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秦国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一提起战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便就是由齐、楚、燕、秦、赵、魏、韩这七个国家吧。
不少人总是在感叹秦国的“运气”真好,不仅对手都是一群“糊涂蛋”,自己也是“代代皆明君”,这才有了最后秦王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出现。
可是,秦国“代代皆明君”,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
或许,你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曾经先后称霸过的齐、楚、晋、越等国都曾先后衰落,进入了一段疲软时期,其中晋国更是因为卿族坐大,晋君被彻底架空,最后走向了分裂。作为曾经也曾称霸中原的秦国,自然也不例外。
在进入战国时期(本文以公元前475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之后,秦国的第一任国君(战国时期秦国的第一任国君,不要误解)是秦厉共公,他在位期间秦国南征北战无往不利,连连击败北方强国义渠以及南边的蜀国。可在他死后,他的长子秦躁公、次子秦怀公却是“虎父犬子”,全然没有明君气象,使得秦国政治黑暗,国力日益衰败,众庶长擅权,把持朝政,已然威胁到了秦君君权。
公元前425年,众庶长联合大臣发动政变,逼死了秦怀公,改立其孙嬴肃为君,是为秦灵公,秦国最黑暗、最衰败的时期——“四代乱政”就此拉开了序幕。
次年,秦灵公之子嬴师隰出世,这便就是后来的秦献公。
此时的秦国国政仍旧由庶长们把持,秦灵公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在秦国东边的晋国卿族魏氏,见到秦国国内如此情况,便发起了对秦国的进攻,两军激战于少梁,在苦战了近两年之后,秦军大败,魏军占领少梁地区,并且以此为据点蚕食秦国的河西之地。
秦国的庶长们见到魏氏实力强劲,便不愿出兵与魏氏交战收复失地,只想着沿着黄河修筑防线,阻止魏军西进。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病重,在弥留之际,他将自己年仅九岁的儿子嬴师隰托付给了叔父嬴悼子,希望他能够辅佐嬴师隰直至亲政,随后便撒手人寰。
让秦灵公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位叔父在自己尸骨未寒之时,便与秦国把持朝政的庶长勾结,自立为君,是为秦简公,自己年近九岁的儿子嬴师隰却被迫流亡他国!
秦简公即位之后,为了收复河西失地,于公元前413年主动出击,攻打魏氏,结果却被以逸待劳的魏军痛击。
公元前408年,吴起出任魏氏西河守将,率军对秦国发起进攻,秦简公指挥秦军应战,皆屡战屡败,最后只能退守洛水,至此,魏军占领了秦国河西之地全境,秦国只能龟缩在洛水以西、陇山以东,秦岭以北的狭小地块,以此苟延残喘。
公元前389年,秦简公之子秦后惠公调集举国之兵,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向魏国发起了进攻,吴起以五万尚未经历大战的魏武卒迎战,两军交战于阴晋。吴起指挥魏武卒重创秦军,取得了阴晋大捷,使得魏武卒之名从此闻名于天下。
而另一边,秦惠公遭此惨败之后,心情郁结,不久便抑郁而亡,他年仅两岁的儿子即位,是为秦出公。
此时,秦灵公之子嬴师隰已经流亡魏国足足二十九年了,因为秦出公年幼,其母临朝听政,使得秦国国政愈发混乱,引起了秦人的强烈不满,嬴师隰趁此时机挑起了秦出公母子与秦人的矛盾。
秦人本就对嬴师隰的遭遇感到同情,加上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祖孙三人更是执政能力低下,秦国急需一位极有作为的君主,于是,秦人便想到了流亡别国的嬴师隰。
公元前385年,嬴师隰从魏国回到了秦国,受到了秦人的热烈欢迎,庶长改拥立嬴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在秦献公的治理之下,秦国结束了“四代乱政”的混乱局面,秦国国力有所提升。
也正是从秦献公开始,到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至秦王政,秦国有了“代代皆明君”的“好运气”。
不过,这样的“好运气”,是源于秦人体验到了亡国的危机,体验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秦国君臣也开始励精图治,这才有了无数秦人为了秦国霸业前仆后继,最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