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大唐名将郭子仪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郭子仪,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将领之一,被史学家赞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是名副其实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之栋梁。
但谁能想到,直到58岁高龄时,他的仕途还是平平无奇、波澜不惊,甚至在史书中压根没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记录?
郭子仪的军旅生涯四平八稳,早年他以“武举高等”的成绩担任左卫长史(类似于兵府的参谋官)。那时的武举,主要考核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等科目,由此可见,郭子仪的个人武力相当不错。
但在那个时候,光有军事素养,还不足以支撑他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其后的几十年,郭子仪的升迁一直比较缓慢,直到公元754年,他才担任了天德军指挥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看起来貌似也是有头有脸的职务,但我们要知道,这时的他,已经58岁高龄。放到现在尚且离退休不远了,何况是医疗技术落后、人均寿命短暂的古代?而且,从史书记载来看,那时并没有任何人看好他的发展。
我们以后来与他齐名的李光弼作为对比。
李光弼是投靠唐王朝的契丹酋长后裔,父亲李楷洛曾任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可谓根正苗红。李光弼幼就已经精于骑射,而且饱读《汉书》,文韬武略满腹。
在他担任河西兵马使时,受到了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不仅给予他极为优厚的待遇,甚至还经常对人说:"光弼必居我位。"
有这么一位军界大佬背书,当时还不到40岁的李光弼已经声名鹊起,被称为“边上名将”。3年后,官升节度副使、封蓟郡公。在郭子仪被任命为九原太守的同年,46岁的李光弼已经担任了朔方节度副使。节度使安思顺同样看好他的发展前景,甚至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她;而当时正红头半天边的哥舒翰听说后,为了恶心自己的老对手安思顺,不惜亲自出面找李隆基说好话,把李光弼调回了京师。
一个年近花甲还默默无闻、即将退休,另一个40多岁已经名动天下、深受一众大佬追捧,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人比人、气死人。
但安史之乱改变了郭子仪的人生。
所谓乱世出英雄,乱世是普通人的梦魇,却是人才崭露头角的契机。乱世中的战争堪称最好的炼金石,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就一个人,当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而郭子仪正属于前者。
公元755年,歌舞升平的大唐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时年59岁的被火线提拔为朔方节度使,一夜之间成了掌控一方军政大权的高级军官。而随后他的表现证明,自己之前的碌碌无为,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没有得到展现的机会。
朔方军与安禄山的大本营毗邻,也成了大唐反击安禄山的前锋。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起,成了叛军的苦主。他头脑清醒,对战局把握极为敏锐,当安禄山给史思明追加援军后,他确认为敌人必定会因此骄纵,于是一反常态、主动袭击军,让对方损失惨重。嘉山一战,唐军杀敌四万,获得战马数万,打得史思明差点战死当场。
在这种势头下,叛军的范阳老巢岌岌可危,被挡在潼关、进退两难的安禄山甚至考虑放弃洛阳、率全部主力回保范阳。郭子仪等人也上书朝廷,建议哥舒翰率领大军固守潼关,朔方军北攻取范阳、覆其根本,平定安禄山并非难事。但在玩弄权术成瘾的李隆基、杨国忠等人的盲目指挥下,潼关唐军战败、长安失陷。
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被委以重任。公元757年,他率15万唐军在香积寺迎战十万叛军,最终获得大胜,斩敌六万人、俘虏两万人,随后收复了长安、洛阳两京,唐肃宗激动地慰劳他:“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由于“功高震主”,以及宦官鱼朝恩等人的排挤,其后的郭子仪多次被夺去兵权,但他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百姓为忧,仍对朝廷忠心耿耿。
而当大唐每次面临危机时,面对朝廷的征召,郭子仪总是能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国效力,即使面对政敌的破坏、作梗,也毫不介意。
其后在唐代宗期间,郭子仪一度被闲置数年,但当吐蕃人攻入长安后,他毫无犹豫的带领手下仅有的20个骑兵进京勤王,其后孤身征召军队、鼓励将士为国雪耻,一举收复长安;又羞又愧的唐代宗对他感慨:“我任用你太晚,才到这个地步。”
其后的郭子仪,一直活跃在对抗外敌、平定内乱的舞台上,即使在83岁时被再度夺取兵权。公元781年,为大唐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身后极尽哀荣。
郭子仪的一生极尽传奇。壮年的他平平无奇,59岁高龄开始却担纲重任。但这样的一位老人,却成了风雨飘摇大唐王朝的顶梁柱,他纵横沙场20多年,替李氏讨伐叛军、对抗吐蕃,两次收复长安,是当之无愧的“再造大唐”之重臣。
但所谓功高震主,成名的郭子仪一生中都伴随着皇帝的猜忌、政敌的中伤,但他对此毫不介怀,反而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样一位资兼文武、忠智俱备的名将,难怪后世对他推崇备至,一众帝王也对其心驰神往,康熙的评语最具代表性:“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
郭子仪的经历告诉我们:
第一,英雄不看岁数,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都能以自己的才华创造奇迹;
第二,为人光明、心怀祖国与百姓,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最终也不会被时代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