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将陶侃四十五岁第一次带兵打仗,在这之前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说到陶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古来名将,如卫青、霍去病这种年少成名的不少,他们的故事读来固然让人畅爽,但这些人既有天资,又有机遇,各方面条件远远优于平常人。而那些以平常人身份起家,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们的故事,读来才真正使人振奋。今天要说的古代名将,就是一位出身寒微,甚至受人歧视,却历经波折,不屈不挠,终于跻身史册的名将,陶侃。

陶侃出生于公元259年,那时还是曹魏时期。陶侃是江南少数民族,史书上说他长得和汉人很不相同,所以当时人称他“溪狗”,这是一个歧视称呼。后来陶侃四五十岁了,已是东晋重臣时,仍有人喊他“溪狗”。陶侃的父亲当过东吴基层将校,不过死的早。陶侃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极为贫困。好在母亲立志让陶侃有所作为,节衣缩食让陶侃读书交际,终于使陶侃获得县功曹周访举荐,成为县主簿,摆脱了当下层奴役的命运。公元280年,东吴被西晋所灭后,孝廉范逵去洛阳时路过陶侃家,被陶侃一家热情接待。范逵过意不去,在洛阳为陶侃美言不少,使陶侃在都城初步有了名声。

陶侃屈身在县城当主簿,一直到了三十七岁左右才有机会去都城寻求发展机遇。彼时已是西晋“八王之乱”前期,朝廷实行九品中正制已经多年,西晋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子弟凭借自己父、祖余荫就能身居要职,无需努力和才华,也不用为以后升迁发愁。晋惠帝继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这种情况下,陶侃即便再有才学,也几无出头之日。

陶侃自然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贵当靠山,根本无法在天子脚下的官场立足。因此,陶侃去求见当时的司空张华。但张华认为陶侃是远来之人,不肯接待。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几次三番求见。

张华见陶侃从无惧色,很有魄力,便举荐陶侃当了郎中。郎中就是候补类的官职,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当然像陶侃这样的贫贱之人,想担任显要官职是不可能的。

即便终于在都城搏得一介官职,但作为亡国的江南人,以及有着与汉人不同容貌的少数民族,陶侃依然被洛阳的达官显贵看不起。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言下是说陶侃是小人。名士乐广欲会江南荆扬士人,有人推荐江南来的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

陶侃就这样在都城浑浑噩噩北漂了五、六年,到了四十多岁了,仍旧一事无成,前途渺茫。与此同时,“八王之乱”却愈演愈烈。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废了贾后,第二年又废了晋惠帝,自立为帝。司马伦的逆行彻底点燃了司马氏大乱斗的火药桶。动乱从宫廷内斗延伸到宫廷外,整个洛阳城都成了诸王军队冲突和争夺的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寓居在都城的江南士族纷纷返回家乡避难。陶侃一则混沌多年一无所成,二则受返家气氛影响,于是也准备南下。后来经过朋友推荐,陶侃得以补任武冈县令。

陶侃匆匆打点行装,便离开都城上任了。路上,他想到自己四十多岁了,有志气也有才华,在都城混迹多年,结果只落得去偏远县城当县令,不禁极其悲伤又无奈。陶侃到任后,又被太守吕岳排挤歧视。陶侃一怒之下,弃官回家,在郡里当了小中正。

坎坷、困顿的大半生过去,陶侃的锐气并没有被消磨光。“八王之乱”后期,江南也动荡不安。公元303年,江夏流民不堪压迫起义,为首者张昌。朝廷忙派荆州刺史刘宏前去镇压。刘宏征召四十五岁的陶侃为先锋,讨伐张昌。

四十五岁才第一次带兵打仗,陶侃军事才华毕露。他驻守襄阳,张昌久攻不下。陶侃又主动进攻张昌,连战连胜,将起义镇压下去。陶侃在军事上显示出的才能令刘宏十分赞叹。从此隐忍大半生的陶侃,终于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