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知道“假道伐虢”出自于哪里?当时晋国真正的目标到底是哪个?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两个都是晋国的目标。消灭小国,增加自己的国土,还有什么可挑拣的?
《左传》是这样记载这段故事的: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而编写的。左丘明写《左传》的本意,是为《春秋》做注解,因为《春秋》实在太简单,很多内容后人都看不懂。但是今人看了《左传》,恐怕也会有不理解的地方。那我就不嫌啰嗦,把这段内容大致梳理一下:
晋国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向晋献公提议,把两件国宝送给虞国,以借道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两件是国宝呢。”意思是舍不得。荀息回答:“放在虞国,就好像放在我们家的库房一样,丢不了的。”于是派人去传话,虞公果然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但是晋国这次并没有灭掉虢,只是攻打虢国、灭掉下阳,就回来了。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么“目标到底是虢国还是虞国”的疑问虽然荒唐,但还不是毫无根据。但是接着还有下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三年以后,晋国再次向虞国请求借道,还是要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再次谏阻,并且创造了另一个成语“唇亡齿寒”,但是虞公还是不听。晋军灭虢之后回归,在虞国停留,顺手就把虞国也灭掉了。
“假道伐虢”成语产生,是在鲁僖公二年;“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则是产生在鲁僖公五年。晋国用了三年时间准备,用第一次伐虢来迷惑虞国,然后顺利地灭掉了虢、虞两个国家。而晋国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把两个国宝,宝马与玉壁,暂仅在虞国三年——虞国灭亡后,这“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自然又回到了晋国。
这是晋献公时期,是晋国崛起的先声。经过献公、惠公的多年积累,到晋文公时期,晋国终于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