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败,赵括是不懂兵法还是太轻敌?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战战栗栗,日甚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必须慎重对待,“一战兴国,一战亡国”的事屡见不鲜。一场战争的胜败,不仅关系到士兵们的生死,将领的荣辱,更能影响国家的存亡,怎能以儿戏对待?
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在我看来,他的战败不在于不懂军事,而在于他轻敌、傲慢、自大的性格,就像秦末时的项梁一样,虽有抑制章邯、威震天下之才,但也有轻敌而导致的兵败身死之祸。
最开始,赵军在前线指挥的主将是廉颇,王龁率领的秦军锐不可当,多次给赵军沉重的打击。赵军不敌,干脆坚守避战,但还是损失惨重,赵王(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无能,多次责让廉颇。
赵王认为廉颇“愚蠢”、“怯懦”,更认为几年前刚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获全胜的赵军,并不比秦军弱。他觉得,前线的失利,都是因为廉颇不如赵奢而已。
秦赵两方在长平附近拉扯,秦军虽然得利,但终不能将廉颇彻底击败,战事陷入僵局。应侯范雎派反间去赵国,大肆吹嘘赵括、诋毁廉颇,赵王中计,便将派赵括去取代廉颇。
事实上赵王真的是中了反间计吗?我看不然,赵王之所以责让廉颇的懦弱,就是想鼓动他主动出击,赵王并不认同廉颇的“避战”战术,他觉得这种战术总是让赵军在白白挨打。在他看来,只有把廉颇换下去,换上年轻自信的赵括,才能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让赵军能主动出击。
任命赵括的命令刚下发,就有人反对,这次的反对是令人沮丧且会动摇军心的,因为反对者正是赵括的母亲。
从史书上所载赵括母亲的反对时说的话,可以看出赵括的为人:
之子莫如父,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全天下都找不到对手。他常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连父亲都无法说赢他,但父亲也却从来不称赞他。
赵括之母问赵奢为何如此,赵奢说:“兵者,生死存亡之地,兵事从赵括的嘴里说出来,就像是闹着玩一样,这是视战争如儿戏。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那还好,如果用赵括为将,赵军必定要遭到覆灭的结局。”
从赵奢的评论可以看出,赵括已经自信到了轻浮的地步。俗语说:“善泳者溺,善骑者堕”,这是因为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经常会轻视一切,所以没有防备之心,所以更容易栽跟头。
又经过赵括之母的观察,她发现当初赵奢当将军时,礼贤下士从不摆将军架子,每次得到王公大臣们的赏赐,都要分给手下,所以很得人心。每当接到新命令,就再不过问家事;如今赵括当了将军,傲慢自大,军中官吏没有人敢抬起头与他对视。得到赏赐后,士卒们分不到一毛半厘,全拿来卖良田美宅了。
所以她对赵王说:“你以为赵括像他的父亲,但他父子两有本质上的不同!”赵王坚持己见,她只能请求将来赵括若是战败,不要把罪过牵连到赵家。
赵括刚到军队,就把军中大小官吏全换成了自己人,这就可以看出他轻浮的个性。历史上皇帝刚即位时,大臣们若犯了罪,皇帝大多不会惩罚他们。因为自己根基不稳时,不敢有大动作。
换军官是小事吗?军队最基层的士卒,都是靠军官们的协调才可以完美地执行将军的命令。现在赵括刚接管军队,威望还没建立起来,士兵们还没心悦诚服,正是该收买人心、拉拢老军官的时候。赵括反而把老军官换下去,让新军官接任。
士兵是把自己的身死托付给了上面的指挥者,那些已经得到士兵信任的军官现在全被更换,士兵会在短时间内把生死和自己的信任全盘托付给新军官吗?
在大换血之后,赵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被削弱了。
不止如此,赵括刚接管军队,军心尚不稳定,下面尚未信服上面之时,他就立刻令军队袭击秦军。
此时指挥秦军的主将是白起,他令接战部队假装打不过,还没战几回合就假装溃败。
刚指挥军队就看到了好势头,赵括的自信心急剧膨胀,于是做出了更加轻浮的举措。他令大军追击秦军,白起则是让溃败的军队把赵军引入包围圈,派25000名骑兵截断了赵军追击部队和大营部队的联系,又派5000人截断赵军粮道。
此时赵军首尾不能相顾,被截成了两部分。秦王听闻前线战报,亲自去河内郡征发15岁以上所有男子组成支援白起的军队。
白起得到增援后,并没有像赵括那样急于求功,反而是令秦军围绕赵军建造堡垒,相当于把赵军围在了长城里面。
赵军共被围了四十天,攻击秦军堡垒的战斗都无法取胜,军中无粮,士兵们私下互杀相食。山穷水尽之际,赵括亲自率军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失去指挥官,阵脚大乱,最终遭到了失败,45万大军全部覆灭。
初出茅庐的赵括轻视冒进,久经沙场的白起步步为营。如果赵括知道秦军主将是白起,如果他因此会稳重用兵,你觉得结局会怎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背负骂名,如果用廉颇能否战胜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