意杨勇的独孤皇后,对此自然深信不疑,在她的推动下,公元600年,太子杨勇被废,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而坚持长幼有序的宰相高颎,也被免去了职务。

但笔者认为,《隋书》、《资治通鉴》对杨坚遗言如此差异巨大的记载,也许都存在一定道理,但也不可全信,极有可能是后世史官为了劝谏帝王,刻意进行了艺术夸张。

比如,历代帝王无不三宫六院,杨坚仅仅因为宠信两个妃子就生病丢了命?可能性不大。

他临死前怪罪独孤皇后的说法,其实也值得推敲,毕竟导致杨勇失宠的主要原因,是他过早与大臣们走得太近、引起了杨坚的忌惮;至于多内宠、生活奢靡,也许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独孤皇后虽然缺点明显,但整体而言,称得上一位贤后。毕竟即使她再嫉妒、小心眼,有决定权的还是皇帝本人。如果杨坚能正确把握家事与国事的界限,仅凭独孤皇后,怎么可能完全改变他对皇子、对大臣们的态度?这也算是一位明君的短板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