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陶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今天要说的历史逸闻,是一代名将陶侃成就功业前期,曾有过的一个人生污点。陶侃这个名字人们通常不太熟悉,这主要是因为他生活的两晋时期,这段历史脉络混乱,少有人关注。但唐德宗和宋徽宗时,陶侃分别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武庙七十二将,可见陶侃作为武将的历史地位之高。
陶侃出生于曹魏时期,却发迹于西晋末年。他出生于江南社会底层,东吴政权覆灭时,他二十一岁,见证了亡国过程。陶侃早年立志有所作为,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社交。后来陶侃终于当上了县里主簿,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三十六、七岁,才北上都城寻求发展。由于陶侃一则出身寒微,没有靠山,二则是少数民族,长相和汉人不同,很被歧视,所以陶侃在洛阳浑浑噩噩混迹五、六年,只落得一个郎中的官职。彼时已是“八王之乱”中期,司马伦篡位,引起诸王在都城混战。寓居洛阳的江南人纷纷南下,返家避难。陶侃于是谋得武冈县令一职,也结束了“北漂”生涯。
陶侃到任武冈后,因与上级不合,弃官回家当了个小中正。因缘际会下,命运给了年近半百的陶侃发迹的机会。
公元303年,张昌在江夏起义,南逃避难的流民和不堪压迫、远征的壮丁纷纷投奔张昌。不到一个月,起义者增长到三万人。朝廷极为不安,命荆州刺史刘宏镇压。刘宏上任后,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镇守襄阳。
年近五十才第一次带兵打仗的陶侃,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坚守襄阳,抵挡住了张昌的进攻。刘宏军队却被张昌打败。陶侃又奉命主动出击,接连战胜张昌,最终把起义镇压下去。
刘宏对陶侃的才能赞不绝口,当众夸赞陶侃将来必有作为。不久之后,广陵相陈敏见朝廷无力控制江东,便打算割据自立,并起兵占扬州,让弟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陶侃奉刘宏命,在平定陈恢的战斗中再次立功。
两次立功奠定了陶侃在荆州地区军事上的地位,他一扫前半生阴霾,成为颇具实力的地方将领。公元306年,刘宏病故,不久之后,陶侃的母亲也病逝。陶侃因此离职,回家守丧,就在他守丧期间,江南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公元307年,“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司马越的死党司马睿和北方大族王导进驻建康,并逐渐成为皇权在江南的代言人。司马睿有割据江东之趋势。但若想保江东安全,上游也必须在掌控之中。永嘉五年,,司马睿以王敦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统甘卓、周访等沿江西上。至江州,与华轶的势力相遇了。
华轶也是司马越的亲信,照理说华轶与司马睿是同一战线的人,但世事变迁,眼下的利害关系使二人水火不容。华轶是永嘉中期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的,史书上说他极有威严,又体恤下属,以朋友之道接待各方豪杰,所以很得民心,麾下聚拢了很多人才。况且华轶的职位是朝廷赋予的,占据法理,当时西晋还没亡国,由此可知司马睿想夺江州并不容易。
陶侃丧期满后,也与东海王司马越拉上关系。司马越当时总揽朝政,他不希望司马睿割据江东自立,于是任命陶侃为参军,督护江州诸军事,以帮助华轶钳制司马睿。
有了司马越这层关系,再加上陶侃自身的声望,华轶于是表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而陶侃的侄子陶臻则当了华轶的参军。
后来华轶与司马睿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陶臻认为华轶虽有志向,但才干不足,早晚被司马睿灭掉,于是借口生病,跑回陶侃身边,并且劝陶侃去投靠司马睿。
陶侃对侄子背信弃义的做法很生气,斥责他这么做违背忠义,责令陶臻赶紧回华轶身边,坚守岗位。
陶臻没听陶侃的话,偷偷跑到建康,叛变投靠了司马睿。司马睿非常高兴,于是顺水推舟,连带陶侃一起封赏,命陶臻为参军,加陶侃为奋威将军,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
陶侃虽然一边喊着:“要忠义!”要忠于华轶,但既然已经被华轶的对手司马睿封赏了,陶侃也就只好红着脸,与华轶绝交了。华轶也因此元气大伤,最后兵败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