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袁绍有多强?可以说曹操在他面前,都不敢称乱世枭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89年春的喜德殿前,伴随着一阵刀光剑影,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斩杀,然而 还没等十常侍反应过来,袁绍就带人假借圣旨之名,冲入宫门 以十常侍造反为由,将皇宫内所有的宦官全部诛杀。这便是东汉末年 赫赫有名的“十常侍之乱”,也是正史中的袁绍下的第一盘大棋,凭借着这场骚乱 袁绍收获大量名望,并在之后组建伐董联军,开启了自己的枭雄之路。正史中的袁绍与小说中的有何不同?他又有怎样的野心和故事?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正史中的袁绍。
袁绍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人,是东汉末年最强的诸侯,当然 更多人对他的了解,还是他四世三公的显赫家室,以及官渡之战上被曹操吊打。但实际上 早年的袁绍,过得非常不幸和孤独,还日后击败他的曹操,是非常要好的伙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袁绍的出身了。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其曾祖父袁安,在汉章帝时期当官做了司徒,他的儿子做了司空。孙子当了太尉 曾孙又当了司空,四代人全都坐上了“三公”之位,因此被人称为“四世三公,名门望族”,但如此显赫的家室,却并没有给袁绍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是由于他庶出的关系,导致袁绍成了“名门孤嗣”,受尽了家族和其他贵族的羞辱和讥讽。由于这个原因,袁绍小时候也不爱和那些贵族子嗣玩,反而是喜欢和曹操 许攸 张邈,这类宦官子嗣或者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玩,大家一起骑马围狩 舞剑吹牛。因为大家都是孩子嘛,没有人因为袁绍的家室和出生,就对他谄媚或者羞辱,大家都是坦诚相见,因此他们之间有非常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袁绍成为了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
有多义气呢?之前曹操那期节目,我们不是聊到过,曹操带着袁绍等人去抢别人的新娘子吗?在带新娘子逃跑的过程中,曹操想“卖队友”让袁绍去断后,毕竟他“四世三公”的家世在那儿,相比对方也不敢动他,于是曹操拌了袁绍一下,让背着新娘子的袁绍半跪在地。而袁绍 却并未因此责怪曹操,反而是把新娘子交给曹操,让他带着新娘子先跑,自己主动留下来断后,并试图 一个人扛下所有,那当真是“东汉铁哥们”了。
除了重义气以外,袁绍还有一个有点,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帅,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就连王粲写的《英雄记》,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都专门强调了袁绍长得很帅这件事情“相貌端正 威仪进止 有姿容 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能在这么多惜字如金的史料中,被多次提及长得帅这件事,可以说 袁绍的帅 是官方认证的帅了。长得帅又讲义气,但又因为出生被人歧视,这不就是妥妥的主角剧本吗?
事实上,袁绍青年时期的经历,的确是一个标准的主角剧本,抢亲事件过去不久之后,曹操开始悬崖勒马,不再玩闹 专心读书。这件事情 也深深影响了袁绍,他也开始模仿曹操,放下了手中的剑 拿起了桌上的书。老子曾说: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到 若存若亡,下士闻之 大笑之。”显然袁绍和曹操无异就是那种上士,袁绍的改变,让他的父亲和叔父都非常感动,对其的喜爱 甚至超过了嫡出的袁术。
于是袁绍二十岁的那年,他们就给袁绍安排了一个,濮阳县长的职务 让他走上仕途,而袁绍也非常努力,在任期间留下了“清正能干”的名声。如果是在一个安稳和平的年代,袁绍毫无疑问也会和他的长辈一样,成为一个栋梁之才,留下“五世三公”的美名。只可惜 他生在东汉末年,这个黑暗 混乱的时代,由于当时宦官专政愈演愈烈,对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之类的“党人”,打压极其凶残狠辣,这也让26岁袁绍看透了朝廷的阴暗,但在他的内心中,还是对汉廷存在一丝信念。
不久后,袁绍以母病父丧为由辞官,拒绝了朝廷辟召 隐居在洛阳,名义上是隐居 不见宾客,但实际上 他却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试图寻找机会干掉宦官。昔日的好友 张邈 许攸 何颙等人,皆被他招致麾下,袁绍还找到了,当时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曹操,与他一同建立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一同合力对抗宦官集团。一系列的活动,让袁绍成功引起了宦官们的注意,意识到袁绍开始企图反抗自己,他们立刻就控制皇帝对袁家施压。袁绍的叔父袁隗听到风声,当天就冲到了袁绍的家里,怒骂袁绍:“汝且破我家!”意思就是 你这是在造反!这是要灭掉我袁家啊!
