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权力时 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斩杀权臣

对古代皇帝和权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皇帝的地位向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权力斗争的过程当中,有时候连皇帝都会成为这场权利游戏的牺牲品。在某些时候,皇帝的确是说一不二的。然而,古代同样有着被权臣架空权力的傀儡皇帝。

这时候的皇帝空有皇帝的名头,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利。当然,面对这一情况,咱们的皇帝同志也是积极反抗的。于是有着太多的傀儡皇帝纷纷采取行动,以对抗权臣;但是为何很多皇帝不用斩首行动直接杀了权臣、一了百了?

这一方面除了权臣势力较大以外,更多的是为政权稳固的考虑,皇帝不得不选择慢慢谋划的方式,将政局变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1、 纵观权臣的崛起,皇帝再也无力与之抗衡

(1) 用人错误,悔不当初的皇帝也有心无力、难以抗衡

权臣一开始也并不是权臣,他们也是从地位较低的小官小吏做起。这些权臣的发家史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皇帝的赏识。如果说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傀儡皇帝,那么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皇帝的用人不明。

他们以为自己是天子,能够掌控众生。于是将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人安排在了重要的岗位上,这就使得了皇帝开始出现对管理的失控。

在这一情况之下,便有力地推动了权臣的发展。如秦朝时的赵高凭借自己宫中近侍的身份,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官职。这就直接促进了权臣的发展,完全就是皇帝一手提拔的。

这让皇帝经常会出现后悔莫及的情况,将自己手底下的势力一步一步削弱,是中央王朝统治者必经之路。但在这过程当中,同样会出现糊涂的统治者。

皇帝通过一系列官职任命形成了很好的权力制衡,极力稳定了中央权力的发展,很好的减少了权臣的出现。可是由于权力制衡都出现了疏忽大意,逐渐让更多的权力集中在某一位官员的手上。

这也就意味着权臣的养成开始出现眉目,而皇帝用人不明,对于某些重要职位的选择不清,就使得了权臣的道路是畅通无阻的。更进一步,随着权臣政治势力的扩大,他自然也知道军队对于国家政权的重要性。

因此权臣之所以能够达到和皇帝抗衡的地步,更重要的原因是慢慢掌握了军权,这样的权臣让皇帝不敢轻举妄动、随意杀戮。

(2) 手握军权,傀儡皇帝又怎能从权臣手中拿回权力

在古代成为权臣另一个重要的助力,便是掌握着国家的军权。如三国时的曹操被称为奸臣之原因,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足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政治力量的权臣,更进一步获得了军队助力。

这就让皇帝面对权臣这样滔天势力时候,经常是无法与之抗衡的。慢慢被权臣架空了权力的傀儡皇帝,回首底下没有可以任用的贤臣良将,这就让他们无法从手中夺回政治和军队权力。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此时的傀儡皇帝莫过于是国家无足轻重的代表,生死仅仅是在权臣的手中。在这一情况之下,大多数人考虑的都是生死问题,又怎会想到用斩首行动以斩灭权臣。

并且在军队失去掌控的皇帝眼中,斩首行动无疑是最下等的计策。一旦通过这一方式斩杀了权臣以后,那么国家将会陷入动荡。任何一位英明的君主都看到了,权臣背后那复杂且足以动摇国本的关系网。

(3) 历史权臣的养成,朝廷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关系网

古代权臣的养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在权臣日益得志的背后,已经建立的根深蒂固的关系网。通过这些政治上官官相护的关系网,权臣逐渐在朝廷中确立了自己不弱于皇帝的地位。

更有甚者,随着权臣逐渐架空皇权,一些宣传更是成为了变相的皇帝至尊。像这王公贵族,下至黎明百姓,一旦谈到权臣无不闻之色变。这就导致皇帝想要对权臣动手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

权臣在朝廷中建立的根深蒂固关系网,不仅仅是威胁皇权使用,更重要的是让皇帝对于他们是投鼠忌器。通过这样自上而下的关系网,权臣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朝廷内外的风吹草动。

皇帝想要动用斩首行动来解决权臣的威胁,无疑是难度极大的事情。并且一旦这件事情被权臣发觉,势必会威胁皇帝的生死。因此在皇帝看来,斩首行动是一件难度极大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都不会将其放在第一位置考虑。

