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官员子弟考中进士后还要进行复试,是为什么?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开封府,建立宋朝。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起于隋,兴于宋,是古代贵族政治衰弱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发展到宋朝,皇帝老赵家特别重视科举,宋太祖开宝元年,宋朝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后,宋太祖赵匡胤专门下了道圣旨,规定以后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重新到中书进行复试:

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私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中书覆试。”

赵匡胤为何要下这么一道圣旨?原因是这次的科举考试选出进士后,有一个叫陶邴的高中第六名,而陶邴的父亲陶谷就是当科的主考官。陶谷是什么人?他不但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并且还是赵匡胤顺利登基的大功臣。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兵进开封,然后就是准备登基做皇帝,不过他在当皇帝之前必须要经过一道手续,就是要有后周皇帝禅让的诏书,可当时的后周恭帝还是个幼儿,没人写这道诏书,赵匡胤正头疼时,后周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站出来,亲手送上来一份早已写好的禅位诏书: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穀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陶谷为此立有大功,可实际上赵匡胤人前说要重用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陶谷对于赵匡胤来说是功臣,但对于后周来说就是叛臣了,他不献上禅位诏书而在宋朝做官可以说是随大流,献了后再升官就是献媚了,所以赵匡胤是不信任陶谷的,在得知陶邴高中后,赵匡胤很不客气地表示:

帝谓左右曰:“闻谷不能训子,邴安得登第?”遽命中书覆试,而邴复登第。

一般来说,遇见这种情况,皇帝也要给大臣一些面子,最多就是在排名次的时候把位置往后挪挪,上下都交代得过去就行,可宋太祖偏不干,强行要求陶邴复试,虽然复试也通过了,可赵匡胤还是相当警惕,所以才有了那么一份正式规定官二代参加科举必须复试的圣旨。

当时也不是没有聪明人,另一位地位比陶谷高得多的元老就十分聪明,这个人叫做范质,他在后周就是宰相,宋朝建立初期,赵匡胤为了稳定朝局,还是任用他为宰相,范质心里也清楚,所以为人处事特别小心谨慎,他曾为了树立赵匡胤的权威主动提出以后跟皇帝谈事咱就不坐着了:

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多聪明的臣子啊,所以赵匡胤对范质这位前朝宰相还是十分放心的,他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宋朝建立初期能平稳的接收后周的遗产,范质是功不可没的。即便是如此,范质在知道自己的侄子范杲考科举或许有潜规则的可能时,毅然要求侄子退出:

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代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

陶谷和范质都是后周过渡到宋朝的高级官员,两人在大是大非的政策上采取的方法相反,所以一个得到赵匡胤的重用,一个很看不起,范质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任皇帝都给了他不错的评价,而陶谷却是没有评价。

宋朝以前的科举流于形式,比如唐朝的科举,考中的名额基本上还是把持在豪门世家手中,寒门士子要想考中,都必须先有豪门世家的举荐,隋炀帝、唐太宗都对此毫无办法,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就是豪门世家在掌控,朝廷选拔出来的人才大部分还是豪门出身。

晚唐以后,豪门世家的根基在几次战争以及政治斗争中被摧毁,这才有了让科举更加公平的基础,赵匡胤当然不希望重新回到贵族政治时期,这不仅仅是压制人才的涌现,也是对皇权的威胁和掣肘,赵匡胤是希望更多的平民官员进入到政府来帮助皇帝理政。

他在要求官二代复试的诏书中也说得很明白,就是害怕你们结党营私“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私滥”,正因为有赵匡胤的高度警惕,带头监督官二代们,以后的赵家皇帝也对此严格执行,才有了宋朝时科举的相对公平,也有了以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可能。

对于官二代,其实赵匡胤也有专门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萌补制度,官员、外戚、功勋家族出身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官场,给你一口饭吃,当然,要想走到更高的地位,还是要通过科举,就好像现在,子女顶替父母进入到政府部门后,如果想升职,同样需要相应的大学以上文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