但袁绍对此却充耳不闻 不为所动,在他的心里 土地也好 族人也罢,在拯救汉室这件事情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没错 此时的袁绍和曹操是一样的,都是不惜代价也要匡复汉室的大忠臣。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为了对抗这场起义,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这给了袁绍一个机遇。他趁此机会带领众人,一边抗击黄巾军 立下战功,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继续招揽各路英豪诸侯,一边与大将军何进暗中联络,何进是汉灵帝皇后的兄弟,是汉朝外戚的主要势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认为 只要辅佐何进压制宦官,届时外戚与士族合作,汉室还有匡复的希望,于是乎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公元189年,在嘉德殿前,何进被十常侍所杀,同一时间 袁术 袁绍和袁隗同时出动,带兵冲入宫城 关闭宫门,开始对宫内的宦官大开杀戒,只要是宦官 无论老幼一律杀之。甚至一些外戚在这个过程中也遭到杀害,死者超过两千多人 皇城血流成河,外戚 宦官两方势力全被消灭,但还没等袁绍喘口气,准备计划如何匡复汉室的时候,董卓 就进京了。其实原本袁绍知道董卓进京,第一时间是想和他碰一碰的,但当看到董卓的西凉铁骑兵强马壮的时候,他还是怂了,撂下一句“天下健者岂惟董公”,便灰溜溜的逃回了自己的濮阳,至此东汉末年 群雄割据的大戏,正式上演。
当时,各地的诸侯突然意识到一个事情,由于董卓祸乱朝政,导致朝廷对诸侯的控制变弱了,各路诸侯打着“大汉忠臣”的名号,开始割据一方 互相争霸 抢地盘。唯独只有少数真正的忠臣,是真的想要讨伐董卓 匡复汉室的,其中就包括袁绍。
公元190年,袁绍作为盟主,在关东州郡起兵讨董,自号车骑将军,发布招贤令 号召各路英豪骑兵讨董,这里有出现了一个和演义,截然不同的地方。演义里的袁绍 组建抗董联军,是为了借着这个旗号 削弱诸侯实力,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非常清楚的描写到,袁绍为了抗击董卓是真的非了许多心血,同时对自己曾经的朋友 非常照顾。比如 他任免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内,让韩馥留在邺城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州,这些安排的地方大部分都是相对安全的地方,而且相互之间都能起到照应。
至于曹操这个好兄弟,责备在酸枣负责后勤补给,不参与直接作战。而董卓在得知袁绍起兵之后,将其叔父袁隗和一众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杀死,以此来威慑袁绍,还派阴循 胡母班 吴循等人,以重赏 官爵和封地劝降袁绍。然而 这些跳梁小丑都被袁绍派人诛杀,只有德高望重的老汉臣韩融免于一死,在家族大难 高官厚禄封赏面前,还能保持清醒和冷静,这也是为何那些诸侯豪杰都愿意,归附袁绍的原因,当时在得知袁绍的遭遇后,几乎所有人都想着为他报仇,所有起兵伐董的部队,没有一个不是打着袁氏旗号的,这一点与演义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不过 伐董联军虽然声势浩大,其内部也并非那么团结,许多人多多少少心里还是有些小久久的,因此相互之间的内斗 也不在少数,伐董联军不就后 便名存实亡,诸侯们作鸟兽散 纷纷回归自己领地,开始当起了土皇帝,反正天高皇帝远 就自己过自己的。而袁绍看着这些诸侯,心态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动摇,在袁绍看来,如今的大汉 那就是一座破房子,里面的人都为了自己而不断内斗,即便自己这次匡扶了汉室,下次还会有新的人出现 循环往复,与其放任这栋房子继续破下去,不如直接把他拆了,由自己去创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盛世。
