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其次是江东吴国,为何魏国却不先打蜀国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一统北方之后,随后厉兵秣马准备灭掉吴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征吴战争,分别为208年、213年、217年,每一次出兵规模都很大,208年的是赤壁之战,213年出兵40万发动了第一次濡须口之战,217年发动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曹丕上台之后,一共也有三次亲征伐吴,分别为222年、224年、225年,非亲征的战争还爆发过至少二次。曹丕晚年、曹睿早年,吴魏爆发的石亭之战中,魏国遭遇一场惨败,之后24年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攻吴战争。孙权去世之后,魏国发动东兴之战,此战之后魏国又一次惨败。东兴之战后,魏国才转向攻打蜀国,然后竟然一战灭蜀。
然而,在魏国总是打吴国时,蜀国却一心打魏国,自诸葛亮起,蜀国不停北伐,前后将近发动20次伐魏战争。
三国之中,蜀国地小人少实力最弱,其次是东吴,实力最强的是魏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魏国应该先攻蜀国,灭掉蜀国之后,再去攻打东吴,或者按照攻打挑衅者的原则,也应该先打挑衅的蜀国,然而魏国几代人都一根筋地攻打东吴,采取的是先吴后蜀战略,那么魏国为何不先打蜀国?
与吴魏不同,蜀国的扩军备战,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各种资源几乎都在向军队倾斜,如今可以通过蜀国的人口与货币窥得真相。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称帝时蜀国在籍户口分别为20万户、90万人,蜀国灭亡时户数28万、共有108.2万人,其中平民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蜀国总兵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估计除了血腥无比的战国时代之外,没有一个时代的“兵民比”超过蜀国。
在攻下成都后,为了筹措军费,刘备发行了“直百五铢”,重量大约只有6.4克(是“蜀五铢钱”的三倍)、直径约25毫米,但币值却是五铢钱的100倍,相当于转手套利三四十倍。后来,蜀国一直发行“直百五铢”,利用货币疯狂地掠夺民财、积聚财富整军备战。
因此,蜀国穷兵黩武疯狂备战,让它犹如一颗“铜豌豆”,食之无味、吃之崩牙,还不如不打。想必,魏国考虑蜀国这种玩法很难长久,或希望让蜀国自我崩溃。
蜀国山高水远,道路险峻,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数百年后的李白,尚且发出如此感慨,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了。
三国之中,魏国占据北方,东吴占据南方,蜀国占据荆蜀(后来丢掉了荆州),真正易守难攻的是蜀国。尤为重要的是,法正认为获取汉中“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建议刘备攻取汉中,给蜀国防线打了一块超级补丁。汉中之战中,刘备夺取汉中,在地利上占据了一定优势。
在汉中方向,除了交通上的问题之外,魏国还面临一个难题,即由于汉末董卓动乱,古都长安周围一片荒芜,很难支撑魏国以关中为基地攻打蜀国。
在荆州方向,襄樊之战前,蜀国占据荆州部分地区时,魏国即便夺取荆州,也很难威胁到蜀国核心区域。
如果老大魏国攻打老三蜀国,陷入僵持战的话,老二东吴会怎样?
蜀国地小人少,国力相距魏国太远,对庞大的魏国而言蜀国不足为患。同时,在荆州被东吴夺去之后,只剩下益州一地,想要北伐中原,几乎唯有出汉中这一路,最快是攻打关中长安,短时间内很难威胁到魏国核心区域。换言之,蜀国潜力不大,对魏国实质威胁不大。
因此,鉴于蜀国穷兵黩武,又占据防守的地利,因此魏国对蜀国可以缓而图之,不属于优先处理的级别。
然而,东吴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巨大,对魏国的威胁自然更大。同时,在地理环境上,东吴疆域更逼近魏国的核心区域。因此,魏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对东吴的压制,更不能陷入与蜀国的争斗中,而让东吴坐山观虎斗,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总之,一旦魏国先打蜀国,即便能够灭掉蜀国,估计自身折损也会很大,如此魏吴实力可能就会逼近或反转,对魏国而言无疑是得不偿失。所以,魏国只能防守蜀国进攻,而主动压制或攻打东吴。
赤壁之战中,曹操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惨败,一世英名一朝丧尽,因此曹操难免存在挽回颜面的考虑。
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曹操军中出现大规模的瘟疫,导致很多将士死亡,于是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已经没有战斗力可言,这时又被孙权烧毁船只粮草,到了“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的地步。因此,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很不服气,或许由此才有后两次征吴。
曹丕继位之后,三次亲征东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孙权突然自立称帝(之前一度臣服于魏国),战略上需要压制东吴,另外还与“完成先帝未竟之业”有关,如果曹丕取得对东吴的胜利,乃至灭掉东吴,那么他的地位无疑将更为稳固。
至于石亭之战与东兴之战,客观地说投机性质较浓,不是事先有所准备的伐吴之战。石亭之战的起因,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以降魏欺骗曹休,于是曹休率军10万接应周鲂,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东兴之战的起因,是孙权去世、10岁的孙亮刚刚继位,魏国以为有机可乘。
因此,魏国经过战略准备的伐吴战争,都与赤壁之战有些关系,存在一些为曹操洗刷赤壁之战耻辱的目的。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魏国攻打东吴时一败再败,因此意识到伐吴难度很大,于是才转向早已精疲力尽的蜀国。
自刘备起,蜀国一直穷兵黩武,姜维11次北伐早已透支了国力,262年廖化评价姜维时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廖化能够看到的问题,阴险狡诈的司马昭等魏国群臣岂能看不到,果不其然,第二年魏国一战灭掉蜀国。
蜀国灭亡之后,东吴独木难支,但由于长达半个世纪的伐吴失败,让魏晋群臣愈发谨慎,最终在准备妥当之后一举灭掉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