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北伐时发生过什么事?他为什么终究无法完成统一事业?

说到桓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永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356年,晋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占据许昌的姚襄。

姚襄本听命东晋朝廷,殷浩北伐时,姚襄临阵当了叛徒,并直接导致殷浩北伐失败。后来他先屯于淮南,招掠流民,众至七万,同时派使者上疏晋廷罪状殷浩,后又听从其将佐的建议,称大将军、大单于,带兵北还,占据许昌,围攻洛阳。

当时占据洛阳的是投降东晋,复又叛变的魏前荆州刺史周成。姚襄进攻洛阳,一方面是向东晋表忠心,一方面是寻求立足之地。可是姚襄攻打周成一个多月也没进展。桓温见周成、姚襄这两个“叛徒”互相混战消耗得差不多了,就想渔翁得利,乘机北伐。

六月,桓温军发自江陵,遣督护高武占据鲁阳(今河南鲁山县),辅国将军戴施屯于河上,率舟师从黄河进逼许、洛,自己亲率大军随后进发,又上疏晋廷,请徐、豫二州出兵从淮、泗入黄河配合作战。八月,晋军进至伊水(在洛阳城南)。

姚襄迫于桓温军事压力,撤了洛阳之围,将精锐埋伏于水北林中,拒水而战。桓温亲自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二军接战,桓温之弟桓冲及诸将奋勇向前,大败姚襄。姚襄军大乱,自相杀死者达千余,姚襄逃奔平阳。

桓温击败了姚襄,周成率众出洛阳城投降。桓温进入洛阳,拜谒晋朝诸帝陵寝,有毁坏者皆令人修复,并置陵令看守。表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因谢尚未至,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等以三千人镇守洛阳。又徙归顺的百姓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自率大军还师。

收复晋朝故都,既是桓温的历史功绩,也是桓温当时权倾朝野的关键筹码。桓温掌东晋朝廷内外大权,其诸弟皆身居要职,桓氏势力一时甚盛。其二弟桓云任江州刺史、加都督司豫二州军事、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假节。桓云在职,“招集众力,志在足兵,多所枉滥,众皆嗟怨。时温执权,有司不敢弹劾”。其三弟桓豁任建威将军、督沔中七郡军事、新野义成二郡太守,后又因功进位右将军。其四弟桓秘,虽素与桓温不睦,但也任职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并一度监梁益二州征讨军事、假节,后官至中领军。其五弟桓冲数从桓温征伐有功,多次升迁,先后镇守襄阳、江陵等要冲。升平四年(360)桓云死,接任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谯二郡太守,振威将军。升平四年,晋廷加封桓温为南郡公,桓冲为丰城县公,桓温之次子桓济为临贺郡公。

桓温收复洛阳固然是大功一件,但其私心大于公义。北伐前,桓温就曾上疏朝廷还都洛阳,朝廷不许。后来收复了洛阳,桓温更理直气壮了,于哀帝隆和元年(362)再次上疏,请迁都洛阳,并请将永嘉之乱后流亡至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实河南之地。

扬州刺史王述认为桓温“欲以虚声威朝廷耳,非事实也,但从之,自无所至”。意思是:“桓温不过是虚张声势,威慑朝廷,想做朝廷的主,不是真想迁都,随他去吧。”于是朝廷诏答桓温说,“诸所处分,委之高算”,意思是有关迁都事宜请桓温筹划办理。后迁都之事果然不了了之了。由此也可预见,即便桓温有统一南北的能力和实力,但就其志向和气量而言,他终究无法完整统一事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