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末清初最有决定意义的事件,肯定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兵入关,之后才有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历来评说此事,有的人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有的人说他是学楚国的申包胥,想借兵报君父之分,更多的人则说他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过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认为,吴三桂本人在这件事件有绝对的自主权,是个人意志的决定。其实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的命运非常渺小,即使强如吴三桂这样手握天下权重的大人物,有时也是被客观环境所迫,随历史的波浪而起伏。
诚然,吴三桂手握强兵,占据天下咽喉,在决定天下大势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无法以一已之力决定全天下的命运。别的不说,就说吴三桂的辽东总兵一职,虽然兵权在握,但在山海关还有两个人比他官大,分别是辽东总督王永吉和辽东巡抚黎玉田,虽然可能实际权力不如吴三桂,但也说明吴三桂并不能随心所欲。
崇祯十七年三月,面对咄咄逼人的李自成大军,崇祯皇帝封吴三桂等大将为伯爵,下令进京勤王,但诸将中唐通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左良玉与黄得功等人之前曾大败于李自成,根本没有胆子来,对勤王的圣旨置若罔闻。随着闯军的不断逼近,京师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崇祯才严令王永吉总督关外军队(当然主要是吴三桂所部)进京勤王,此时皇帝首先想到的还是辽东总督王永吉,而不是辽东总兵吴三桂。
四月十九日,当王永吉率领的先头部队距京师还有数百里之时,李自成已经攻破了京师,崇祯皇帝也吊死在煤山。王永吉闻讯后开始率军返回,途中遇到了还在前进的吴三桂主力部队。二十九日,吴三桂遇到了拼死突围出来的家将海山,知道了崇祯皇帝已经自杀,百官叛变,而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在城内对权贵豪门大搞“追赃助饷”,连吴三之父吴襄也遭到了拷打,家产也被抢走,传说中的陈圆圆被抢就发生在此时。
吴三桂当然受不了这种事,发誓要兴兵血恨,为崇祯皇帝报仇。四月初一,留守山海关的辽东巡抚黎玉田派人通知王永吉与吴三桂,说清军已经开始南下,向山海关进发,王、吴二人赶紧率部返回了山海关。回到山海关的众人商议今后的去向,最后由王永吉拍板,决定南下联络南明的史可法,让其率军北上,然后南北对进,收复京师。
巧的是,李自成派来招降的唐通等人也在当天晚上赶到了山海关。众人又连忙商议了一宿,最终决定还是做明朝的忠臣,按原计划南下联络史可法。为了麻痹李自成,王永吉又临时安排黎玉田前往李自成营中,假意商谈投降事宜,只是谁都没想到,黎玉田竟然在京师投降了李自成。原来前来招降的唐通与吴三桂是旧相识,一同前来的副使也是王永吉的同乡,唯有黎玉田虽说是二把手,可一没有决策权、二没有兵权,竟然被人当成了空气。他害怕王、吴二人日后反悔投降李自成,不如自己先投降,立个头功。黎田玉的投降,让李自成得到了山海关的第一手情报,并最终决定兵发山海关。
王永吉与吴三桂两人毕竟都是职业官僚,知道一旦投降李自成,就会一身名节尽毁,在史书上留下“二臣”的骂名;而且李自成的“追赃助饷”将包括王、吴二人在内的所有官绅精英阶层推到了对立面,所以他们是尽可能地避免这种事件发生。但大顺军已经打下了大半个北方,仅凭一座山海关和几万辽东军实在是无法抵挡,于是有个叫童达行的军将建议吴三桂,向清军借兵为崇祯复仇。王、吴二人都明白,此事风险极大,如果成功了,他们就是重兴大明的当代申包胥,但要是失败了,他们就成了万世唾骂的石敬塘。
此时的吴三桂虽然打仗在行,但是玩政治还是嫩了点,于是向王永吉请教。职业政客出身的王永吉当然明白此事干系重大,虽然不断接到京师官绅被大顺军虐待的情报,还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直到四月十日,南明军队北上还遥遥无期时,却得到了清军已经南下的确切消息,才最终同意童达行的献议。
狡猾的王永吉耍了个心眼,只以吴三桂的名义向清朝发出了请兵书:希望清军不走山海关,绕道长城西面与山海关守军夹击大顺军,同时,向关内发布檄文,大意是吴三桂将率辽东军竭尽全力匡复明室。如果事件成功,当然少不了他这个最高官的好处,如果事情失败,那留骂名的也是吴三桂。而此时的满清当然更看重手握兵权的吴三桂,所以对吴三桂署名的请兵书也欣然接受。
四月十七日,得知清军仍在向山海关进军的王永吉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终于放下了最后一丝幻想,认清多尔衮此番前来决不是借兵为明室复仇,而是来问鼎中原的。为了不留下千古骂名,他以亲自南下督促史可法迅速北上的名义逃往南方,而将所有的烂摊子留给了吴三桂。而此时的吴三桂已经被逼上了贼船,又舍不得放弃手中的兵权,无奈地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决战中,为了生存投降了清军,最终变成满清的“平西王”,留下了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