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那么厉害,为何最后会消失呢?

一、马其顿军事体系的变化

马其顿军事体系曾经十分完善,各兵种的搭配也几近完美。

短短几十年,这个希腊北部的弹丸小国,竟然能迅速成长为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帝国军队的中坚力量,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长矛方阵——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在整个军队中占据绝对数量优势,成了亚历山大军队的主力。在他的天才指挥下,庞大的泼斯帝国被区区4万之众打得分崩离析、亡国灭种。

可惜天妒英才,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抛下了他生前所缔造的庞大帝国,赫然辞世、撒手人寰。他手下的部将,个个都对这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纷纷各自为政、自立为王,声称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正统衣钵。西方史学家管这些自命正统的人叫“继业者”(the Successors),他们的国家理所当然就是继业者王国。

在所有继业者王国中,比较大的有塞琉古帝国、托勒密帝国和马其顿王国。这些大国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国,为了只有毫厘之多的蝇头小利,费尽心机尔虞我诈,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权力的游戏。

在长达数十年的继业者混战中,原先的马其顿方阵为了适应长矛互戳式的战争,渐渐发生了改变。在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方阵中真正作战的士兵只有前三排,后排的士兵必须等着前排的人受伤或者战死,迅速补上空缺的位置。进攻之时,马其顿方阵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大多数军队仅仅是看上一两眼便心生胆寒,不撒丫跑就已经算是“士气高昂”了,如何指望获胜?

可战争方式在不断的改变,任何时候都不会例外。

到了继业者时代,各位自称亚历山大正统的将领发现,两边都在用一模一样的马其顿方阵。原先对付其他敌人掌握的经验,到了这时候不那么灵验了。怎么办?一寸长,一寸强。只要我的长矛比你长,我就能戳到你。原来的长矛也就3米到4米的长度,为了戳到对面方阵的人,长矛渐渐长。

别的将领一看这方法挺管用,于是也纷纷跟风,加长长矛。最后原本就已经很长的长矛,变成了6米到7米的超长矛。最后所有人都学会这招了,仅仅提高长矛的长度就没有原先压倒性的优势了。继续增加矛的长度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所有的棍子其实都会略微向下弯曲,只不过长度不够显不出来罢了。如今本来就细细的长矛已经增加到了6米多,再一加长肯定向下弯得厉害,到时候枪头肯定又软又飘,根本不可能戳到人。

既然在长度上不能再做文章了,那就在密度上做做文章。原先马其顿方阵只需要前三排士兵共同作战,对面的人过来就要同时应付三个枪头。现在他们改革了,用超长矛可以让前五排士兵共同作战,对面的人冲过来就要多对付两个长矛。在希腊将领的不断改革下,这种新式的马其顿方阵最终被各继业者王国采用。打仗的时候远远望上去,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钢铁刺猬。不过这个看似无敌的大刺猬,虽然有着无比强大的正面进攻能力,却有着一个致命缺陷——灵活性太差了。

步兵产生巨大改变的同时,骑兵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在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军队的核心战斗力,并不是数量庞大的方阵士兵,而是作战素质堪比波斯的马其顿骑兵部队。可以这么说,虽然马其顿方阵有这无比强大的正面作战能力,但是真正决定胜败的,却是骑兵部队。

亚历山大大帝手下最精锐的骑兵称为“伙伴骑兵”,当方阵正面接敌时,很少有人会主动去碰马其顿方阵,大多数都会停滞不前。趁这个时机,马其顿的骑兵就会绕到敌军从后面,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冲击。如果将方阵看作是切菜用的砧板,那骑兵自然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菜刀,因此这种战术就形象的称为“砧板战术”。

后世的继业者们也知晓亚历山大屡战屡胜的秘诀,于是极力模仿砧板战术。可是后世的将领们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他们对骑兵的认识不足,只是机械地抄袭亚历山大的战术动作,而忽略了骑兵的质量。在几十年的继业者战争中,各国的骑兵战斗素质不断下降,到了最后成了看起来非常美好的花瓶。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其顿的军事体系越来越偏离亚历山大的初衷,最终发展出一种以改版的马其顿方阵为核心的畸形军事体系。而马其顿王国最后一位国王珀尔修斯,敲响了马其顿方阵最后的丧钟。

二、罗马人的优势

罗马人起初采用希腊古典方阵,后来因为屡次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和蛮族作战,进行了改革。卡米卢斯将军将罗马军团按照年龄,分成了青年军、壮年军和后备军。青年军和壮年军仿效西班牙部落战士,每人携带两支标枪,冲锋前投矛一波。经过特制的标枪扎在敌人的盾牌上,根本不可能拔出来,迫使其弃盾作战。后备军则采用希腊重步兵的作战方式,持长矛和盾牌作战。

而军团采用一种更加适合复杂地形的阵势,叫做三线阵。三线阵顾名思义就是三条阵线,青年军布置在第一线,壮年军布置在第二线,后备军布置在第三线。作战时按照青年军,壮年军和后备军的顺序轮番上前,进退有序。在比较复杂的地形,军队可以灵活变动,没必要完全依赖整齐的队形。经历了改革后,罗马军团对阵大多数蛮族都是稳操胜券。

随着罗马越来越强大,军团终于染指巴尔干半岛,和马其顿王国相遇。

三、彼得那之战

罗马人迅速展开了对希腊的军事行动。于是在公元前214年和公元前200年分别爆发了两次马其顿战争。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以腓尼基合约告终,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则以马其顿的失败告终。不过两次战争均未伤到马其顿的元气,马其顿国内也一直对罗马怀恨在心。

从公元前171年开始,罗马人就不断派遣军团进攻马其顿,结果屡战屡败,我们可以看到,马其顿的军事体系即便已经发展畸形,仍然可以大概率击败罗马军团。不过上天对马其顿并不公平,罗马共和国实力强大,可以承受无数次巨大失败,并且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马其顿却只能失败一次。

公元前168年,罗马元老院命令60岁的保卢斯,前往马其顿作战。这位老将一上来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战略思想。他利用夜色偷袭,将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赶到了彼得那。

彼得那是一个平原,有利于方阵作战。珀尔修斯在此前已经考虑得十分详尽了,然而却百密一疏。

公元前168年6月21日,罗马和马其顿的汲水人员发生冲突。马其顿方面借此机会迅速派兵突袭罗马,保卢斯也不甘示弱将军团列出,彼得那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起初,马其顿军队作战凌厉,攻到了距离罗马大营仅仅只有250步的距离。面对马其顿方阵,罗马人毫无还手之力,一路溃败到山坡之上。

珀尔修斯没有下令停止进攻,令骑兵追击罗马军团,而是继续用方阵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方阵与方阵之间,因为地形崎岖不平出现巨大的空隙。已经溃败的罗马人莫名其妙地钻到了这些空隙之中,结果绕到了马其顿方阵的背后。

面对背后突然窜出的一支军队,马其顿方阵根本来不及掉头,因为方阵的机动性在改革之后变得非常差。完全不适应近距离贴身作战的马其顿士兵,被罗马军队砍成碎块。这一战,马其顿军队共有2万人被杀,1.1万人被俘。好不容易积攒的军队,顷刻之间便灰飞烟灭。

而珀尔修斯眼见大势已去,抛下自己的方阵,带着骑兵部队逃回了佩拉,再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抗罗马的入侵。而曾经天下无敌的马其顿方阵,也因为此战开始被罗马方阵取代,最终消失了数百年。后来哥特人利用马其顿操典复兴了方阵,这种实用的作战方式才得以重见天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