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征讨东吴不利时,曾感叹道:“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他这话说得没错,东吴孙权在其有生之年,能力保江东不失,跟曹操、刘备相抗衡,并终成帝业,最主要就是因为江东政权人才济济。
从张昭、周瑜、程普到诸葛瑾、鲁肃、吕蒙、太史慈、甘宁,再到顾、陆、朱、张,这江南四大家族中源源不断推出的人才,东吴从无人才之忧。
孙权在其执政的早、中期,也善于使用这些人才,孙策临终前说:“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确实是肺腑之言。
而在这些支撑东吴政权争霸三国时代的人才或家族之中,顾、陆、朱、张,这吴郡四大家族可以说是东吴真正的根本。
原因也很简单,吴郡四大家族是本土豪强,其对东吴辖区内的资源掌控力、社会影响力、舆论控制力等,都是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外来人所不能比拟的。
顾、陆、朱、张,这吴郡四大家族还全部是孙氏的老乡,天然会有亲近感。
他们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也是孙权一手提拔和造就,至孙权主政东吴时,才脱颖而出,成为东吴政权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吴郡四大家族听起来好像格调很高,其实,他们自身在三国时期,在全国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因此,前文才仅仅把他们称之为豪强。
和曹魏政权中大把的真正的士族相比,吴郡四大家族就不够看了,这是因为他们家族的底蕴和真正的士族差太远。
在曹魏政权中,如荀彧、陈群、司马懿、杨修、王朗等等,动不动就是什么三公之后,或传承几百年的士族。
这样的显赫传承,在吴郡四大家族中是没有的,或许,这跟吴郡四大家族所处的地域有关,离政治核心圈子太远,没出过什么大官。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顾氏在东吴政权中崛起前,出现最牛的人物是顾雍的祖父顾奉,其职位也只是做到了颍川太守,至于顾雍的父亲,干脆就没有记载,可见是默默无闻。
陆氏家族中,陆逊的从祖陆康担任过庐江太守,陆逊的祖父陆纡只是个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不过是个九江都尉。
至于张氏和朱氏,在孙权执政之前,都没有出过官员的记载,张温的父亲张允,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为孙权效力之前,仅仅只是“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不过是地方上的有钱土豪而已。
从上述记载可知,属于东吴政权的吴郡四大家族,在三国早期,真的很不显眼,四大家族中,在朝廷里面,连个“九卿”的职位都没有,更不要说大将军、三公这样的顶级职位了。
吴郡四大家族的崛起,是孙权主导的,其目的是为了平衡东吴政权内部的权力架构。
孙坚临死前,给孙权留下的班底,都是孙策生前看重和提拔的,如张昭、周瑜、程普、黄盖、太史慈等。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孙氏政权占据的江东地区来说,全是外来人。
抛开这些人的元老身份可能对孙权的执政带来的掣肘不说,孙权要想守住东吴的基业,绝对离不开本土势力的帮助,而本土势力也是孙权借以平衡权力的最好帮手。
所以,孙权主政后,除了继续在外来户中提拔属于自己的亲信人才,如鲁肃、诸葛瑾、甘宁等之外,也开始大力提拔江东本土势力。
其中,跟孙氏同属吴郡老乡的顾、陆、朱、张,这四大家族就是孙权特别关注的本土势力。
后来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吴郡四大家族领头人,全是因孙权的看重和提拔,才进入到东吴的政治势力圈中。
如顾雍:“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
如陆逊:“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如张温:“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卒。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
如朱桓:“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馀姚长。”
吴郡四大家族也正式从地方豪强,慢慢凭借他们在地方上,比东吴政治势力中的那些外来户,拥有的更深厚的底蕴和积累,变成东吴政权中的主导政治势力。
至孙权称帝前后,吴郡四大家族在东吴的政治势力圈中,已经可以跟孙氏分庭抗礼了,顾雍担任丞相一职长达十九年,陆逊主掌东吴的军事长达二十多年。
他们也有这个底气,张昭、周瑜、鲁肃、吕蒙等外来户后继无人,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却可以凭借家族的庞大,不断为东吴政权提供人才,源源不绝。
再加上他们所掌控的资源、人口、土地等,及扎根在江东长期形成的社会影响力,让孙权也开始忌惮不已。
东吴政权的兴旺离不开四大家族的支持,但权力的失衡,也让孙权担忧不已。
这也直接造成了孙权临终前,为了后继之君在权力上不受制于顾、陆、朱、张,对曾经无比倚重的吴郡四大家族开始下杀手。
东吴赤乌八年至十三年(公元245至250年)期间,孙权借太子孙和跟鲁王孙霸的夺嫡之争,把支持孙和的顾氏、陆氏、朱氏,全给牵连进来,陆续削除他们在顶层的政治势力。
顾雍(于公元243年病死)之孙,担任太常、录尚书事的顾谭(实际上是四大家族认可的丞相接班人),以及担任奋威将军,兼任京下督的顾承,一起被孙权流放到交州,并且,都死于当地。
陆逊(时任丞相)被孙权逼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陆)逊,逊愤恚致卒”。
朱桓(于公元238年病死)之弟,一度曾接任丞相一职的朱据,先被孙权杖责,再贬为新都郡丞,然后被中书令孙弘(会稽人,非东吴宗室)假借孙权的名义赐死:“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昭书追赐死”。
至于张氏的张温,早在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就被孙权贬去官职,孙权对张温的态度,也从刚知道他时的欣赏,变成了“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这样的评价。
如此,至孙权死时,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吴郡四大家族,在上层政治圈中的势力,又被他自己全部清理掉,他遗诏中的辅政大臣人选,也完全排除掉了本土势力。
这样的后果是,东吴政治势力中的,以吴郡四大家族为首的本土势力从此跟孙氏离心。
这跟蜀汉政权中,益州本土势力自刘备入川后,就一直跟刘备、刘禅父子不在一条心上相比,危害和后遗症更大。
孙权把自己亲自提拔的,本来应该绝对支持孙氏的本土势力推到了对立面,直接导致了东吴政权在后期,人才上的匮乏。
东吴最终的灭亡,也跟本土势力不再全力支持孙氏政权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了他们拥有的钱粮、私兵、人才的支持,东吴的实力下降得飞快。
孙权主政的早、中期,因善于识人、用人,积极扶持本土势力,创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
后期,把能不断提供人才、资源的顾、陆、朱、张四大本土家族抛弃,又导致了东吴因人才匮乏,及资源上的窘迫而衰落。
帝王在权力上的想法,普通人真的很难弄清楚真谛,一因一果,自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