没错,袁绍从这个时候,就开始谋划起了自己的霸业,而霸业的第一步,就是干掉韩馥,韩馥作为冀州太守。在当时不仅坐拥河北这片,集天下之重资的宝地,更有鞠义这样的猛将。当一个人 没什么本事,却坐拥如此财富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被人盯上,而韩馥就被袁绍盯上。为了干掉韩馥,袁绍让人悄悄派兵攻下了,无人看守 防御空虚的渤海,想要以此试探韩馥的反应,没想到 韩馥只是故意减少军需供应,想要以此拖垮袁绍,袁绍闻言 那真是笑得合不拢嘴。随后他密信公孙瓒 让他攻打韩馥,许诺事后共分冀州,同时暗中联络鞠义将其策反,鞠义反叛 韩馥被公孙瓒打得抱头鼠窜,最终逃到张邈那里,担心被张邈抓住送给袁绍,于是在厕所里用书刀自杀。
袁绍得知消息后 直接夺走了冀州,而且拒绝兑现与公孙瓒的承诺,夺取冀州之后的袁绍实力大增,还招揽了许攸 逢纪 荀諶三人。不过 在他面前还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北面的公孙瓒,一个是南面的弟弟袁术,他们二人也是诸侯中的翘楚,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武将幕僚数量,都比当时的袁绍要高出一筹,但没办法 仗总是要打的。
公元191年的冬天,袁绍亲自领兵在界桥对抗公孙瓒,当时的公孙瓒带着三万步兵和一万骑兵来势汹汹,由于公孙瓒威震河北,导致袁绍在冀州士兵 官员几乎全部叛逃,颜良文丑等人此时又还在路上,身边只有鞠义和不到两万的步兵,可以说是绝对劣势。但就是这个鞠义,以八百精兵为盾 千张强弩为掩,灭杀了公孙瓒的一万骑兵,随后 趁着公孙瓒士气大溃的机会,带领士兵反扑 取得了大胜。
次年 袁绍与曹操联合,大破袁术 陶谦 公孙瓒,也是在这一年 董卓被吕布杀死,董卓死后中央集权彻底分散,袁绍也彻底放开了手脚,联吕布 破张燕,攻打幽州 逼得公孙瓒杀了全家老小 自焚而亡。至此 袁绍占据冀州 青州 幽州 并州彻底控制住了整个河北,他颁布及其宽松利民的政策,鼓励老百姓耕种 畜牧,并且很长一段时间 低税甚至免税,以此让河北的经济 农业迅速恢复到战前,然后开始招兵买马,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坐拥数十万军队。
和“河北四庭柱”等一众强将,以及田丰 逢纪 许攸等一众谋臣,此时的袁绍 早已不是当年的大汉忠臣,而是要一统天下的乱世枭雄,他公开声称 占领河北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争霸天下,在他看来 天下已经是他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本人占据了整块河北,而洛阳及周边势力是曹操的地盘,他俩是什么关系?那是从小穿一条内裤长大,一起抢别人新娘子的铁哥们啊,只要二人一联手,这天下 不就尽归他袁绍手中了吗?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站在了袁绍的对立面。就像之前 曹操那期视频说的那样,就在袁绍忙着南征北战的时候,曹操则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将天子接回了许都,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天子的名号讨伐那些乱臣贼子,而首当其冲的被讨伐的那个,就是袁绍。此时的袁绍 正准备南征,回河南收割一波韭菜,然后找曹操聊聊共谋天下的事情,这才发现自己后院起火了。打了一年 回头一看,天子不仅被曹操接走了,还给自己扣了个反贼的名头 要讨伐自己,袁绍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都快要气疯了。