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和安禄山是什么关系?他有哪些战绩?

张守珪(684年—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县人,唐朝时期名将,赠蔚州刺史张义福之子,安禄山的义父。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732年,某一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忽然听手下汇报,有个胡人偷了他府上的羊,请示他如何处置。

张守珪是唐朝当时最能打的名将之一,之前常年驻守在唐朝西线,多次击败过吐蕃主力,战功彪炳。后来,因为唐朝东北方向,军备松弛,张守珪这才被调到了幽州,总理幽州军务。

然而刚刚被调到幽州后不久,就发生了这样一桩盗窃案。这下子,张守珪忍不了了。这群胡人,连他这个幽州节度使都敢偷,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张守珪当即下令,公开处刑,要将这个可恶的偷羊贼乱棍打死。

此后,在张守珪的监督下,那个偷羊的胡人被带到他的面前。早已准备好的军士,一拥而上,下一刻就要将其乱棍打死。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这个偷羊贼却高声喊道:将军您难道就不想灭两个藩族吗?如果想的话,为什么要打死我呢?

张守珪听到这话之后,倒是有些来了兴趣,直接让手下士兵停了下来。对于张守珪来说,一只羊根本不算什么。反倒是这个胡人,临死之前还有这样的胆气,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倒也算是一条好汉。

接下来,张守珪又和这个偷羊贼多聊了几句,发现此人确实见识不凡,而且会好几种语言,倒也算是个人才。所以张守珪心情一好,干脆直接让这个偷羊贼,在自己麾下戴罪立功。

这件事,对于堂堂幽州节度使来说,显然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了。

但张守珪怎么都想不到,他的这次无心之举,若干年之后,会毁了整个大唐盛世!

因为他放过的这个偷羊贼,名叫安禄山。

这位一念之差,导致安禄山崛起的唐朝名将,其实是一位非常能打的猛将。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开元年间,唐朝的边境安全,很大一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此人。

张守珪,字元宝,山西省平陆县人士。张守珪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在唐朝那会儿,虽然有了科举制,但普通人想要往上爬,还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想读书都没有门路的普通人,路子就更窄了。

而除了科举之外,普通人要想往上爬,就只剩下了唯一的一条路。这条路,叫做参军。

唐朝尚武,就算是普通人参军,只要军功足够,一样能够身居高位。所以,张守珪成年之后,便直接前往边疆,参军入伍,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张守珪参军的时候,正处于武则天时代末期,或者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期。当时的唐朝,因为地盘实在太大,再加上高层常年内斗,对于边疆疏于管理,导致边境战乱越来越多。不过也正是因为战争比较多,张守珪才有了升迁的机会。此后的很多年里,张守珪靠着军功,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升迁到了别将的位置。类比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副团长的级别。

公元713年,刚刚年满三十岁的张守珪,便以平乐府别将的身份,追随另一位唐朝名将郭湛,镇守北庭。

郭湛是唐朝老将,而且出身军阀世家,人家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吃打仗这碗饭的。郭湛于唐高祖时期从军,在军中摸爬滚打近五十年,才做到了北庭都护的位置,可以说是老成持重。在兵法韬略方面,更是极为擅长。而年轻的张守珪,被调到了他的麾下,自然也是受益良多,学到了很多带兵打仗的知识。

另外,张守珪被调往北庭都护府的同时,唐朝也进入了唐玄宗的时代。唐玄宗登基后,大力革除积弊,整顿边境军务,大力提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将军。如此一来,张守珪的机会就更多了。此后的几年里,张守珪在北庭奋勇杀敌,多次亲自带兵,击败后突厥的袭扰。

数年之后,张守珪凭借着自己的军功,被加封为游击将军,同时转任幽州良社府果毅都尉。在幽州任职期间,张守珪治军严明,不但很快得到了麾下军队的支持,更让当地刺史另眼相看,甚至将自家后辈托付给他。

驻守幽州期间,张守珪也是屡立战功,逐渐升迁至左金吾卫将军。开元十五年,吐蕃进犯河西,河西节度使战败被杀,张守珪随后被调到了甘肃酒泉地区,开始和吐蕃战斗。

张守珪到任之前,当地因为被吐蕃打败,士气低落,残破不堪。然而张守珪到任之后,却开始迅速恢复当地的防务。在极短时间内,便恢复了当地的防御体系。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张守珪一直率领麾下军队,牢牢守住了河西走廊,对吐蕃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四年之后,吐蕃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打不下去了,不得不向唐朝求和。而唐朝这边,经过连续数年的经营之后,也已经完成了对吐蕃的合围,边境安全有了重大保障。在这个过程当中,张守珪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公元733年,随着西线逐渐安稳,唐朝的东北方向,再起战端。东北方向的契丹和奚族,再次开始作乱。此时的唐玄宗,便再次想起了张守珪。相比其他将军,张守珪无疑更适合被调往幽州。一来张守珪之前曾常年驻守在幽州一带,对幽州战事有着深刻的了解。二来,张守珪很会打这种防守反击战,契丹和吐蕃虽然分处两地,但唐朝对付他们的战法却十分类似。

