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乾隆太上皇生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都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主动让位的皇帝,他在85岁这一年主动让位给儿子嘉庆,但是乾隆在让位之后当太上皇期间,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揽权再揽权,退位的三年多时间里乾隆主要就是打压儿子嘉庆,从而实现自己揽权的目的,可以说乾隆的退位就是让位不让权。
乾隆内心其实并不想让位,所以让位后他主要做的就是独揽大权打压嘉庆
乾隆一生最为崇拜爷爷康熙,他曾对外说过如果自己的寿命够长的话,他的在位时间绝不能超过爷爷康熙。
不过乾隆说这话的时候他万没有想到他能活89岁,毕竟乾隆25岁继位,而康熙在位61年,按照康熙在位年数的话,乾隆得活到86岁,因此乾隆在当时说这话时认为自己未必能活到86岁,所以他才放言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
但是到了乾隆在位六十年时,乾隆身体还非常不错,按照当初的诺言他也应该退位了,乾隆只能按照当初的诺言退位,可他内心中其实并不想退位,毕竟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想失去皇权。
而且自古以来成为太上皇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像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等人让位之后都受到了儿子皇帝冷落。因此乾隆也不想退位后受儿子冷落,但是不退位又等于不守诺言,所以乾隆最后想到了让位可以,但是让权不行。
乾隆为了实现让位不让权的目的,他特意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布让位嘉庆,在嘉庆即将继位之前,乾隆特意带着嘉庆亲自前往天津蓟州朱华山祭奠夭折的嫡子端慧皇太子永琏。
永琏是乾隆原配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他曾经被父亲乾隆和祖父雍正寄予了厚望,乾隆即位之初就立刻秘密册立他为皇太子,但是很可惜,永琏在九岁的时候就夭折去世了,乾隆在他去世后对外公布了曾秘密离其为皇储的密旨,并下旨追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以太子之礼将其厚葬。
乾隆在宣布让位的消息后,别的事没干,却先带着嘉庆去祭拜永琏,并让已经成为储君的嘉庆对永琏的陵寝行君臣叩拜大礼。
乾隆如此行为,除了对嫡子永琏过分喜爱之外,更主要的就是他想看一看自己的话对嘉庆还好使不好使,这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告诉嘉庆:我虽然宣布退位了,但是你还是得听我的话。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乾隆虽然决定退位,但他就是让位不让权,他还想着是继续说了算,所以乾隆退位就像换了一个名号和年号而已,实际大清朝的军国大事还是由他来把控决定。
甚至连年号乾隆都没觉得要改变,乾隆退位之后,他只允许紫禁城之外使用嘉庆年号,紫禁城之内还要继续使用乾隆年号。要知道紫禁城是什么地方,那是皇宫,那是当时大清国的核心决策地方,乾隆这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国家的核心决策还是必须得他来拍板。
而最能体现乾隆内心根本不想让位的表现就是他根本都不想搬出清朝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最初清朝皇帝寝宫承袭明朝旧制都是在乾清宫,顺治和康熙两代帝王的寝宫都是乾清宫,到了雍正之后改为在养心殿,自雍正之后养心殿也成为历代清朝皇帝的寝宫。
但是乾隆在宣布让位嘉庆之后,却以自己居住养心殿六十来年搬到别的地方不适应为由不肯搬出养心殿,最终太上皇乾隆依旧居住在养心殿,而作为皇帝的嘉庆却依旧住在当皇子时期居住的毓庆宫。
在禅位大典前乾隆还不想交出代表皇权的玉玺,最后还是大学士刘墉据理力争,他劝乾隆在养心殿和玉玺二者之间二选一,要么搬出养心殿,要么交出玉玺,否则就不要让位了,还是让嘉庆当太子吧。
最终好面子的乾隆在权衡之下决定在禅位大典上把玉玺传给嘉庆,但是乾隆却在禅位大典上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不敢超越爷爷康熙,出于对康熙的孝顺,才决定让位给儿子嘉庆。
乾隆后来虽然交出了玉玺,但他却又命人打造了一颗“太上皇帝之宝”的印玺,然后规定皇帝批阅的奏折必须同时加盖太上皇玉玺和皇帝玉玺才能生效,这一招玩出来就等于削弱了嘉庆手中玉玺的力度,也是变相将皇权继续集中在乾隆自己手中。
在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接待朝鲜使臣时,他还特意对朝鲜使臣强调:朕虽然归正于皇帝,然军国大事还得由朕批准方可。这意思就是告诉朝鲜使臣我乾隆虽然退位了,但大清国还是我说了算。你们朝鲜得分清大小王。
所以乾隆退位是让位不让权,为了更好的把控国家大权,乾隆更是大力扶持权臣和珅,通过和珅来压制嘉庆,和珅在乾隆退位这三年多时间里也彻底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他权倾朝野,权势更是大过真正的皇帝嘉庆,被当时人称之为“二皇帝”。
由此也引发了嘉庆对和珅极为不满,嘉庆在乾隆去世后除掉和珅并不完全是因为和珅贪腐成性,更关键的在于和珅在乾隆的扶持下骑在自己头上三年多,和珅是满朝皆知的二皇帝,而自己作为真正的皇帝在这三年多时间里还不如和珅的权势,所以这种情况换做任何一个皇帝也必须在亲政后将和珅除之而后快。
因此在乾隆退位的三年多时间里,乾隆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他还是皇帝,大清国的军政大权还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这期间军国大事还是由乾隆决定,而作为名义上的正牌皇帝嘉庆,主要是负责祭祀大典这类礼仪性质的活动,说白了,这三年多嘉庆算是大清国的吉祥物吧。