用袁绍的视角来看:咱俩是好哥俩,你说你不争天下,我给你东郡太守这个位置,出兵帮你剿匪 让你收复30万青州兵,让你坐上了如今大诸侯的位置,什么意思?现在你想明白了?把天子给接走 你成朝廷了,你成了大汉贤良了,然后你要背刺我了?说我是逆贼 要讨伐我,兄弟是你这么当的吗?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最终和曹傲彻底撕破脸皮,带颜良文丑 逢纪审配,田丰许攸荀諶等人,领11万大军 企图南下夺取许都,而此时的曹操 只有两万多人能投入战斗,官渡之战 如果不用上帝视角,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无论怎么想 都是袁绍能赢。十一万打两万,而且袁绍有整整一万的骑兵,而曹操的部队 几乎全是步兵,骑兵打步兵 在那个时代,基本上就是单方面屠杀,但最终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袁绍败了。
不过和演义中 袁绍因为儿子生病,而哭哭啼啼 不作战 摆烂送人头不同,正史中导致袁绍失败的因素有很多,地形 谋略 以及人的问题,但归根到底 还是他的傲慢和义气用事。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广 就能无往不利,因此听从了早已被策反的“好兄弟”许攸的话,而并没有采纳田丰和荀諶的意见,选择在最不适合骑兵作战的官渡与曹操交战,并且是主动冲击 正面硬抗,在官渡设好的防御工事,导致骑兵几乎全军覆没。他认为曹操只敢据守而不敢奇袭,于是将主力部队全部派到前线,结果导致乌巢粮仓被一把火付之一炬,淳于琼因此被人斩首 张郃投降,颜良仓促应战 被关羽奇袭斩杀,文丑遭遇伏兵退无可退 最终力竭而亡。
不过吧,其实以当时袁绍的实力来看,即便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失去了所有猛将和谋士,他也并没有到彻底溃败的地步,因为他还有他的大后方河北,只要回到河北 再发育几年,他又能组建一支大军 攻打许都,但他永远也等不来那一天了。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在平地河北各地叛乱后,袁绍发病 病逝于冀州,导致袁绍发病的原因不明,但我想 或许是他气不过吧,他气不过曹操 能在官渡胜他,他气不过自己刚吃败仗,冀州就叛乱四起,他气不过 这唾手可得的天下,就这样在自己的傲慢自负下化为泡影。但这世界上 终是没有后悔药吃,袁绍 最终长叹一声 永远闭上了双眼。
因为袁绍生前素有政德,而且为了让河北百姓生活安逸,一直奉行善待百姓的政策,所以在他死后,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在袁绍发丧当天,市里巷见无不是,挥洒着眼泪主动送行的老百姓,仿佛死的是他们的亲人一样。但不久之后 袁绍的儿子们,为了争权夺势 自相残杀,最终被曹操逐个击破。
袁绍 是一个历史上并不那么出名的人物,许多人了解他,都是因为“官渡之战”,袁绍作为“大型经验包”被曹操一口吞下,并且因为演义的关系,将他看作是一个人菜瘾大的“小丑”角色,但实际上 如果你深入了解他,就会发现 袁绍这个人其实非常有魅力,甚至可以说 他几乎就是第二个曹操,他重情重义 对朋友真心实意,他为官政治 在他管辖范围的老百姓,没有人不夸他好的。但同样他也是一个枭雄,他想称王争霸 逐鹿天下,他骄傲自负 固执狂妄,就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方诗铭说的那样,出身于世族的袁绍,再加上他的游侠性格和豪杰才能,叱咤风云,雄据一方,尽管最后袁氏政权烟消火灭,但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袁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