所以,在这之后,张守珪就再次被调回了幽州,担任卢龙节度副使,负责幽州地区的防务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守珪再次回到幽州后不久,就发生了那桩偷羊案。

对于当时的张守珪来说,一只羊自然不算什么,他更头疼的,其实是如何对付契丹和奚族。之前换防的时候,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守珪只是带了极少的亲卫,便前往幽州赴任。所以张守珪在西线那边的人手,此时基本用不上。这就导致当时的张守珪,虽然官不小,但是在整个幽州地区,可用的心腹人手,并不算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安禄山展现出过人的勇气时,张守珪才会生出恻隐之心,想要将其收做麾下,将功折罪。

这种手段,在军中其实也比较常见。当时的安禄山,已经年近三十,却仍是一事无成。安禄山只是一个胡人,之前靠着在边境市场上,给商人们做翻译,勉强糊口。这种工作,谈不上什么前途,甚至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所以安禄山才会去偷羊。对于这样一个人,张守珪赦免了他的死罪,甚至还愿意给他一个前途。那么接下来,正常情况下,这个人自然要对张守珪感恩戴德,拼命去为张守珪效力。

另外,安禄山表现出来的勇气,以及他精通多种语言,熟悉那些边境游牧民族的情况,这也是张守珪看中的。此时的张守珪,恰好急需这样的人才。所以,张守珪一念之下,便赦免了安禄山的死罪,还让安禄山进入了军队。

这一念之差,就酿成了数十年后的那场大祸。当然,此时的张守珪和安禄山,都没有想到后来的那些事情。

安禄山进入军队后,又联系了一个名叫史思明的同乡,两人开始结伴行动。安史之乱的两大罪魁祸首,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不过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其实是要为了唐朝拼命的。接下来的日子里,安禄山靠着对游牧民族的了解,屡立奇功,经常能够抓到俘虏。另外,安禄山本人极为圆滑,特别会讨好上司。所以后来张守珪心情一好,干脆直接收安禄山做了义子。

而安禄山当上张守珪的义子之后,本人的仕途也开始扶摇而上,逐渐身居高位。

当然,这是后话了。

收复安禄山的时候,张守珪其实不光只收了这么一个人,而是收了一大批胡人。张守珪很清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打败契丹和奚族,除了唐朝军队自身要强之外,更需要很多对契丹足够了解的人。此后的几年里,张守珪一边整顿军务,大大提升了唐军战斗力。同时也根据精准的情报,经常率领军队,主动出击,去袭击契丹和奚族,积小胜为大胜。

另外,张守珪也没忘了去对面埋钉子。张守珪利用契丹内部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对契丹内部进行分化打压。经过一年多的攻略后,契丹终于再也挡不住张守珪的进攻,全面溃败。最终,契丹首领被杀,余部全部投降了唐朝。

这下,张守珪彻底发达了。

要知道,就算是在牛人辈出的唐朝,能够把一个边疆政权,直接灭掉的猛人,也是屈指可数。张守珪的战绩,虽然略有取巧的嫌疑,但这份战绩却是实打实的。唐朝开元年间,能够完成灭国级战绩的,更是寥寥无几。

而按照唐朝的惯例,向来讲究出将入相。完成了灭国级战绩的猛人,下一步,多半是要被调回中枢,直接担任宰相的。

公元735年,就在张守珪降服契丹之后不久,张守珪奉命前往洛阳献俘。回到洛阳之后,张守珪得到了极高的荣誉,不但得以在太庙当中,饮酒庆功。唐玄宗本人更是亲自为其赋诗,封其为辅国大将军。

对于一个将军来说,这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

但是接下来,当张守珪走到了出将入相这一步的时候,他的面前,却出现了一块巨大的拦路石。这块拦路石,就是唐玄宗时代最后的名相,张九龄。

当唐玄宗表现出,想要让张守珪入朝为相,询问张九龄意见的时候,这位开元年间的名相,坚决表示反对。张九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张守珪现在只是平定了契丹,便封他做宰相。那如果将来张守珪平定了突厥和奚族,唐玄宗又该拿什么去奖励他呢?

当然,除了表面上的这个理由,张九龄其实还有一个无法明说的理由。出将入相,历来都是唐朝的惯例。尤其是在唐朝前期的时候,很多猛人既能去前线率兵灭国,也能在中枢位居宰辅,治理好国家。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个惯例有点行不通了。

因为之前几个时代,那些完成灭国战绩的猛人,很多都是出身高层贵族,自幼就见识过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当这种人,放下兵权,回到中枢任职的时候,一样熟悉国家中枢的运作方式,能够很好地完成宰相的工作。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就截然不同了。

在唐玄宗之前,连续几代皇帝,都不遗余力地打击关陇贵族。所以到了唐玄宗时代,很多打仗特别猛的猛人,都是出身底层。比如张守珪,仗虽然打得好,但他底层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张守珪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熟悉朝廷中枢的运作方式,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宰相的工作!