乾隆在死后交给嘉庆的是一个即将日落西山的大清帝国
乾隆退位三年多后其实做的事情比较多,这其中挑选两件最具代表性的事情说一说就能明白乾隆在死后交给嘉庆的并不是一个“乾隆盛世”,而是即将日落西山的大清帝国。
一件事是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地区爆发的白莲教王三槐起义,这一场王三槐起义对清朝历史影响非常大,它扯下了“乾隆盛世”的遮羞布,王三槐起义给予了本来即将日落西山的清朝沉重打击,清朝国力也是自王三槐起义之后逐渐转向衰落。
王三槐起义完全是乾隆后期吏治腐败官逼民反的典型案例,在乾隆执政后期,以大贪官和珅为首,官员们都不思进取,堕落腐败。王三槐的起义军大多数都是被这些贪官污吏所逼反,最终在王三槐的带领下借助白莲教的宗教信仰爆发了起义。
不过王三槐起义却给了刚刚让位的乾隆一个更好把持大权的理由,乾隆称“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这意思就是嘉庆太年轻刚继位就遇到这种大事,那更得跟着我这个有经验的十全老人多学习学习,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一来也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
结果这一个王三槐起义贯穿了几乎整个乾隆太上皇时期,直到嘉庆三年(1798年)王三槐才遭到清军诱捕,最终牺牲。在处死王三槐之后,乾隆还非常高兴,他认为平定王三槐起义又使得自己的十全武功更加厉害,称为“成此巨功”。
不过乾隆只是高兴过早,王三槐虽然被杀,但是白莲教起义依旧在川楚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乾隆一直到死也没有彻底看到将白莲教起义镇压下去,他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处死了首领王三槐起义就很快烟消云散了。
乾隆不知道的是王三槐虽死,但是白莲教起义给他儿子嘉庆造成了多大困扰,这场起义一直持续到嘉庆九年(1804年)才逐渐被清朝镇压下去,白莲教起义损耗了清朝很大的国力,也让嘉庆为之头痛不已,但是造成白莲教起义主要责任人就是乾隆,是乾隆的宽纵,导致了乾隆后期吏治腐败,官逼民反,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
即便后来白莲教起义被平定之后,白莲教还一直困扰着嘉庆,白莲教被嘉庆镇压之后,又衍生出了天理教,而这个天理教正是流行于京津地区。
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教徒直接攻入了紫禁城,天理教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吓得嘉庆仓换从皇宫出逃,虽然最终林清牺牲,天理教起义也被清朝镇压下去,但是这时候的清朝已经彻底呈现出了颓废之势。而造成清朝呈现颓废之势的不是别人正是乾隆。
另外一件事就是嘉庆三年(1798)年,乾隆为了庆贺镇压了王三槐起义,已经88岁的乾隆又当了一次新郎,他一次性纳了两名年仅十四岁足以当他曾孙女的妃嫔。
要知道乾隆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89岁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两名少女仅嫁给乾隆不到一年就要守寡。
想想两名妙龄少女嫁给一个足以当自己曾爷爷的老头,而且还结婚不到一年老头就去世了,她们还必须得为这个老头守寡,她们俩的人生有多么凄惨吧。
乾隆去世后,这两名妙龄妃嫔就和乾隆遗留下来的七位六七十岁的老妃嫔一同过起了养老的生活,青春年华却要从此对着皇宫大院,这对两名青春期少女是多么残忍。因此她们俩也非常红颜薄命,其中寿贵人大概在20岁左右去世,晋妃大概在40岁左右去世,可以说算是红颜薄命了。
从寿贵人和晋妃这两名被乾隆老来才娶的少女来看,就能知道乾隆在退位后不仅大权独揽,生活还依旧奢靡成性。
所以有乾隆如此,再加上大贪官和珅,清朝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因此乾隆在临终前以为抓捕并处死了起义军首领王三槐就能很快平定起义了,实际上吏治腐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起义军如何能被彻底平定。
乾隆本身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没有以身作则,那还怎么解决内部的吏治腐败问题,所以后来天理教甚至都能直接攻入紫禁城,这些都证明了乾隆在去世时留给儿子嘉庆的是一个日落西山的大清帝国。
写在最后
总得来说乾隆在退位后的三年多时间中,还依旧沉醉于自己创造的“乾隆盛世”之中,他为了不失去权力,让位不让权,并且让位之后还着力打压儿子嘉庆,根本不给年富力强的嘉庆发挥的空间,这三年多他甚至把嘉庆培养成了一个事事都听他话的木偶。
以至于后来的嘉庆都懒得自己思考了,在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只知“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一味地遵循乾隆旧制,不知改变。当然也是嘉庆当这三年傀儡习惯了照葫芦画瓢,乾隆对他的打压已经让他失去了革新意识。
不过这也说明了乾隆在让位这三年多,他对嘉庆的教育还是非常成功,后来的嘉庆一成不变的遵循乾隆旧制,就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按照老爹乾隆的思想政策走下去,所以乾隆退位后的三年反而给大清培养了一个继续听他话的木偶皇帝。
嘉庆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除掉和珅就能重现“乾隆盛世”,实际上他根本不明白清朝的衰败与和珅并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的源头还在于他的老爹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