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位国君,商王文丁 之子 ,接下来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帝乙一生,一共有4个儿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个儿子,都是嫡妻所生,他们分别是:长子子启、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后来的商纣王)。
当时“嫡长子制”已经在王公贵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长子子启内有才干,外有贤名,次子子衍也相当优秀。可为什么,帝乙不传位给优秀的长子、次子,最后却传位给幼子受德,以至于最后失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先来说说,受德是怎样失国的。
公元前1076年,帝乙在渭水之滨狩猎时,意外被暴雷击中,一命呜呼。
随之,受德扶柩继位,是为帝辛,也就是史书上大名鼎鼎的商纣王。
帝辛继位后,商朝内部动荡不安,矛盾重重,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其一,神权和王权的矛盾。
商朝初期,国君虽掌握王权,但他们出于敬畏鬼神的心理,军政事务都会询问巫觋,以巫觋的结论为准。所以,当时巫觋的权威很高,就连国君都对他们颇为忌惮。
直到第20任国君盘庚在位时,为了巩固王权,才对巫觋进行打压。
到了帝乙在位时,更是看到神权对王权的威胁,为了集中权力,他不仅以木偶为天神,与其打赌,在木偶输掉后,便令人将其痛打;还在囊中装满牛羊血挂在高高的杆子上,然后拿箭射它,称为“射天”。帝辛继位后,对父亲帝乙的做法非常支持,因此他继续扛起了与神权做斗争的大旗。
这样一来,巫觋便成了与帝辛为敌的一股力量。
其二,势力渐大的姬昌。
姬昌是当时的四大诸侯之一,也是对商朝威胁最大的诸侯。
他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的农业和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他野心勃勃,做好一切准备后,在帝辛继位第二年,便率军攻打他。
其三,东夷反叛。
帝辛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号令诸侯在黎城搞大阅兵。
帝辛此举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树威;二是提高诸侯进贡的数量。
结果,东夷各部不等阅兵完毕,便纷纷跑回了家,并且拒绝纳贡。
帝辛大怒,召令诸侯出兵平定东夷叛乱。帝辛打了个打胜仗,不光扩大了商朝领地,还俘获了大批战俘。
帝辛经此一战后,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他开始骄傲自大,过着酒池肉林、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身边云集了一批阿谀奉承的诸侯,在大家的奉承中,他愈发刚愎自用起来。
同时,帝辛还听信谗言,施行暴政。结果正直的朝臣都被酷刑折磨而死,因此人心惶惶。
子启见百姓怨声载道,朝臣人心不附,万分忧虑 ,于是经常苦口婆心劝说帝辛,但帝辛却反问他:“我不就是奉受天命的国君吗?”
眼见商朝分崩离析,子启无奈“出奔”。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率领诸侯们围攻帝辛所在的都城朝歌。
帝辛的军队早在他征服东夷各部落时,便被派出去驻守那些领地去了。他万万没想到,姬发会造反。可是城中没有可用的军队,只好把俘虏们集合起来打仗。
然而俘虏本就不是诚心归顺,他们又怎么会为帝辛出力呢?
就这样,姬发没费吹灰之力就攻进了朝歌,而帝辛眼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下,只得自焚而死。
如果当初帝乙把王位传给子启,最终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但他当初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儿子不传位,却传给帝辛呢?
其实,最初帝乙是很看好嫡长子子启,打算让他继承王位的。
谁知道帝乙的想法,立刻遭到了太史的反对。
据《吕务春秋·当务》中记载,太史据理力争,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都是一个妈生的,太史为何这样说呢?
原来,帝乙的王后起先只是身份低微的侍妾,她凭着姣好的姿容再加上又生下子启和子衍,很得帝乙宠爱。
不久,帝乙的原配王后去世,帝乙便把她封为王后。在她成为王后不久,便生下了少子受德。
也就是说,生子启和子衍的时候,她还是妾。生受德的时候,她已经是王后了。所以,受德是王后之子。而子启和子衍是侍妾之子。
正是这个缘故,以太史为首的朝臣们才会激烈反对。
经过太史等人这样一说,帝乙也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于是改变了初衷,转而立受德为继承人。最终酿成了失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