像张守珪这样的人,让他在边境领兵,保家卫国,一点问题都没有。可要是让他入朝为相,去维护整个大唐帝国的运转,那就肯定要出乱子了。

张九龄常年身居中枢,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可能支持张守珪做宰相。至于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其实也懂这个道理。所以在张九龄开口之后,李隆基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同意了。洛阳献俘之后,唐玄宗直接就让张守珪回了幽州,继续去镇守边疆。

但这样一来的话,张守珪心里就不平衡了。

原本按照他的想法,这次回京之后,肯定是要做宰相的。但问题是,唐玄宗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他继续杀敌立功。

谁都没有想到,这件事,将会彻底毁掉张守珪,让这位开元年间的名将,晚节不保。

重新回到幽州的张守珪,心里自然不满。可是上头不想提拔他,他也没辙。所以张守珪接下来能做的,就只有继续杀敌,用军功说话。在张守珪看来,既然自己灭了契丹还不够,那自己若是能把奚族也灭了,皇帝总不能再有其他借口了吧?

所以,接下来的两年里,张守珪继续励精图治,积极攻略奚族。在张守珪的持续进攻下,奚族也渐渐招架不住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公元738年,就在张守珪回到幽州两年之后,某次,他的部将为了截击反叛的奚族,假借张守珪的名义,派了一支军队前去。结果很不幸的是,这支奚族军队,实力颇强,唐军先胜后败,罕见地打了败仗。

严格来说,这事其实也不算大。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这次失败,也是张守珪麾下将领的问题,不是张守珪的责任。就算报上去,张守珪最多也就是被斥责一顿,根本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但问题是,此时的张守珪,正在努力向宰相之位冲刺,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张守珪觉得,自己战败的消息,若是传回京城的话,以后自己恐怕就再也没机会做宰相了!

所以,接下来,张守珪开始尽最大的努力,想要掩盖这次的失败。

为了掩盖失败,张守珪先是以重金,贿赂内常侍牛仙童。牛仙童是当时李隆基身边最信任的宦官,这次战争结束后,便被唐玄宗派到边境,考察实际情况。在张守珪的贿赂下,牛仙童很快答应,帮张守珪撒谎。

与此同时,张守珪和牛仙童,还逼那位战败的部将自杀,并且清理所有知情的人,尽可能做得天衣无缝。做完这一切之后,牛仙童返回京城,向唐玄宗谎报战绩。

但问题是,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

牛仙童在宫里身居高位,嫉妒他的宦官不在少数。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快就有人到唐玄宗面前,揭发了牛仙童的受贿举动。

这下子,问题彻底大条了。

要知道,之前张守珪的错误,仅仅只是用人不当,导致麾下战败而已。按照原本的罪责,最多也就是被斥责两句而已。但经过张守珪这样一操作,情况已经变得截然不同。虚报军功、边军将领勾结宦官、把持军队……这些错误,都是真正的红线,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等到这件事查实之后,唐玄宗直接下令,将牛仙童砍去四肢,挖出心脏,处以极刑!在唐玄宗时代,这种极刑,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其实也怪不得唐玄宗,任何一个皇帝,都绝对不可能允许自己身边的亲信,对自己撒谎,还勾结边军将领。

至于张守珪,因为之前的功劳太大,唐玄宗也不好直接杀他。但这件事之后,唐玄宗还是将其贬为括州刺史,彻底剥夺了他的兵权。

一年多以后,张守珪积郁成疾,病逝于括州,享年五十七岁。

回顾张守珪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张守珪最大的错误,其实不是放了安禄山,而是用一个更大的谎言,去掩饰自己的失败。

历史证明,用谎言去掩盖谎言,最后只会让错误越来越大,而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张守珪没有贿赂牛仙童,他最多也就是受到一些斥责,根本不会有那么大的麻烦。

至于安禄山,那就更是一个谁都想不到的错误了。谁又能想到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呢?而且,张守珪在世的时候,安禄山虽然屡立战功,却始终官职较低,根本没有能力给唐朝造成任何麻烦。然而就在张守珪刚刚去世后不久,安禄山便开始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交好京城那边的很多大官,很快升迁为平卢兵马使,一发不可收拾了。

如果张守珪还活着,安禄山估计也未必能身居高位。后面的安史之乱还会不会发生,可能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张守珪的这个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用谎言去弥补谎言,其实是最愚蠢的一个选择。一个谎言,如果用其他更巨大的谎言去掩盖,结果往往只会造成更加糟糕的结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