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此战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深深影响了历史走向。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统一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坚意气风发,先后征调多达112万大军南下,意图攻灭东晋一统天下,东晋则以八万北府兵前往迎战。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双方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此战竟然最终以前秦的惨败而结束。要搞清楚前秦惨败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头回顾一下这场一千多年前的旷世大战。
苻坚力排众议举兵南下,东晋整合内部以抗强敌
“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则于太兴元年(318年)在建康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而北方则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在先后灭掉燕、代、前凉等国,并攻占东晋梁、益二州之后,北方这才进入短暂统一时期。
统一北方后的苻坚,可谓意气风发,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东晋,想要趁机一统南下。然而,苻坚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一众大臣的坚决反对,就连作为肱股之臣的王猛也坚决反对,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在苦苦劝说苻坚,希望其能够放弃南下。
大臣们反对南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原因在于此时前秦内部并不稳定。苻坚从建元六年(370年)攻灭前燕开始,次年(371年)攻灭仇池,再两年(373年)攻取蜀地,又三年(376年)攻灭前凉、代国。379年又攻取东晋魏兴、南阳、顺阳等郡,383年又派吕光击溃西域三十六国。
如上所述,前秦在短短十余年间,开启了疯狂灭国扩充模式,然而此举同样带来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统治相对较为脆弱,国内形势复杂,事实上这一时期前秦内部的叛乱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再加上连年对外征战,因而国家急需休养生息。然而,志在天下的苻坚却根本不听大臣劝阻,毅然决定率领大军南下。
就在前秦逐渐统一北方之际,东晋王朝面对空前的军事压力,也开始积极准备抵御北方的劲敌。于太元元年(376年)开始执掌朝政的谢安,一方面缓和内部矛盾,积极协调与长江上游的桓氏缓和关系,力求一致对外。
另一方面,谢安推荐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当时广陵和京口聚集着大量因北方战乱南逃的难民,谢玄于是从中选拔骁勇之士组建训练新军。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这支军队也被称为“北府兵”。
东晋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誓约,前秦天王苻坚与群臣商议进攻东晋事宜,再度遭到朝臣反对,就连太子符宏、佛教领袖释道安、宠妃张夫人、爱子苻诜等人也坚决反对。
然而,在慕容垂等少数有异心者的支持下,苻坚还是决定统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荡平东晋,为此他先后征调了多达112万大军。
前秦军队虽多但难以调动,前秦小胜后双方短暂相持
东晋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取东晋魏兴、南阳、顺阳等郡后,虽然由于内部叛乱,最终与东晋罢兵言和,但却始终对东晋保持着绝对的军事压力。因此,在决定南下之后,苻坚开始从四处征调大军,意图一举攻灭东晋。
眼看前秦南下迫在眉睫,驻守长江上游的桓冲为了缓解下游压力,于太元八年(383年)五月率领十万大军北伐,攻打襄阳、沔北、蜀中各地,意图牵制前秦兵力。
苻坚则派弟弟苻融为先锋,统兵二十五万南下,其中以慕容垂、苻睿率兵五万救援襄阳,桓冲面对前秦大军,只得收缩兵力退回长江以南防守。同年八月,苻融统率先锋主力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寿阳。
与此同时,苻坚苻坚则从全国各地抽调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其中:抽调梁州、益州军队组成西路军,顺江而下攻打荆州;抽调幽州、冀州军队组成东路军,自彭城南下牵制长江下游军队;抽调其他地区军队组成中路主力,在项城集合之后,由苻坚亲自率领,南下支援苻融军团。
面对前秦大军,东晋都城建康一片震恐,只有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北府兵前往淮肥一带御敌。
十月十八日,苻融攻克战略要地寿阳,俘获东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率领五千军队救援寿阳的龙骧将军胡彬听闻寿阳失陷,只得率领军队退守硖石、下蔡一带。
得知东晋主力西进后,苻融一方面分兵北上围攻胡彬部,一方面派遣张蚝等驻守肥水西线,同时派梁成率领五万大军东进洛涧,沿洛涧西岸布防,抵挡东晋主力。
晋军主力在抵达距离洛涧25里的地方扎下营地,与前秦军队隔水相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只有硖石一带仍在激战,而双方的战争态势,也最终因硖石地区的大战,而最终发生改变。
