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什么来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神探狄仁杰》中,对于狄国老的头衔,也许不少朋友会感到好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啥看起来这么女里女气的?
这是个很具有时代特征的官职,实际上就是宰相。之所以看起来这么娘,那是因为被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给改的。在其他时期,这个头衔其实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我们先弄清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来源。
唐朝行政管理制度的核心,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制,这个体系源自隋文帝杨坚时期。
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后,在崔仲方的建议下,第一时间改革官制:
废除了北周六官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恢复汉、魏时期的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
之所以说汉、魏旧制,是因为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为了分散尚书省权力而诞生的中书省、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
隋朝的“三师、三公、五省”中,前两者只是荣誉虚衔,五省才是核心。而在中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这五省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等级为正二品,麾下统领六尚书,即我们所熟知的“六部”的主管官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对于尚书令的地位,史书中形容是“总领百官,仪刑端揆”。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曾担任这一职务,但随着李世民称帝后,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置了。
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
尚书省还设有左右仆射各一名,级别为从二品。起初是作为尚书令的副手,而当尚书令一职闲置后,仆射实际上就担任了最高长官。杨坚时期,长期担任俩仆射之职的,是当时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高颎、杨素。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两名中书令,等级为正三品。中书令的任务相当的威风:“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即天子的辅政官。
门下省的长官,则是侍中二名。“侍中之职......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在左右仆射之外,“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之职”,也就是说,自隋朝开始,三省的长官其实都是宰相,即所谓的群相制。
唐代史料中也称,凡是军国大事,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也就是说,一起给皇帝做参谋、一同讨论、达成一致后施行。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避免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一手遮天、从而篡权夺位的局面(比如当初杨坚本人)。此外,还能集思广益、缓解“偏听则暗”的情况。
隋唐一体,李渊、李世民时期,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各一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为知政事官。
当然了,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谁当宰相,还是他说了算。李世民时期,经常给予其他官员参与朝政大事的殊荣。
但这种大事不能师出无名,总得给个头衔。当时正处于摸索时期,名头非常繁杂,有“与宰相参议朝政”,或者“平章国计”、“专典机密”,还有“参议政事”。
公元643年,李世民特批,让担任太子詹事的李世勣参与商议军国大事(特诏同知政事),并且给了个很特殊的头衔:“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以后,尚书省的仆射也自带这一名号,而其他除中书令、侍中之外,而又有幸参与军国大事的官员,都配以这个有点拗口的头衔。顾名思义,他们虽不是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但跟他们享有同等权利、待遇。
说白了,三省最高长官的权力再一次被稀释了,不得不佩服汉语言的灵活、古代帝王的套路......
而到了公元682年,唐高宗下诏让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担任“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诞生了一个最长的宰相头衔。
第二年,李治又任命黄门侍郎刘齐贤知政事,也许是为了念起来省事,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之后,所有的宰相,必定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这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势的标志。更夸张的是,即使你贵为尚书省的仆射,但如果没有这个头衔,不好意思,你只是个管理尚书省的官员而已,但并不是宰相。
公元683年底,李治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但他的位子还没捂热,就被老妈武则天赶下了台,从此,武后实际上掌控了大唐的权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像这种有谋朝篡位心思的,为了跟前朝划清界限,上台后一般都喜欢大肆修改地名、官名,比如当初的王莽。此时的武则天虽然还没改国号为“周”,但已经默默开始了布局。
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点燃了她的第一把火:
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
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在此不啰嗦。
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唐的宰相们,从此有了个这么个女里女气的头衔,但倒很符合当时的实际。
不过,具体叫啥不重要,有权才最关键,所以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狄仁杰牛皮哄哄地亮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名号后,其他人几乎立马会显示出肃然起敬、战战兢兢的神情。权力,确实是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