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是武则天掌权的功臣,为何最后被武则天所杀?

裴炎是武则天发动政变支持者,最后也是被武则天处死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683年,年末,唐高宗李治,终于彻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李治去世后,其子李显登基为帝,成了唐朝的第四位皇帝。

然而,就在李显刚刚登基一个多月后,李显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担任侍中,却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坚决反对。而且,在这之后,身为宰相的裴炎,还找到了太后武则天,向武则天汇报了此事。没过多久之后,武则天便正式下诏,废黜了李显的皇帝之位,改立李旦为皇帝。

这场废帝风波,在唐朝历史上可谓是相当的重要。自此之后,武则天大权独揽,更为后来武则天登基称帝,埋下了伏笔。然而有趣的是,就在这场废帝风波,刚刚结束不到一年之后。作为头号功臣的裴炎,竟然就被武则天给杀了!

作为武则天掌权的头号功臣,身为宰相的裴炎,到底犯了什么罪,才会被武则天处死?在那场废帝风波当中,他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这位宰相大人,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裴炎这个人开始说起。

裴炎,字子隆,出身河东裴氏。在唐朝的时候,河东裴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世家门阀。裴家发轫于东汉,历经数百年昌盛不衰。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上,裴家一共出了17位宰相!大唐的初代宰相裴寂,便是出身这一族。而裴炎,则是裴家出的第三位宰相。

因为出身世家的关系,裴炎从小就受到了最顶尖的教育。裴炎的父亲裴大同,曾任唐朝折冲都尉。裴大同在历史上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史书对他基本没有什么记载,只是记载他曾经当过折冲都尉。不过,折冲都尉这个官职,倒是也不算低。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正团级的军官。

裴大同的一生,虽然没做出过什么突出的事迹。但随着裴炎逐渐长大,身为父亲的裴大同,却做出了一件改变儿子一生的事情。

这件事,就是把裴炎送入弘文馆去学习。

弘文馆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机构。当年李世民横扫天下,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唐高祖李渊担心,李世民地位功劳过大,会威胁到太子李承乾的地位。所以,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李渊就开始限制李世民的兵权,让李世民留在长安,不让他再碰兵权。

李世民被留在长安之后,既然没有了兵权,自然就要找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做。接下来,李世民便以自己少年征战,文化程度不高为名,建立了一个叫‘文学馆’的机构。然后,李世民从全国范围内,征召了十八位顶尖大儒,进入文学馆,和自己一起讨论学问。这个文学馆,就是后来那个弘文馆的前身。

不过,李世民建立文学馆,名义上虽然是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替自己招募文治型的人才。因为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麾下猛将很多,但文官却相对较少。后来,随着李世民掌权,文学馆中的十八位学士,大多都做过唐朝的宰相!就算没当上宰相,也能混成太子的老师!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文学馆就和门下省的修文馆合并了。这个新组建的部门,就是所谓的弘文馆。弘文馆自从出现的那天开始,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除了校正图书、参议礼制评定等日常工作外,弘文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皇帝培养秘书!

进入弘文馆学习的学员,他们的培养方向,就是给皇帝做秘书。正是因为这项职能,弘文馆招收学员,门槛高得吓死人!弘文馆只招收不到四十名学员,这些学员,无一不是皇亲国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孙后辈,而且本人也需要有极高的才华才行!

可以说,只要能够进入弘文馆学习,未来的仕途,就一定是极为光明的。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将来身居高位,基本上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以裴家当时的情况,想要送裴炎进弘文馆,其实还真不太够格。不过好在,当时很多真正的顶级权贵子孙,成年后都是直接入仕做官,直接继承父辈的爵位,懒得再去弘文馆镀金。再加上弘文馆对学员自身的要求也很高,必须得自己有才华才可以。因为这些原因,裴家又动用了各种关系,裴炎这才得以进入文学馆。

进入文学馆之后,裴炎也没有辜负家族长辈的厚望,学习十分刻苦。其他同学出去结伴游玩的时候,裴炎总是留在馆内,继续刻苦读书。此时的裴炎,虽然年轻,但却清楚自己的处境。相比馆内其他学员,裴炎的家世背景其实算是比较差的。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

在文学馆内,裴炎苦学了十年,精研《左传》,逐渐在唐朝学界有了一点名气。在此期间,裴炎也曾接到朝廷的征辟,但他却以自己学问未精为由,拒绝了征辟。能够拒绝直接做官的诱惑,继续留在学校苦读,这显然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份辛苦付出,最后也没有辜负裴炎。十年之后,裴炎去参加了科举,一鸣惊人!