一些明明有着足够力量来对付权臣的皇帝,也不会采取这一行动。除了考虑目前的因素以外,更深刻考到权臣被斩首以后引发的不良反应。

可以说,拥有着根深蒂固关系网的权臣就是牵连着朝廷命脉的毒瘤,如何将之最大限度的去除、又不至于损伤国体成为皇帝面临的极大难题;而如何处理斩杀权臣以后的不良反应,这又成为一件难度更大的事情。

2、 斩首行动引发后续不良反应,导致国家动荡

权臣通过一步一步爬到权利的顶端,这也就意味着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以后,权臣已经在朝廷各处埋下了自己的暗桩、钉子。这情况之下皇帝一旦将其斩首,就很容易导致原本失控的事例、会出现威胁国家稳定的情况。

在魏晋时,因为诛杀权臣导致国家分裂的问题屡屡发生。这些权臣网络、整合国家最大部分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旦将其斩首,直接导致原本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权力,皇帝又没有办法将其收归手中,这些原本忠诚于权臣的臣子成为了和皇帝对抗的割据势力。

这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清朝时和珅被杀以后,在这里情况之下,清朝皇帝直接失去了能够帮助他治理国政的得力助手。让前代皇帝留给他的长远福利,直接被变成了新手大礼包。可以说,斩首行动对于政权的稳定和皇权的长远利益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国家考虑,皇帝和权臣的斗争慢慢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出了在皇权即使逐渐被架空的情况下,权臣依旧愿意和皇帝维持着和平的局面;而皇帝为了暂时的稳定,也不愿意迅速动手、威胁到日后的长远发展。

3、 为国家稳固考虑,皇帝与权臣的斗争也出现巨大变化

(1) 放长线钓大鱼,皇帝一举斩杀权臣、重夺神器

权臣因为掌握着大部分的力量,经常让皇帝头疼。即便是被架空权力的皇帝,也不愿意采用直接的斩首方式来灭了权臣。

他们更多的是隐藏长远的发展来逐渐夺回自己的权利,最终将成权臣一击必杀。可以说,在权臣和皇帝的斗争当中,最为常用的便是放长线钓大鱼的方式。

在清朝时,康熙为了重夺政权,和当时号称辅政王的鳌拜展开了斗争。采用的便是通过长远的方式,一步一步将国家政治权力和军队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掌握大权的康熙,有了和当时权臣翻脸的机会。

当然,这也离不开鳌拜,即便是权臣,但是也是一个失败的权臣,他并没有掌控多少的实际力量,就想要和皇帝分权,最终遭到康熙的格杀。这是权臣与皇权斗争中,以皇帝胜利为告终的结果。

而一些有着野心与谋略的皇帝,经常会在掌握权威以后依旧选择纵容权臣,最终为自己拉拢的民心、又稳固了政权。

(2) 为暂时利益、皇帝权柄在手,但也选择纵容权臣

在权力从权臣回到皇帝手中以后,面对着当时日益放纵的权臣,皇帝却选择了依旧一如既往的放纵、让他们为自己赢得民心。在明朝时,严嵩等人在百姓的眼里完全是可以匹敌皇帝的存在。

可是当时权柄依旧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权臣严嵩等人虽然在逐步架空皇权。这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却依旧在皇帝的眼中。

为了继续稳固自己的政权,当时明朝皇帝选择继续放纵他们的贪污腐败行为。这为最终皇帝雷厉风行的格杀了这些权臣让当时民心归服,这起到了更大的效果。

这要远比直接以斩首行动格杀权臣,能够起到更大的效果。随着中国封建王权的加强,权臣的力量虽然非常强大,但仍不足以和强势的皇权相对抗。因此,即便是想要架空皇帝的权臣,在皇帝心中也是成为自己拉拢民心的工具。

选择纵容权臣,是希望通过他们一系列越轨的行为,为自己以秋后算账做准备。这也就从侧面反映了,皇帝不直接选择斩首行动、一了百了的原因。

结语:

权臣逐渐掌握大权,逼迫皇帝不敢采取斩首行动。然而,在皇帝权力被架空的同时,权臣也并不是一块铁板。面对着想要架空自己的权臣,霸权在握的皇帝心里都是想要秋后算账的。

这时候的权臣虽是权倾一时,但对于皇帝来说也不足为患。皇帝之所以不采取斩首行动,一方面是实力不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不得不说,帝王心计如渊似海、难以计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