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您走进刘伯温乱世择主的故事。
刘伯温乱世择主
张士诚和陈友谅知道刘伯温的大名,也都亲自去请他出山,而刘伯温对于这两位起义者以及以后的朱元璋,出了两道题,最后还是朱元璋的答案,最为贴近刘伯温心中所想。
当时占据江苏浙江的张士诚、纵横江西湖广的陈友谅,还有以应天为根据地的朱元璋。三人都想拉拢刘伯温加入各自阵营,共谋大事。
刘伯温辞官后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嘉兴濮院的香海寺,他有时会帮农民晒稻谷,闲事在寺中读书,这一代是张士诚的地盘,他便最先去拜访刘伯温。
刘伯温接待了张士诚,随即两人聊起了天下大势,话锋一转,刘伯温说今天要帮助百姓晒稻谷,张士诚要帮忙。张士诚也是农民出身这点事难不倒他,只是现在张士诚久居上位忙到日晒三杆时也是气喘吁吁,俩人到阴凉地方歇息喝茶聊天,不一会麻雀成群的飞来叨食谷物,张士诚连忙起身去驱赶,就这样张士诚光起身赶麻雀忙活了半天。到了晚上张士诚一心请教,刘伯温也“诚心奉承”到了凌晨,由于天色已晚,俩人在一个房间休息。
刘伯温却一边观察他的睡相,一边想:张士诚为了麻雀吃几粒谷子,来来回回驱赶了一天,忙得连水也没喝上一口,一个要打江山平天下的人物,胸无大志,怎么成得了大事!而睡相更有问题,仰天而睡,双臂平放,那可是死人放入棺材的样子。
第二天,刘伯温对张士诚说:大王先回去吧,容我先考虑一番再说!
再说陈友谅来请时,刘伯温故伎重演,而陈友谅直接用了几张大网,把麻雀一网打尽,还要把麻雀下酒,把麻雀扔进滚烫的热水中去毛,然后用竹签穿过麻雀头部,穿成串用火烤熟;晚上刘伯温和陈友谅睡在一张床上,刘伯温又观察起陈友谅的睡相,只见他鼾声如雷,侧身而卧,双臂弯曲,双手伸在嘴前,两条腿缩在一起,双膝顶在胸前。刘伯温心想:陈友谅为了几粒谷子,不但张网把麻雀都捉了,还用开水把麻雀活活烫死,再用竹篾穿了头颅烤食,实在是太凶残了。而那睡相更如豺狗,这样凶残的人将来就是得了天下,也会横征暴敛,残害百姓。
第二天婉拒了陈友谅。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胸怀韬略,足智多谋,便也准备暗访刘伯温,于是,朱元璋暗地里到香海禅寺拜访刘伯温,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两个同样的要求。他们先是一起来到晒谷场,朱元璋一见麻雀吃谷,笑道:如把麻雀驱赶了,它们岂不是会饿死!那也是一条条性命呢!如不驱赶,无非是被吃了几粒谷而已!
傍晚,刘伯温又观朱元璋睡相,只见他先是仰天而睡,四肢大张,好似一个“天”字,睡了一会儿,他又侧身而睡,但双臂却是横向伸直的,好似个“子”字,合起来就是“天子”。而在晒谷场,朱元璋以几粒谷能活麻雀一条命为由,不忍驱赶,便是仁慈。既然是仁慈的天子,那就是值得自己效力的明主。
最后,刘伯温投身朱元璋义军,并协助他推翻元朝,攻灭张士诚,平定陈友谅,打下了大明江山。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后,在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决战中,刘伯温的谋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弱于陈友谅,而强于张士诚,刘伯温建议先陈后张,别人都是先弱后强,而刘伯温的策略确是先难后易;理由是如果先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肯定会出兵袭击朱元璋的后院,因为陈友谅志比天高,且凶悍无比,而张士诚就不同了,自从张士诚称吴王后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手下大将也是有样学样,听到打仗都相互推诿,而且前线将领即使打了败仗,张士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放过,所以先打陈友谅,张士诚肯定会作壁上观,结果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双方80万大军决战时,不管陈友谅如何陈明利害关系,张士诚就是不动,坐等陈友谅败亡,张士诚也被朱元璋用根弓弦结束了生命。
刘伯温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执法,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流传后世。刘伯温的品德,最突出的是刚正、诚信。他一生最鄙视、最痛恶的,是官场中那些弄虚作假、阿谀奉承、摇尾乞怜和尸位素餐的人。刘伯温为官口碑甚好,不肯结党营私。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他的儿子说:“刘伯温在时,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从。”明初朝廷中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彼此明争暗斗,争夺权力,刘伯温洁身自好,不结党、不营私,这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1368年,在朱元璋巡视汴梁期间,丞相李善长和刘伯温留守南京。当时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专司纠察百官。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犯事,李善长与之关系密切,为其求情。刘伯温不买账,依旧奏请处斩李彬。由此得罪了李善长,他处心积虑意欲报复刘伯温。后来,朱元璋因事责罚李善长,刘伯温却以国事为重,为李求情。朱元璋私下对人说,李善长要害刘伯温,刘伯温反倒为他说好话。这件事反映了刘伯温为人处世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的坦荡胸怀。
刘伯温一心为民,不贪图荣华富贵,明朝建立后,许多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公爵或者侯爵,而刘伯温只得了个伯爵,明朝天下初稳后随即辞官回乡。
1360年, 也就是刘伯温50岁的时候, 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 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 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朱元璋, 运筹帷幄, 首战龙江, 再战鄱阳, 打垮了陈友。 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 由此东南安定, 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 亲力亲为, 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 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正是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刘伯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 颇多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初期名单上竟无刘伯温,后来勉强给个诚意伯,在功臣中排名第36,年俸仅240石,而李善长却受封韩国公,年俸4000石。
朱元璋几次与刘伯温讨论丞相人选。一次问可否换下李善长,刘伯温认为李是勋臣,不能换。后来,朱元璋换相决心已定,问杨宪如何,刘伯温说有相才无相器。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汪偏狭浅薄还不如杨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胡惟庸如劣马,让它拉车一定翻。朱元璋就说,看来只有先生你合适。刘伯温当然明白,朱元璋绝不可能让他当丞相,忙自称脾气急更不合适。
后来,这几次谈话内容被泄露了出去,杨宪、汪广洋没当回事,但胡惟庸偏狭,从此与刘伯温为敌。
功成身退刘伯温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让他“察其乡有利病与民社者,潜入奏”,刘伯温当真了,发现老家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是浙江到福建贩私盐的枢纽,建议设巡检司,遂直接向朱元璋提议。胡惟庸得知后,告刘伯温越级上报,且刘伯温会看风水,知谈洋有“王气”,设巡检司是为将来造反。
刘伯温忙到京谢罪,此时他年事已高,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琏刘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伯温去世疑云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后世认为是吃了御医带来药被毒死的,又是谁下的毒呢?后世史学家认为是朱元璋,即便不是亲自下令,也是默许,不然为何让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瞧病,而刘伯温去世五年后,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而胡惟庸的几款大罪中并没有毒死刘伯温这一条,也许是朱元璋亲自授意御医开的毒药,只是让胡惟庸顶缸罢了,当然刘伯温到底是谁害死的历史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
如果刘伯温知道是这种死法,不知会不会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