前秦大军大多未能按时抵达,肥水前线前秦军队惨败
驻守硖石的胡彬因为兵力太少,不久便因粮道被断而难以抵抗,只得暗中派出使者向谢石通报战况,结果信件被前秦军队截获,上书“今贼盛而我粮尽……”见此,苻融连忙派人将信件呈送项城的苻坚。
苻坚此次南下,虽然征调的军队众多,但由于苻坚从同年七月才开始下令征兵,且征兵的标准达到了“十丁抽一”。要知道,由于古代通讯落后,哪怕是职业军队的征调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更何况“十丁抽一”的情况下还夹杂了太多只经过简单训练的百姓。结果便是,前秦军队大多都未能按时抵达战场。
1、西路军未能顺利出发,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这路原本计划顺江而下进攻荆州的军队,慌忙之下甚至连足够运送军队的船只都没能凑齐,结果还没等到这支军队出发,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2、东路军未能抵达战场,从征兵命令下达,到苻融的先锋军团攻克寿春,前后不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哪怕到战争结束也不过短短四个月,而从幽州到彭城的距离却长达两千多里。在古代那种条件下,时间根本来不及,结果便是这路原本打算从彭城南下的军队,始终没能抵达战场。
3、中路军未能完成集结,这支军队数量最为庞大,然而由于各地与项城的距离各不相同,因此各支军队的抵达时间也各不相同。结果便是,等到苻坚率领军队从长安抵达项城时,各地抽调的军队根本无法按时完成集结,即使已经抵达的军队也是一团乱糟糟的局面。
因此,在得到苻融派人送来的书信后,苻坚只能放弃未能完成集结的大军,“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也就是说,此战前秦虽然征调了多达112万军队,但实际最终抵达前线的,只有苻融的二十万先锋军团。
此时,虽然前秦军队未能完成集结,但前线的军队仍然是东晋的两倍之多。因此,苻坚便派东晋降将朱序去劝降谢石等人,谁知朱序本就心在晋室,因而非但没有劝降,反而对谢石等人表示,“如今前秦各军还在调度,等到百万大军完成集结,那么便再也没有机会了,应该此时果断出击,若能击败秦军先锋、破敌锐气,或可打破死局”。
最终,谢石在辅国将军谢琰的劝说下,于十一月派刘牢之发动攻击,刘牢之于是率领五千精兵渡水发动猛攻,竟然一举斩杀前秦主将梁成,前秦军队遂全线溃败,结果在刘牢之的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
之后,谢石、谢玄等人统率东晋主力,水陆并进逼近寿阳,双方沿淝水两岸布防、隔江对峙,谢玄派人送信于苻融,说道,“君孤军深入而沿水布阵,此为持久战之道,并非速战之策,不如秦军后撤,令我军渡河,你我决战胜负,岂不快哉”。
前秦众将纷纷表示不可上当,如今我军兵力占优,只要不使晋军攻破防线,待大军集结完毕,便可大获全胜。然而,苻坚却坚决表示,“我军只需稍退几步,待晋军半渡而击之,便可速战而胜!”
苻融也认为此计可行,于是命令前军后撤,让出地方来让晋军渡河。然而,就在前军后撤之时,朱序却派人在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结果导致前秦军阵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而其余前秦军队则大部逃散,淝水之战最终以东晋的全面胜利结束。
前秦之所以遭遇惨败,苻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前秦军队没能最终完成集结,但前线的军队仍然比东晋多出一倍,如此情况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终兵败,身为前秦天王的苻坚,可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战争时机不对。前文说过,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国内统治并不稳固,且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结果苻坚非但没有听从大臣的劝告,反而在“粮草不丰、人心厌战”的情况下大举进攻东晋,导致人心军心极度不稳。事实上,就在“肥水之战”战败之后,前秦内部矛盾便全面爆发,前秦统治迅速崩溃。
2、军队太过庞杂。前秦虽然军队数量庞大,但军队成分太多庞杂,战斗力根本没法保证,结果在前锋军队战败之后,原本在项城集结的大军便迅速逃散的一干二净。即使是精锐的前锋军队,也由多个派系组成,最典型的就是慕容垂的军队,虽然整体还算完整,但却早已是离心离德。
3、后期草木皆兵。率兵南下之时,苻坚认为自己具备“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优势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庞大军威,因而不免有些轻敌,结果当梁成所部在洛涧惨败后,眼看军心士气迅速下降,包括苻坚在内的前秦军队又产生了畏敌的情绪。当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竟然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甚至已经是“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士兵,而这也是当朱序一通扰乱军心的举动之后,前秦大军便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此战过后,前秦不仅军队损失惨重,其统治更是全面崩溃,北方再度陷入连绵不断的分裂与战争之中。反观东晋,不仅收复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还攻克了蜀地和汉中,虽然无力全面收复中原,但总算避免了亡国之危,巩固了长江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