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孟郊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韩愈赞扬他,说他的诗才惊世骇俗,他的诗歌犹如天上奇花芬芳四溢。借用“云从龙,风从虎”的俗语,说愿意追随他。试想,如果孟郊没有卓越的诗才,怎会使一代文坛巨擘如此倾倒有加,推崇备至?孟郊在给友人的诗中也写过这么两句:“诗骨耸东野,诗潮涌退之。”自许可与韩愈并驾齐驱;时人也把他俩相提并论,有“孟诗韩笔”的美誉。
怎奈命运之神却偏偏跟他相迕,早年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屡试不第。可见,两度落榜,给他多么沉重的打击!到德宗贞元十二年(796),他已经46岁了,才考中进士。4年后,已届半百之年,好不容易当了个溧阳县尉。既然官场不能给他驰骋才华的舞台,不久,便解职而归。到宪宗元和元年(806),诗人56岁,两鬓堆霜,已进入人生的暮年,赖朋友河南府尹郑余庆的推荐,才当上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这样的小官。
毕其一生,穷愁潦倒,《唐才子传》这样评价他,说他鹑衣百结,彻骨地贫困,倒符合事实;其实又哪里是什么“拙于生事”,不会算计,只不过是从来不懂得俯首低眉,向人摇尾乞怜,穷得有骨气罢了。诗歌既是诗人心灵的呼喊,又何尝不是生活的纪实?特别是晚年,孟郊生活每况愈下,贫病交加,艰难困窘可以想见,他一生存诗400多首,绝大部分都是倾诉穷愁困苦!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府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整天愁苦不堪,写了《秋怀》组诗15首。既抒写他晚境中的凄凉哀怨,也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且读《秋怀》。还不是寄希望于明月,给天涯游子的旅居生活送来些许温馨!哪知,她今天却冰冷着面孔,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的模样来,教我这个羁旅他乡的“老客”怎能不倍感孤单呢?想到梦乡去觅得短暂的欢欣吗?
那冷冰冰的秋露早就把梦滴得支离破碎,尽管秋夜漫长,却连一个好梦也做不成。更别说那又冷又硬的秋风像铁梳一样,把你遍身梳得彻骨地寒冷!怎么打发这难熬的岁月?只有在病榻上写下一些伤痛的文字,因为在你内心深处已是愁思如磐、愁肠百结啊!诗人也想自我宽解,何必心生那没有依据的疑虑,又何必要耳听那没来由的谎言?还是借助于枯桐峥嵘的声响,去弹奏一支凄凉哀怨的人生悲歌吧。
孟郊曾写过一首诗送给朋友,天天用野菜充饥,连肠子也是苦的;想强颜欢笑吗?纵然唱支歌也没有一点欢乐的色彩。人生的道路处处障碍重重,逼得你走投无路,谁又能说天地宽广呢?韩愈写首诗给孟郊,韩愈说“人皆余酒肉”,在逻辑上也有点“外延扩大化”,就当时的社会环境,除有权有势的“朱门”之外,人们食不累腹,哪有剩余的酒肉呢?说孟郊常常填不饱肚子倒是事实,是啊,一年到头,哪一天不是飧不继?
孟郊尽管自己穷得叮当响,生活这么痛苦不堪,可还是常常想到别人,且读《织妇辞》,诗中的主人公显然是农家妇女,从结婚以来,日日夜夜操持织机。纵然是精疲力竭,劳累不堪,也在不停地劳作。为什么这么累死累活,织出那么多精美的白色丝绸,自己却只能穿破破烂烂的衣裳呢?还不是因为劳动成果都被官家搜刮去了。昨天官家还在村路边张贴告示,要栽种更多的桑树,这么贪得无厌的榨取,教农民们怎么活呢?
诗歌为农妇代言,不明明是把自己看作农民群体的一员吗?让我们再读读《寒地百姓吟》,诗人为我们描画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第一幅表现的是贫苦人民的生活:已经是风雪严寒天气了,可是屋子里没有取暖的炉火,人们只好在临睡前用柴火烘热地面,然后席地而卧。夜深了,地面的热气消失已尽,从四面破壁吹进来的霜风像射进来一支支冷箭,像刺过来一枚枚棘针,直冻得周身发疼,你却无处躲避呀!只好站起来哭冷……
再看第二幅画面吧:厅堂轩敞,画栋雕梁,钟鸣鼎食,箫管笙歌。无疑,这是富贵人家。灯红酒绿的夜宴直闹腾到第二天清早,空气里通宵飘散着烧烤食物的香味哩……
两种生活对比鲜明。穷苦人们经年累月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当然是求生不得;他们多想幻化为扑火的飞蛾,临死前不也能感受到片刻的温暖?可是那富贵人家点燃的彩烛都是用纱罗围住,你纵然虚绕千回,又哪能挨近呢?真的是求死不能啊!当然到头来,穷苦人还得像飞蛾那样落地而死,被那些有闲的游人肆意践踏。那有闲的游者究竟是谁还要说吗?作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怎能不满怀悲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