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万物》是什么类型的节目?有哪些看点?

首档非物质文化遗产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目前已经播出到第4期,突破文化类节目收视新高。同时获得了观众和各媒体的广泛好评。有观众感慨,周四看《我在岛屿读书》,周五则看《新生万物》,感受到了江苏卫视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有观众认为,《新生万物》深入浅出,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第一次这么有趣、有深度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而且这么鲜活。

纵览《新生万物》的4期内容,从富春茶点、白族扎染,到苏绣、瓷胎竹编,这档文化节目确实带领观众们认识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且这种认识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能够真正走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内部当中去,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作为一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新生万物》之所以成为口碑爆棚,实在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非遗节目的三个根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

作为一档非遗焕新节目,《新生万物》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每一期要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在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节目,有着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反观《新生万物》,它则是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式,从多个层面上回答这个问题。

《新生万物》会以嘉宾参与非遗内容手工制作的方式,去直接展示非遗内容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展示方式。杨澜和单霁翔两位老师,经常在节目当中,以分队竞赛的方式,为观众们展示这些非遗内容如何制作。这种展示方式,一方面保障了节目的趣味性,一方面又保障了节目内容主旨输出的有效性。这是真正的“浅出”的部分,能够对“非遗内容是什么”进行直接回答。

但同时,《新生万物》又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回答,而是深入到文化肌理当中去回答,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大族群当中,这些非遗内容,又“是什么”。比如,在扬州体验富春茶点技艺,单霁翔老师便率先给大家讲解扬州文化产生的根源,尤其是与盐商之间的关系。聊扎染,则必然要把茶马古道的多条线路讲清楚。讲苏绣,就绕不开苏州城的历史和人文。谈竹编,则需要升空看四川邛崃的山川竹海,地理面貌如何塑造人文面貌等等。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深入浅出”。“深入”的部分,是把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像珍珠一样,串联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脉络当中。“浅出”的部分,则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细节化,画面化,影像化,并且可以手工制作化,借助视频节目先天的便利条件,去直接展示。这种“深入”和“浅出”之间的勾连,就很好地回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的问题。

《新生万物》继而面对的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节目都容易过度概念化、崇高化,而忽略了真正的细节之美、内容之美。《新生万物》显然没有将这个问题进行概念化、机械化地回答,而是把问题具体到了每一样非遗技艺当中去。比如,第三期节目当中的苏绣,便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

苏州文化,本身便精细雅致,而苏绣,更是苏州文化的一瞥。一个苏绣作品,可能需要上亿次的穿针引线,而这种精细当中,便是苏州人对于雅致美学的需求感与享受感。苏绣作品,本身就是一件美学艺术品,而苏绣背后的制作过程,又透露着中国人对于性情和人生的理解。诚如杨澜老师在苏绣这一期结尾当中所言,一种非遗文化,当你主动去选择的时候,它就会给你能量。

无论是茶点、扎染,还是苏绣、竹编,它本身就是一种手工技艺,而这份技艺背后,又承载着中国人对于美学的想象力和塑造力,它们很好地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非遗内容,为什么宝贵,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便得到了很好地回答。

《新生万物》最终面对的问题,则是“怎样”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档节目则采用了更为巧妙的方法。在每一期内容当中,观众们都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师徒传承关系。富春茶社的茶点,是师徒相传。白族扎染,则不仅有师徒父子的传承,更是有归乡高级人才的参与。苏绣、瓷胎竹编,也都是后继有人,更是成为了大家日常消费当中的高端文化产品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师徒父子当中传承,并且在商业化当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更大化。

同时,在《新生万物》节目当中,每期的最后,还有基于非遗技艺的创意产品设计展示,把传统非遗手艺,结合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当中来,并且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可能性。这些节目内容,也直接回答了我们“怎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而“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在《新生万物》当中又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观众们在《新生万物》当中,了解非遗内容,欣赏非遗产品,探究非遗文化,这档节目自身,也实现了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地有效结合。所以,它成为开年口碑爆款,也就不奇怪了。(文/马庆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