唐朝那会儿,科举制虽然已经成型,但和后来明清时代的科举制,还是不太一样。明清时代想要做官,尤其是文官,科举几乎是唯一一条路。尤其是明朝,就算你爹是当朝首辅,你想做官,还是得通过考试才行。但是唐朝不一样,唐朝那会儿两条路都走得通。普通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而那些勋贵功臣的后代,也可以凭借祖荫入仕。

但像裴炎这样,明明是功臣之后,却还要坚持参加科举考试,继而做官的,那就很少了。同样,裴炎的这个举动,也为他争取到了很多的赞誉。

通过科举考试之后,裴炎也算是正式入仕了。有着之前在弘文馆内的十年打磨,裴炎的仕途就变得无比顺利。入仕之后,裴炎历任濮州司仓参军,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等职位,逐渐成了皇帝的贴身秘书。公元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成为宰相团体当中的一员!

裴炎的升官之路,实在是没什么值得说的,史书上对此也几乎没什么记载。毕竟,从进入弘文馆的那天开始,唐朝高层对他的培养方案,就是朝着宰相的方向去培养。再加上裴炎本人确实也很优秀,进入宰相团体,自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不过,裴炎升任宰相的这一年,唐朝的情况有点特殊。

公元680年,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之后,仅仅过了三年的时间,李治就死了。而当时唐朝的高层情况,更是波诡云谲,诡异至极。

此时的李治,虽然还在位,但因为李治常年患有头疼病,李治本人又无法真正信任大臣们,所以只能让皇后武则天,帮他一起处理朝政。当时夫妻二人,还效法当年的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搞出了一个‘二圣临朝’。平常上朝的时候,李治坐在前面,而武则天坐在后面垂帘听政,陪李治一起上班。

如此一来,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就被无限地拔高了!再加上武则天一直大力提拔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导致这些寒门官员,也都唯武则天马首是瞻。这就导致以武则天为首的后党,权势极大。

与此同时,李治和武则天有四个儿子。这其中,长子李弘最先被立为太子,但是李弘比较倒霉,二十多岁就死了。长子李弘死后,李治悲痛万分,此后只能立老二李贤为太子。然而有关李贤的身世,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就是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有很多人说,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姐姐,偷情所生,然后被过继给了武则天。李贤长大之后,也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开始和武则天争权。

不管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武则天对李贤下手确实足够狠。在李贤表现出想要夺权的态度之后,武则天马上让人告发李贤,说李贤想要谋反。而且,后来还真的在东宫搜出了数百具盔甲。在古代,私藏铠甲是大罪,等同于是谋反的实证。被冠以谋反的罪名后,就算是太子也不能免罪。此后,李治不得不废了老二李贤,改立老三李显做太子。

这件事,就发生在裴炎成为宰相的同一年。从时间上来看,应该就在裴炎成为宰相几个月之后。

接下来的事情,史书上记载的就比较隐晦了。

公元680年,李贤谋反事件败露之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裴寂和薛元超、高知周等其他几位宰相,一起负责审讯李贤。

公元681年,裴炎升任侍中。

公元682年,李治移驾洛阳,裴炎奉命留守长安,辅佐新太子李显。

公元683年,李治病重。此后,李治让李显前往洛阳,负责监国。并且让裴炎和其他几位宰相,一起辅佐李显。同年十二月,李治去世,李显即位。李治去世前,曾颁下遗诏,升任裴炎为中书令,命裴炎辅政。

从这些史料记载当中,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猜测:裴炎当上宰相之后,应该是投靠了武则天!

这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以裴炎的资历,想要在短短三年之内,压服其他宰相,直接晋升为中书令,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是,武则天帮他说了话,力主推他上位。而裴炎奉命审讯李贤,这事最后的结果,怎么看也都是对武则天最有利。而留在长安,辅佐老三李显,其实也未尝没有监视的意思。

另外,在这三年当中,唐朝名将裴行俭,曾在北方大败突厥叛党,为唐朝解决了北方的战火。但裴行俭胜利归来后,身为宰相的裴炎,却在朝堂上公认宣称:唐军能够平定突厥,主要是副将程务挺的功劳。裴行俭是武则天的反对者,而程务挺则是武则天的人。

而且,从这些蛛丝马迹当中,我们其实已经可以断定,裴炎一定是投靠了武则天!要不然,后面很多事情说不通。至于裴炎为何站到武则天那头,而非站到太子那头,原因其实也不复杂。毕竟,当时武则天在朝中势大,就算是李治也很难撼动她的地位。裴炎如果去帮太子的话,以他的资历,估计这辈子仕途也就没希望了。反倒是站队到武则天这边,可以给裴炎带来无穷的好处。

所以,短短三年之内,裴炎可以从一个新上任的宰相,一跃成为李治留下的辅政大臣。

公元683年,十二月,随着李治去世,李显正式登基,唐朝进入了李显的时代。但这个时代,仅仅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魔幻了。从史料来看,李显肯定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无疑。但之前李显被立为太子之后,因为有着老二李贤的前车之鉴,所以李显做太子的时候,也没敢和武则天争权。但如今,既然当上了皇帝,李显自然就要想想办法,从自己老妈手里争权了。

但问题是,有武则天这么一个强势的老妈掌权,想要夺权,当真就那么容易?

