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在位共二十二年,年号“永乐”。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个皇帝,虽然他的皇位并非正统继承而来,但后代依旧承认了他的地位,因为朱棣确实是一个实干家,没有辱没他明朝第二代皇子的名号,从结果来看,朱棣确实是朱标之后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
也许是心中早有了梦想,也许是为了堵住世人的嘴,朱棣在位期间几乎很少享乐,一直在忙碌,而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当时被很多人所抵制的迁都。
一、朱棣的决策
(一)朱棣上位
朱棣出生于战乱时代,在朱棣出生那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火热,以至于朱元璋还没有来得及照顾朱棣,就不得不去往前线作战,也正是因为出生时代特殊,朱棣的少年时期完全享受不到“皇子的待遇”,而是从七岁开始,就跟随大家一起接受了军事训练,这为朱棣日后的性格带来了伏笔。
不过好在之后的道路便顺利了起来,他与徐达之女结婚,被封为燕王,此时朱棣的人生仿佛走到了尽头,因为朱标是毫无争议的太子,所以朱棣早早便接受了自己藩王的命运,但随着朱标去世,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众多皇子当中,朱棣唯一服从的就是大哥朱标,所谓长兄如父,朱元璋在位期间,朱标一直都是众位兄弟的保护伞,也是朱棣等人心中的明灯,所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根本没有考虑过会有人竞争皇位。
但朱标的死让朱元璋第一次感到了恐慌,也看到了明朝内乱的可能性,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让三代皇子朱允炆上位,虽然朱棣不服,但在朱元璋面前也不敢造次,等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的削藩正好给了朱棣借口,而朱棣也凭借这次机会,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二)巩固皇位
虽然朱棣通过兵权获得了皇位,但这个皇位并不稳固,往小了说是兄弟竞争,往大了说就是忤逆,为了防止自己刚到手的皇位易主,朱棣马不停蹄地做了两件事,分别是塑造自己的身份合法性,与处理反对派系。
想要处理反对派系,获得大家的支持较为简单,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处死,毫不手软,方孝孺就是做好的例子,凡是被朱允炆贬值、定罪的人,朱棣全部官复原职,最后再对各地的藩王重新封赏,很快朝中一片和谐,大家都在支持朱棣。
但这还不够,朱棣毕竟属于篡位,即使在强权统治下暂时没有人反对,可在他死后呢,史书会不会不承认他的位置,他的身份会不会遭到废除,为了杜绝这种可能性,朱棣几乎拼尽全力留下功绩,只为了后世能够承认他。
朱棣在位期间做了很多大事,文化方面,他留下了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民生方面,他重新疏通大运河,为所有的百姓谋福利,军事方面,他五次出征蒙古,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划出了巨大的海上经济线,最后在政治方面,迁都北平彻底稳固了他的地位。
那么朱棣当时为何要迁都北平呢?
