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与明朝之间存在的韩宋政权,是如何建立的?

说到元朝和明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元朝之后是明朝,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但鲜为人知的是,元明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小王朝,竟是宋徽宗九世孙所建!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与诸多儿子被俘至北方,留在南宋的后裔又经历宋元之战乱局,多已隐姓埋名,偏居一方,让人难觅踪迹。然而,元朝建立之后70多年时,宋徽宗的八世孙不愿苟且偷生,决议反抗残暴的元朝,最终由九世孙重建了一个“小宋朝”,还存在了十二年!

马背上的民族能打天下,却真不会治天下。元朝建立之后,由于统治手段过于粗糙、粗暴,针对南宋地区过于压迫,于是南宋故地大小起义一直此起彼伏,其中一个叫韩山童的农民,拉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起义序幕。

韩山童,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一信仰白莲教的家庭,成年之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所谓白莲教,是南宋初年昆山人茅子元所创,崇奉阿弥陀佛,后来在宣教时,与明教、弥勒教、道教互相渗透融合,因此才有白莲教声称“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等说法,元朝义军多次利用白莲教起义,金庸小说里朱元璋与波斯明教关系其实是谬误。

当时,元朝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特别是变钞(大量发行纸纱)、开河(开黄河新河道)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1351年,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刘福通等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发动起义,先是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后又暗中凿刻一独眼石人,背上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并将之埋在黄陵岗附近的河道里。这一年四月,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不胫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动,于是韩山童与刘福通趁机发动起义。

五月初,韩山童与其信徒刘福通、杜遵道、韩咬儿等,聚众三千人于颍州(今安徽阜阳)颍上县,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

领导吃饭开会都要说两句,古人举事也要写一篇文章表明立场,韩山童发布一篇檄文,内容主要有:“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夸塞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与此同时,韩山童还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与其同伙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也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

韩山童是不是宋徽宗八世孙,谁也不知道真相如何,后世学者推测,韩山童之所以这么说,或是因为元朝“贫极江南”,南宋故地的“南人”地位最低,属于第四等人,受尽压迫对元朝统治者非常仇恨,又心怀故宋,因而韩山童用“复宋”来迎合汉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号召群众投入反元武装起义。

不料消息走漏,韩山童等聚集一起宣誓起义时,地方官接到密报,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被捕牺牲,妻子杨氏与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躲藏起来,刘福通等冲出重围,重新聚合起义军,于五月初三日占领颍州城,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因为这一支义军打红旗,头扎红巾,又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元末义军中,刘福通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英雄,元朝至少一半主力部队是被他歼灭,为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崛起扫清了障碍。

占领颍州城之后,刘福通随即进军河南,红巾军连克数十城,“横断豫南”,这一年九月,刘福通又挥兵南进,相继攻占汝宁府、光州、息州,义军胜利壮大,队伍扩充20万众。

1352年,刘福通率红巾军先后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元大将巩卜班,击败帖木儿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廷。北伐之前,刘福通多次击败元朝名将与精锐。

1355年,红巾军刘福通找到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立他为帝,号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红巾军起义再次进入高潮,汴梁以南的邓、许、嵩、洛诸府州皆为红巾军所占有。

此后三年,刘福通红巾军三路北伐,进逼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元廷震动。1358年,刘福通攻破了汴梁,宋政权迁都于此。北方红巾军虽未攻克大都,但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北达辽阳,南方江淮、荆楚、巴蜀,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宋政权势力出现鼎盛局面。可惜的是,由于三路北伐大军各自为战,互难支援,相继失利,元朝最后一个名将察罕帖木儿横扫中原,刘福通红巾军黯然落幕。

当时,红巾军系统有四支力量:一是刘福通,二是郭子兴,三是徐寿辉,四是王权与孟海马。

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当时朱元璋孤军守城,而韩林儿因自称宋朝后裔,四方起而响应,于是朱元璋便用其年号以号令军中。后来,朱元璋攻占了南京,改用黄旗,但名义上仍属于红巾军,仍承认自己是韩林儿的“大宋”属下。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但直到韩林儿死后第二年,朱元璋才将这一年定为吴元年,在此之前一直仍以韩宋“龙凤”纪年!

徐寿辉是卖布出身,活跃于长江中游地区,我们熟知的陈友谅、明玉珍都是他的部下。1351年10月,攻占蕲水(今浠水)之后,徐寿辉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但还有一说法是建国号为“大宋”。

王权与孟海马起于襄阳,后来王权向北发展,称为北锁红巾军,孟海马向南发展,称为南锁红巾军,这两支红巾军依然尊韩林儿为帝。

总之,红巾军系统中,除了徐寿辉称帝之外,其他三支势力都奉韩林儿为帝,视己为“宋人”。

1363年,张士诚部下吕珍包围安丰,城中人相食,小明王哭泣,刘福通遣人求救于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后来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韩林儿脱困之后,朱元璋本想将他安置在南京,准备“设御座奉韩林儿”,刘基说“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密陈“天命”所在,朱元璋领悟,于是将韩林儿安置于滁州,营建宫殿让他居住,更换其左右宦官侍从,待遇甚厚。

1366年,韩林儿死去,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记载“十二月,宋主小明王韩林儿殂”,没有说明死因。而《明史》中记载“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认为可能是朱元璋指使廖永忠杀死了韩林儿。

笔者认为,朱元璋谋杀韩林儿的可能性较小,因为韩林儿对朱元璋没有一丝威胁,完全可以通过禅让方式达成目标,指使廖永忠将之“覆舟沉于江云”,不仅败坏名声,而且也不利即将到来的北伐大业。

总的来说,韩宋政权虽然仅仅存在十二年,但对元明两代都非常关键,是元朝的掘墓人,是明朝的护佑人。《国初群雄事略》认为“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韩宋一度帮助朱元璋“遮风挡雨”,让朱元璋在弱小时没有遭遇元廷重击,就是因为“以有宋为捍蔽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