刚刚登基的李显,虽然政治手腕有限,但显然也懂这个道理。所以接下来,李显便想要扶持自己皇后韦氏的亲戚们上位,企图扶持起一个外戚党,和武则天打擂台。

但这种手段,在武则天眼里,只能算是过家家一样的手段了。此后,李显想要升任自己的岳父为侍中,让岳父进入宰相群体,帮自己一起争权。然而他的这道命令,发到中书省之后,裴炎压根理都没理,直接就给打了回来。

显然,此时的裴炎,根本不把李显放在眼里。裴炎很清楚,如今能决定谁做宰相的,只有武则天一人而已。至于李显,虽然是皇帝,但同样没这个权力。

被大臣拒绝之后,李显盛怒之下,当着裴炎等几个大臣,说了一段话。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显是在说气话。但这番话,却彻底成了他下台的理由。

“天下都是我的,我就算想把天下都给我岳父,也没什么不可以的!难道还差一个侍中吗?”

在李显说完这番话之后,裴炎随即前往武则天那里,向武则天说明了此事。原本武则天已经意识到,李显或许已经有了独立的念头,不肯再乖乖听从自己的摆布。而李显的这番话,则让武则天彻底下定了决心!

既然不肯听话,那就直接废了吧!

如果是一般的太后,自然是没这个能力。但换做当时的武则天,还真有这个资格。因为在之前几十年‘二圣临朝’的过程当中,武则天已经建立起了绝对的威信,甚至已经超过了皇帝。而且,在这几十年当中,武则天疯狂打压勋贵老臣。当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便是被她逼死的。同时,武则天还疯狂清理李家宗室,同时扶持寒门子弟上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育之后,此时的武则天,权势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后宫当中,自然是以她为尊,全都在她的掌控之内。朝堂之上,以裴炎为首的大臣们,都是她的人。长安城内,负责京城防务的程务挺,也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还是她的人!

在这种局面下,当武则天本人下定决心,想要废帝的时候,李显被废的命运,已经无法逃脱了。

公元684年,才刚出正月,武则天正式召集朝臣,宣布废帝。与此同时,裴炎、程务挺等人,带兵入宫,完全控制了整个京城。此后,武则天改封李显为庐陵王,将李显放逐到了湖北,然后改立老四李旦为皇帝。

堂堂皇帝,就这样被自己老妈给废了。

对于裴炎来说,这场废帝风波,无疑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至高点!要知道,古来能够参与废帝的大臣,无一不是真正的权倾朝野。从秦朝一直到唐朝,上千年的历史上,到底有几个大臣完成了这个壮举,大家可以自己去数。更重要的是,短短三年多以前,裴炎还不是宰相。成为宰相三年之后,他就完成了这一壮举!

但是,随着李显被废,裴炎却渐渐发现,问题似乎超出了他的预料。

裴炎为什么之前愿意站到武则天这边,帮助武则天废帝?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权力而已。或许他确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处于公心,认为李显不适合做皇帝,所以才会参加这场废帝政变。但相比之下,私心肯定更重一些。

裴炎是武则天一手扶持上来的人,只要武则天不倒台,他的地位自然也就稳如泰山,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才会参与废帝。如果他不参与废帝,他可能会丢掉宰相之位。但如果他参与废帝,他将成为能够废帝的宰相,权势更甚。而对于武则天来说,如果不废帝,她就是个太后。就算李显掌权,武则天顶多是个失势的太后。而如果废帝的话,她还是个太后,顶多是换个儿子做皇帝,自身权势不变。

这样算下来,参与废帝,武则天其实好处有限,最多是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但裴炎参与废帝,权势却能更进一步,好处显然更大。

但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

随着武则天成功废帝,裴炎渐渐发现,武则天的野心,超出了他的想象。裴炎渐渐意识到,武则天或许并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皇太后,而是想要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女皇帝!这下子,裴炎就彻底慌了。如果武则天想要做皇帝的话,那他这个曾经参与废帝的宰相,无疑会成为威胁。未来武则天登基之后,多半会直接将他清理掉!

