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真的多次将儿女推下车吗?他为什么这么做?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踹孩子这事儿,记载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

彭城之战时,刘邦被项羽击败,数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其老父、妻子均被项羽擒获,就连他自己,也被项羽撵的嗷嗷撩。

此战,算是刘邦起兵以来,所遭遇的最惨的一次失败。

勉强带着十几个人逃出包围圈后,刘邦乘坐马车快速逃离,而驾驶马车的人,正是他的“御用车夫”夏侯婴。

说起夏侯婴,他和刘邦之间,那可是“情比金坚”。

当初,刘邦还在干泗水亭亭长的时候,担任沛县厩司御(负责沛县县衙的养马驾车业务,类似于单位的车队队长)的夏侯婴,就和刘邦关系不错。

史料记载,夏侯婴每次接送完使者之后,只要走到泗水亭,都会和刘邦聊上半晌的天(也许是为了偷懒)。

但不管怎么样,夏侯婴对刘邦,还是相当看重的。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夏侯婴与刘邦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某天,刘邦因为开玩笑,一不小心,误伤了夏侯婴,并且,还被周围的有心人告到了官府。

而在当时,夏侯婴身为朝廷命官,而刘邦也是亭长,按秦朝律法,刘邦误伤夏侯婴,是要担责任的,且责任还不小,类似于现代的故意伤害罪。

也就是说,刘邦当时是要被从严判刑的。

但为了不让刘邦受到惩罚,夏侯婴表现的十分义气,他在上堂作证时,矢口否认自己被刘邦误伤。

甚至,为此夏侯婴还被关进大牢,又遭到了数百下的鞭笞刑,但是,他就是不说自己被刘邦误伤了。

如此一来,自然刘邦就安然无事,最终他也免于被惩罚。

通过这件事,让刘邦看出,夏侯婴真是一个可以放心交往的生死兄弟,而到了刘邦起事时,依然还是夏侯婴居中联络,为刘邦创造了良好局面。

因此,当刘邦被拥立为沛公之后,就特意封夏侯婴为“太仆”。

所谓太仆,其职责就是驾车,简而言之就是马夫,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太仆,可不是一般的马夫。

太仆一职,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秦朝沿袭了该职位,虽说在具体职责上,确实是驾车、管理牲畜,但是,该职位在当时,可是位列“九卿”之一的高官。

用通俗的话来讲,太仆就是掌管皇帝出行的人。

而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历来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极为看重,因此,也只有能让皇帝极为信任的人,才会担任太仆一职。

由此可见,刘邦对于夏侯婴,也是信任到了极致。

说完夏侯婴的具体职务,我们再来说说,在彭城之战中,也就是刘邦大败而逃之后,他都干了什么。

前文讲到,刘邦被项羽击败,且被其撵的嗷嗷撩,而正当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勉强逃出包围圈后,却遇到了两个小孩子。

谁呢?没错,正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一对儿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以及鲁元公主。

当时这两个孩子,正在路边嗷嗷哭,且无人看管,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俩的母亲吕雉,以及爷爷刘太公,刚刚被项羽的部下抓走。

也许是这俩孩子躲起来没被发现,也许是项羽的部下不想抓两个孩子,但不管怎样,总之就是刘盈和鲁元公主正在路边大哭。

毕竟,他们只是小孩子,身边没有又一个亲人,自然只能哭了。

而在看到刘盈与鲁元公主后,夏侯婴二话不说,就把二人抱上了车,然后带着他们,继续驾着车跑路。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史记·卷九十五》

需要注意的是,抱刘盈与鲁元上车的,不是他们的父亲刘邦,而是他们的夏侯婴叔叔,由此可见,夏侯婴对这俩孩子还不错。

而相比之下,俩孩子的亲生父亲刘邦,就显得颇有些不地道了。

由于之前勉强逃出包围圈,之后又一路疾驰,因此,拉着马车的马匹,已经显露疲态,速度自然也开始慢了下来。

但后面不远处,项羽派来的追兵,却死咬着不放。

怎么办呢?照这么下去,早晚会被追上,而一旦被追上,那么刘邦就完了,有道是“怒从心透气,恶向胆边生”,危急之下,刘邦想到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把自己的一对儿女扔下车,减轻重量,以便让马车跑的再快一点。

