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洲古代建筑多是石结构,而中国则是木结构呢?

喜欢旅游的小伙伴一定会发现,在古代建筑上,中国和西方有这非常大的区别。中国古代的主流是木结构建筑,而欧洲古代的主流是石结构建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区别和差异呢?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首先,西方古代的大型建筑往往与宗教脱不开干系,当然,这与欧洲的历史有关。宗教在欧洲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当时的权利和信仰,宗教类的建筑往往是为所谓的神明而建造的,建筑需要宏伟且震撼,因此往往需要相当久的时间去建,也就是这种建筑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功能性。

反观中国古代的权利阶层是皇帝,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在建筑时,虽然也要气派,但是能够舒适居住往往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虽然这类房屋的不如石结构建筑更加耐用,但是相比居住来说,木结构显然是更加舒适的。而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宗教,但是远不如西方那样。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没有太大区别。

因而,欧洲更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

同时,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中国人石料丰富,石造技术也很成熟,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有文化取向、建筑目的还有建筑理念的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