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书中出现的芒种节,背后有何含义?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知秀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红楼梦里有次提到了芒种节,但显然曹公意不在此,他笔锋一转,将芒种节与饯花节连在了一起,用了整整两回的篇幅来写这天发生的事,其实是埋了很多伏笔和隐喻的。

先说一个伏笔,赵姨娘和贾探春这对相爱相杀的母女矛盾。

这天宝玉与探春兄妹有一番对话,提到做鞋的问题时,宝玉当着探春的面,说出了赵姨娘对探春的抱怨。

这自然引起探春的反感,登时就沉下脸来,说自己生母的见识是阴微鄙贱的。很多人以此认为探春太冷漠,总是急着与自己的出身划清界限。

然而这里脂砚斋下了一条批语:这一回特为“兴利除弊”一回伏线。兴利除弊一回说的正是后文探春暂时理家一事。

探春理家时,我们都看到了赵姨娘是如何作践自己的女儿的,那可以说是撒泼打滚蛮不讲理愚蠢到家了,所以,探春用“阴微鄙贱”形容赵姨娘的见识,虽然狠了些,但却十分准确。

赵姨娘的愚蠢,在于她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女儿,她急切地想要通过有了体面的女儿,在贾府攫取更多的利益,却没有想着给女儿留一些体面。

只要探春稍微表达出了疏远和嫌憎之意,赵姨娘便开始了不依不饶,当着众人的面,让探春破坏贾府规矩拉扯她,说探春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其实探春对自己的生母,何尝不想着帮衬,奈何赵姨娘太愚蠢,三番五次生事,对于探春来说,她身上和心理的旧伤未好,又添新痕,让她如何不提起自己的生母,就立马沉下脸来?

作为母亲的赵姨娘,是自私的,她从来没有想过成就自己的女儿就是成就自己。她也从来没有做过一件给探春长脸的事,以至于探春对赵姨娘三个字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只要是关于她的,准没好事。

贾宝玉素日对女孩那么体贴,这一回却因失言惹恼了三妹妹,实在不该。他这个无事忙,自己的事还没搞定呢,却操心起别人的事来了。

这不,宫里的姐姐——贵妃元春,早不赐礼晚不赐礼,偏偏在芒种节这天,从宫里赏下了端午的节礼。

这端午节礼我们都知道,钗黛有了分别,这一回的礼是二宝一样,黛玉与三春一样,这就不得不令人起疑。

元春省亲时,对钗黛明明是同样看待的,这才回宫没多久,再赐礼就很明显地宝钗靠前黛玉靠后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十八回有段批语是这么说的: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同得始终者,非泛泛之文也。

曹雪芹厉害呀,一个茜香罗扯出的是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一个红麝串扯出的是宝钗和宝玉的姻缘,真不简单。

而且我们看,茜香罗是蒋玉菡赠给宝玉的,红麝串是元春赐给宝钗的,很明显,宝玉在蒋玉菡和袭人之间,是扮演了“红娘”角色的,而元春在二宝之间,显然也是“红娘”的角色。

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无意识的促成,一个是有意识的指婚,都是为后文伏笔。

更令人称奇的是,宝玉和蒋玉菡二人在这天,都曾分别说了女儿的悲愁喜乐四事,自然都是隐喻各自姻缘。

就说宝玉与宝钗,他的悲愁喜乐,最惊心的是“悲愁”两句,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两句显然是写二宝夫妇婚后境况,脂砚斋也曾提到,二宝婚后,曾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显然是劝宝玉读书,也就是让宝玉去建功立业。

而宝钗也曾有元宵灯谜“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显然是写宝钗与宝玉婚后不久,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后,宝钗的真实生活,正是“青春已大守空闺”。

大家细读也会发现,正是在芒种节这天,金玉良缘的说法真正浮出水面,被众人看好的木石前盟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此时的宝黛爱情,可以说危机重重,这种危机,曹雪芹前面给我们提过醒了。芒种节前一日,宝钗在怡红院谈笑,门外的黛玉听得一清二楚,却扣不开宝玉的门。

这也因此导致了宝黛矛盾的又一次升级,这一次宝黛龃龉之后,发生了几件大事。

其一是黛玉葬花行为的出现。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升华,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但对黛玉来说,葬花吟可以说是她对自身命运的挽歌。

曹雪芹的高明在于,这葬花吟又不只是对黛玉一人的命运写照,它是对红楼梦群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脂砚斋在二十七回一开头批得极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文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毕集之期。

这也是曹公将芒种节与饯花节合二为一的主要用意,更奇的是,红学界普遍认为,宝玉的生日正是这年交芒种节的四月二十六日。

而这天偏偏是花神退位的日子,也就是百花凋零之时,宝玉却偏在这天出生,可以说是惜花人和送花人无疑了。

其二是逼出了宝黛互剖心迹。这也是因前日晴雯不开门引发的宝黛矛盾的升级和余音,宝玉的一番自证,最终化解了黛玉的误会。

但我们知道,宝黛这对小冤家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仍在继续,大家可以细想,以王夫人素日对钗黛各种表现的观察,她会选定黛玉吗?她在进宫给贵妃元春请安时,提到宝玉婚事,她又会怎么说呢?

因此,才有了上面的以端午赐礼名义进行的试探性指婚。

这一点,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知情者和推动者,宝钗更是聪明, 早已深知母意,故而总是远着宝玉,就像被王夫人默认为姨娘的袭人,也开始与宝玉保持距离一样,其实都是一种欲盖弥彰。

反而是宝黛二人,只顾着专注两人情谊,你证我证,你侬我侬,情真意切,反而是对真正的姻缘,尚处于懵懂状态。

黛玉说得最多的是吃醋的话,什么金什么玉,什么宝姑娘什么贝姑娘,但她真实的内心,也许从未想到姻缘这件后事。毕竟,这也不是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该去想的。

其三是黛玉之病渐已成势。王夫人早不问黛玉之病晚不问黛玉之病,偏偏在芒种这天问,为什么?

我想用意有二:一则是写黛玉病已成势的事实;二则是王夫人自觉宝玉大事已定,心内稍安,此时对黛玉表现出的是舅母对外甥女的关心,也是隐隐的对贾母的挑衅。

脂砚斋批语也提到黛玉之病: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曹雪芹的神笔有时候令人意想不到。

贾琏小厮兴儿曾说,贾母对宝黛之事一直没有表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黛玉之病。她即便再中意宝黛爱情,也得能服众才行,且要为家族未来负责。

因此,王夫人问黛玉之病便有了深意,如果用阴谋论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王夫人希望听到的是黛玉之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这样宝黛之事就不可能被提上日程,那么二宝姻缘就有了胜算。

说到黛玉之病,还得提到一件事。宝玉要给林妹妹配药,但这味药不好配。即便这么难配,却偏偏横插出了一个薛蟠,求了宝玉很久,才弄到药方。

薛霸王要这个药方何用?大家往前想,宝玉凤姐遭魔魇一回,曹雪芹忙里偷闲,提到了一个情节,就是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大家再往后看,宝钗曾拿黛玉和自己哥哥开玩笑,说黛玉不能认薛姨妈做妈。这种玩笑,会不会真有其事呢?曹雪芹没有明言,这是文学的一贯手法,烟云模糊处,可以想象,薛蟠对黛玉有没有打过主意。

如果再往后看,为什么贾母在去清虚观打醮时,当着众人面拒绝了张道士提亲,还明明白白地说,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儿再定吧。这是对元春、王夫人、薛姨妈的反击,还是在给宝黛爱情争取更多的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