如果说,这些想法,还仅仅只是猜测。那么接下来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就彻底印证了裴炎的猜想。废帝之后,武则天开始大范围提拔武家人。随着武家人开始全面进入朝廷,裴炎身为宰相的权力,也被进一步分割。

到了这时,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理由,裴炎和武则天的利益,都不再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人此时已经变成了竞争者。谁能干掉对方,谁就能独掌最高权力。

为了这个目标,裴炎很快决定,对武则天下手。

废帝政变结束后不久,武则天曾打算出游龙门。得知此事后,裴炎便打算在路上挟持武则天,逼迫武则天还政于李旦。只要武则天肯松口,虽然名义上是还政于李旦,但大多数权力,肯定会落入裴炎这个宰相的手里。

然而可惜的是,当时天公不作美,恰好连续几天都下了大雨。因为这场大雨,武则天取消了出行计划,裴炎的挟持方案,自然也就落了空。

就在裴炎准备阴谋挟持武则天的同时,远在扬州那边,一场兵变已经悄然发生。虽说武则天之前几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在疯狂打压勋贵集团和李家宗室,但双方好歹还是剩下了一些力量。得知武则天废帝的消息后,双方很快一拍即合,最后以勋贵之首的徐敬业为代表,自扬州起兵,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武行动。

徐敬业的爷爷,就是唐初那位绝世名将李绩,也叫徐世绩。在演义小说当中,他叫徐茂公。

徐敬业起兵之后,一时间唐朝各方势力,都开始举棋不定。谁都不知道,双方到底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再次召见了裴炎,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裴炎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还政于李旦,叛乱自然会消失。

这个回答一出,几乎已经意味着,武则天和裴炎,彻底就此决裂,分道扬镳了。

据野史记载,当时远在京城的裴炎,应该是和徐敬业这边有联系的。这种说法,虽然在正史上毫无道理,但仔细推敲的话,其实是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因为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当时恰好就在扬州那边,而且还是这次起兵的核心人物之一。

不久之后,长安城内开始传出一首儿歌,儿歌的内容便是暗示裴炎会做皇帝。有人说,这首儿歌是扬州叛军内的文学天才,骆宾王所写。为了联合裴炎,所以派人在长安城内散布这首儿歌。也有人说,这首儿歌,其实就是裴炎自己散布的。

又过了不久之后,武则天很快截获了一封所谓裴炎给扬州方面的‘密信’。这封奇怪的密信上面,只有‘青鹅’两字。对于这封密信上的两字,满朝文武都猜不到其中的深意。唯有武则天,将这两个字拆开。青字拆开,为‘十二月’三个字,鹅字拆开,则是‘我自与’三个字。这几个字连起来,就是裴炎暗中告诉扬州方面,自己会在十二月的时候,在京城起兵,响应叛军。

靠着这个所谓的‘证据’,武则天当即将裴炎抓了起来,命令酷吏进行逼供。此后,虽然有许多朝臣,上书替裴炎求情,但得到的却只有武则天的株连。包括先前帮武则天发动政变的大将程务挺,也因为上书被抓,而后被杀了全家。

数日之后,裴炎勾结叛军的罪名被坐实,而后被处死于洛阳城外。裴炎死后,武则天查抄了裴炎全家,却发现裴家已是家无余财。

毫无疑问,裴炎是个清官,这点应该毋庸置疑。

随着裴炎被杀,之前帮裴炎上书的大臣们,也遭到武则天的疯狂清洗,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在武则天的雷霆手段下,以裴炎为首的宰相党,连半点波浪都没掀起来,直接被武则天粉碎了。而且,几个月之后,扬州那边的徐敬业叛军,也被武则天派人击溃。

就这样,武则天终于彻底独掌大权,再也没人敢质疑她的权威。新上位的李旦,也只能乖乖做她的傀儡。此后的五年时间里,武则天继续清理各种反对势力。终于在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90年,正式登基称帝,成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帝。

至于裴炎,不管当初到底是因为怎样的心思,参与了那场废帝风波。但既然后来力主武则天还政于皇帝,也算是立了功。十五年之后,随着李旦再次登基,裴炎也被李旦平反,追赠他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号为忠。

回顾裴炎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武则天成功废帝的关键人物,身为宰相的裴炎,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一方面,他一生兢兢业业,从年少时代的刻苦求学,一步步成为宰相。成为宰相之后,裴炎还能洁身自好,从不贪渎,以至最后被抄家的时候,家无余财。

从这个角度来说,裴炎应该算是一个好人,而且肯定算是一个清官。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裴炎的站队,最后导致唐朝死了很多很多人。

当然,对于后世很多文官来说,裴炎则是成了他们的楷模。为官清廉,积极向上,不畏皇权。在发现李显不适合做皇帝的时候,敢于直接参与废帝。但发现武则天想要篡位之后,又敢于和武则天正面硬刚,最后不惜身死。

到底哪一个裴炎,才是真正的裴炎,真的不好说。不过显然,裴炎是个清官,他参与了废帝,后来又反对武则天被杀,这几个标签肯定是没错的。

对于裴炎这样的人,真的很难评价,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