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生活真的存在过吗?

我国有句老话形容太平盛世叫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路上有人丢了东西没有人会捡起来据为己有,晚上家里睡觉不用关门因为没有贼会来偷抢财物,这样的社会听上去是不是很理想化,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出现过这样的时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社会状况,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童话故事。路上不管掉了些什么东西,都没有人会因为贪财而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到了晚上的时候,睡觉都不用关门,因为不会有人进来偷东西。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夜不闭户”的时代。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两个词,最早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在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中用到的,原文是“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这句话听起来也很清楚明白,就是说某一个时期,社会风气已经不是“良好”能够形容得了的,而应该是非常优秀。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会据为己有,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如果是商人和游客,一时间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就那么露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根本不用担心财物会有所损失。

可以想象,这样的社会风气,那么,司马光写的这段,有没有历史对照呢?自然是有的,他写的就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现状。

贞观之治,一直都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出来的国策,并且在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扬而来,运用的还是道家的治国思想。道家思想在西汉初期也有所运用,著名的窦太后也一直坚持着,并且在这样的治理环境下,就为汉武帝继位后的一系列举措提供了雄厚的财政支持。

李世民登基之后,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在自己的私人利益和有利于国家的政策面前,他非常明白应该如何取舍。推崇节约,休养生息,不仅如此,还对隋朝时期发明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科举制的发明,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种最为合适的选官制度,就连现在,虽然不叫做“科举”,但是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却还是在沿用。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平定祸乱,稳固边疆,终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已经是对那个时代最平常却最高的评价了。没有什么能比让一个普通人做到这一点更难,但是一旦做到了,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会是功大于过的,他有野心,也有能力。

不仅如此,在其他时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于这样的时代。就比如周国。之所以叫周国而不是周朝,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周朝还没有正式建立。某一天,武吉来到西岐城卖柴,刚好碰上文王姬昌的车架经过,因为道路狭窄,武吉在将柴担换肩的时候把守门的军士给打死了,立即有人把他捉起来送到文王面前。文王判了他死罪,在地上画了一个圈作为牢房,又树了一根木头做看门的狱卒,这样就算临时把他关起来了。

有人想,这样的行为真的是有点傻里傻气的,但是,武吉就这样待着,一直都没有跑,如果还觉得武吉傻里傻气,恐怕就得是自己的心境有问题了。犯了错受惩罚,并没有什么不对,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牢房关着,自己还是要做到问心无愧,要承担得起。

再后来,大夫散宜生路过,看到武吉放声大哭,才知道武吉家中有一个七十岁的母亲,而且只有自己这么一个孩子,他又没有妻子,如果一直这么关着自己,他担心母亲要被饿死了。散宜生告诉了文王,文王便准许武吉先回家去完成赡养母亲的事情,再回来领罪,也算是让他回去交代后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