并且,刘邦脑海里想到这个主意之后,马上就没有丝毫犹豫,说干就干,当即用脚,直接将自己的亲儿子与亲闺女,从车上踹了下去。

这意思分明是,一对儿女可以不要,但自己说什么都得逃出生天。

但让刘邦恼火的一幕发生了,每当他把刘盈和鲁元踹下去,夏侯婴就停下车,把这俩孩子捡起来,抱到车上,慢慢走,一直等到俩孩子不再因为受到惊吓大哭,这才加快速度。

就这样,刘邦踹了几次,夏侯婴就捡了几次,每次均是如此。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史记.卷九十五》

这下,可把刘邦给气坏了,他恼恨夏侯婴接二连三的捡孩子举动,为此,刘邦甚至有十几次,都动了杀掉夏侯婴的念头。

不过,刘邦并没有杀夏侯婴,而一路上也是有惊无险,刘邦最终成功的逃出了险境,至于刘盈和鲁元,也得以在夏侯婴的庇护下,保住了性命,安全抵达丰邑。

这便是刘邦扔孩子的经过,而这件事正如前文所言,详详细细的记载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通常来说,能记载在《史记》里的内容,即便是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基本上是可以断定这件事是发生过的。

毕竟我们都知道,《史记》在历史领域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史料相对来说也比较真实,况且,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距离刘邦时代并没有过去太久。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刘邦扔孩子,而夏侯婴捡孩子这件事,是真的。

但这件事,只能说是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真的,而要是深究的话,此事中间,是存在不少疑点的。

首先,刘邦为何要把孩子踹下去。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嘛,自然是为了减轻重量而加快车速啊,道理是不错,但是,真能加快速度吗?

个人认为,并没有。

两个小孩子,体重加在一起也没多重,他们坐上车与不坐上车,对于车速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完全没啥必要把孩子踹下去。

要知道,汉惠帝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鲁元公主出生没有记载,姑且按照比刘盈大两岁,即出生于公元前212年。

而彭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5年,按照这个时间来看,当时的刘盈5岁,鲁元公主7岁。

一个7岁的小姑娘,加上一个5岁的小男孩,应该不会有太重吧,别说这两人都是小胖墩,就刘邦早年间的状况,他也没条件把俩孩子养成小胖子。

所以,这刘盈和鲁元必然很瘦小,加在一起估计也就5、60斤?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这样的两个孩子,又怎么会过于影响车速呢?

如果真的是想加快马车的速度,那还不如把车上的成年人踹下去一个,这不比踹孩子更有效吗?比如,把车夫夏侯婴踹下去。

要知道,一个成年人,再怎么说,也比两个小孩子的体重要重得多。

不踹大人却踹两个不影响大局的小孩子,理由是非常荒诞的为了加快速度,这就是该事件存在的第一个疑点。

再者,第二个疑点更夸张。

《史记》中记载,刘邦踹孩子不止一次,具体次数史料中没说,但肯定不会是只有一次,毕竟史料中用了“常蹶两儿欲弃之”。

这就说明,踹孩子是连续多次,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孩子是啥?是人,不是石头,不是器物,更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踹一次可以,两次也行,连续踹几次,踹着玩吗?

刘邦就是再狠,应该也不至于这样做吧。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刘邦怎么做不出来,他还为了不受项羽胁迫,在阵前大喊,让项羽把他爹刘太公熬成汤,并提醒项羽,熬好之后,别忘了喊他尝一尝呢。

行,就算刘邦心狠,但问题又出现了,连续踹了多次,起到加速度的效果了吗?

答案是没有,因为夏侯婴一次又一次的把刘盈和鲁元捡了回来,并且捡起来后,先慢慢走,等他们不害怕后(徐行面雍)才加快速度。

但这么一耽误,根本就没有起到加速度的效果,反而减缓了速度。

而这里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刘邦反复踹孩子,夏侯婴反复捡孩子,就算是这么耽误功夫,项羽的追兵,居然没赶上来。

难道,项羽的部下,骑的是乌龟吗?这都没追上来,简直离了大谱。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件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至少在细节上,存在不少明显的问题。

另外,司马迁究竟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并且还知道的这么详细,甚至包括刘邦有十几次想杀了夏侯婴的心理活动都一清二楚。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史记》

要知道,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包括刘邦、夏侯婴,以及刘盈、鲁元公主,这几个当事人都死了好多年了,所以他肯定不可能是从当事人口中得知的。