二、迁都
(一)曾经的北平
作为中国现在的首都,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在朱棣迁都之前,北平可不是一个“好”地方,我国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民族,一直以中原地区为主进行发展,所以早期的北平对当时的中原来说属于蛮荒之地,北平地区第一次开始规模化发展,还要从元朝定都开始。
元朝的强大,让当时身为国都的北平(燕京)一飞冲天,不仅整体基建得到发展,更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汉人、蒙古人、胡人,甚至还能见到很多欧洲国家的人,也正是因为位置和政治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在朱元璋才会派遣朱棣镇守那里。
在朱棣成为燕王后,经历过战争的北平早已成为了残垣断壁,虽然朱棣也对那里进行过修复工作,但一方面本身资源有限,另一方面身份比较敏感,所以对北平的修复十分有限,不过好在他后来当了皇帝,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修复北平。
(二)迁都北平
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都在南京登基,所以朱棣登基也在南京,可从小在北方长大的朱棣本身并不喜欢南方的气候,他一直想要回到北平,毕竟这里是他的起点,也有他多年打下的根基。
但仅凭这点就进行迁都显然不够,迁都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涉及到明朝的方方面面,所以朱棣必须有一个十分“重量级”的理由,才能完成迁都。
那么应该拿出怎样的理由来说服众臣完成迁都呢?从当时明朝的版图来说,北平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国都位置,因为迁往北平后,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控北方产量地,还能辐射整个中原以及南方地区,再加上运河的疏通,交通也十分的便利。
但真正让朱棣完成迁都的,还是蒙古的敌人。
永乐七年,明朝远征漠北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让朱棣恼羞成怒,不仅决定御驾亲征,还要一次性收获足够的胜利果实,于是在第二年,朱棣带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前往漠北。
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必须有一个适合修整的城市来作为依仗,于是北平便开始体现出它的政治意义。
随着第二次北伐大获全胜,朱棣也完成了一次“大搬家”,于是朱棣正式将迁都事宜提升了日程,在解决了一批反对者之后,迁都之事无人可挡,永乐十九年,迁都正式完成,从此明朝和清朝的首都,就成为了北平。
(三)迁都的意义
朱棣迁都有三大重要意义,首先是朱棣个人方面,朱棣的势力和直系亲属几乎全部分布在北平地区,那里是他最稳健的地方,如果继续留在南京,很难塑造和北平一样的根基,在他晚年或者去世之后,仍旧有被篡位的可能性,只有迁都北平,才能将继承权掌握在直系亲属手里。
其次就是北方势力了,虽然朱元璋打败了元朝,但蒙古才是元朝的“大本营”,他们对中原地区仍旧虎视眈眈,如果继续将都城定在南京,整个北方地区依旧有成为主战场的可能性,所以朱棣迁都北平,将明朝主要兵力囤积在北方,从而有了和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争斗的底气,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最后就是食物问题,北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产量重地和粮食存储地,只有迁都北平,才能保持这里的稳定,而且北方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通过水路辐射整个南方,由北向南易,由南向北难。
那么为了迁都北平,朱棣在修复北平过程中都付出了哪些艰辛的努力呢?
(四)修复北京城
抛开朱棣燕王时期的付出,北京城的整体修建其实开始于永乐元年,大批流犯被迁往北平进行开荒工作,因为迁都不仅要满足皇帝的需求,更要满足大量百姓的居住需求,当然仅仅是开荒还不够,还需要有人口在那里发展,于是朱棣还迁移了浙江等九个省接近4000户的富民、商人等落户北平。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朱棣不断向北平迁徙了大量的平民、农民、工匠等,此时北平的整体状态已经在逐渐提升,具备了迁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建设问题了。
北平宫殿的修建工作起始于永乐四年,起初是以南京城的宫殿为蓝本去修建,为了满足修建工作的需求,朱棣借着北伐的机会,向北平迁移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同时疏通大运河来保证北平修建有足够的粮草、材料,并因此带动了大运河沿岸的整体经济水平。
同时,为了修建北平,朱棣命人大量的开采木料和食材,长江上游地区的楠木,北京周边的汉白玉,都是修建宫殿的重要原材料,因为需求巨大,期间消耗的人力、财力不计其数,几乎将朱元璋时期的所有积蓄消耗一空,仅仅是材料的准备就消耗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因为修建时间太长,在北平的工地上出现了“两代工匠”。
第一代工匠无法完成工作,他们在工地附近结婚生子,衍生出第二代工匠继续工作,有的工匠一生几乎都奉献在了北平的工地当中,直到永乐十八年,耗时十四年的紫禁城才基本完工,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宫殿建筑群,其建筑规模即使到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紫禁城的消耗巨大,不但引发了农民冲突,还破坏了明朝的整体经济,但从历史角度来说,迁都北平和修建紫禁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从侧面体现出明朝强大的国力和技术水平,毕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修建如此庞大的宫殿。
不过迁都最大的意义,还是“天子守国门”,这次迁都很好地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让明朝的边境线彻底稳固,即使到了明朝晚期,如果不是吴三桂的反叛,清朝想要入主中原也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