所以,必然是他听别人说的,而他听说的这个人,肯定也不是亲眼见证者,自然也是听别人说的。

当然,完全子虚乌有的事情,相信太史公司马迁也不会郑重的写到《史记》里面,毕竟《史记》不是地摊儿小说,可以随意瞎编。

并且,在汉惠帝刘盈登基之后,夏侯婴不仅继续担任太仆,侍奉刘盈和吕后。

同时吕后对夏侯婴相当不错,专门赐给他了一座紧挨着皇宫的宅子,取名为“近我”,意思就是“这样可以离我最近”,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夏侯婴的恩宠。

因此说到这里,我们结合《史记》的严谨性,以及夏侯婴在事后得到的好处,就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刘邦踹孩子,夏侯婴救孩子这件事,事情本身应该是真的,不然吕后也不至于对夏侯婴这么好。

但是,其中存在的几个细节,未必就和司马迁描述的一致。

换而言之,就是这件事发生过,但情节不是司马迁描述的样子,很有可能司马迁所听说的版本,是在多次转述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与事情真相偏离的版本。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首先,就得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谁把最早把这件事流传了出来。

当时刘邦逃跑的时候,肯定不会随身带着一个专门记录的史官,因此,在场的自然也只有几个当事人,也就是刘邦、夏侯婴,以及刘盈和鲁元。

作为刘邦自己,百分百不会到处宣传此事,毕竟这说出去也不好听,因此,他可以首先被排除在外。

而刘邦的子女,应该也不会到处说这件事,如果这事儿是真的,那就是刘邦的“黑料”,想必这俩孩子不会干到处黑自己爹的事。

因此,最大的嫌疑,便是最后一个人,即车夫夏侯婴。

至于夏侯婴为何会把这件事说出去,其实答案就在车上一个“乘客”身上,谁呢?不是刘邦,而是刘邦的儿子刘盈。

我们都知道,刘盈在刘邦死后,登基为汉惠帝,而这就意味着,夏侯婴当时的举动,相当于是救了未来的皇帝。

如此功劳,必须要说出去,并且还得大说特说。

并且,夏侯婴在说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所夸大的,毕竟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嘛,肯定是情况怎么紧急怎么说,怎么能表现自己的重要就怎么说。

这个也不是不能理解,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会如此。

因此,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夏侯婴,是把这件事传播出去的第一个人,而他为了邀功,把事情稍微进行了夸大。

而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真相大概率是,夏侯婴与刘邦逃出来后,确实遇到了无人照顾的刘盈和鲁元,而这俩孩子上车之后,就开始不停的哭。

至于哭什么,很好理解,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嘛,母亲不在身边,爷爷也不在,自然怕生,加上突遭变故而受惊,总之都是哭闹的理由。

而当时的刘邦,刚遭遇大败,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面对两个孩子又哭又闹,肯定让他极不耐烦。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刘邦肯定是哄了哄孩子,让他们别哭,但是,应该没有成功,刘盈和鲁元依旧在哭。

于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刘邦,表现出了粗野和凶狠的一面,来对待不听话的孩子。

如何粗野和凶狠呢?这跟我们平时带孩子差不多,看到孩子始终不听话,一直苦恼,那么,呵斥、打几巴掌肯定是有的。

而这么做了之后,依然没啥效果,刘邦就彻底不耐烦了,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大概率会威胁说,不要孩子了,把孩子扔下车,以此来吓唬刘盈和鲁元,好让他们停止哭闹。

并且,把孩子一脚踹在地上,并做势要丢下他们不管的举动,应该也是有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夏侯婴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他也知道刘盈和鲁元是吕雉的命根子,加上他和刘邦的感情,必然就会当一个“和事佬”。

比如哄孩子别哭,又把孩子抱上车之类。

但也至多一次而已,刘邦是不可能接连多次把孩子踹下去的,如果真和史书中所说的那样连续多次,根本不可能逃出项羽部下的追赶。

而在夏侯婴说出这件事之后,事情再度被人加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之后,情节上越来越夸张,最终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总之就是,这件事被夸大扭曲了。

所以,说刘邦将一双儿女踢下车,车夫夏侯婴次次舍命相救,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也是真的,但是情节并没有司马迁说的那么夸张,顶多只能算是刘邦逃亡路上的小插曲而已,更重要的是,司马迁把刘邦塑造成了这么一个“残暴”的形象,也是符合他一贯作风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