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为何没在经济高度繁荣的宋朝出现,而是出现于明朝?

宋朝商业高度繁荣,为何商会却在明朝才得以出现?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古代做生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交易双方谈妥价格后,不能马上一手钱一手货,而是要有“牙人”介入,见证双方的交易,抽取相当额度的佣金,那么,牙人是个什么东东?

牙人常常被理解为早期的中介,的确,牙人具有中介的某些功能,但比现在的中介概念要复杂。严格上来讲是这样的:在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或中间商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分两种形式,或者是单个的人,或者是牙行,汉代及以前,市场上的中间商人称“驵会”(或作“侩”)。“驵(读作zǎng)”,意为壮马,后特指“马侩”,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牙人基本都跟牛、马的买卖有关。

牛马经纪人门槛比较低,成本也低,只要脑子灵光,凭一点家畜知识,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进入。《后汉书·逸民逢萌传》中记载,逢萌与徐房、李子云、王君公等人关系很好。当时天下大乱,徐房与李子云为了自保,像其他豪强那样网罗徒众上千人,啸聚江湖。王君公性格恬然,不肯与之为伍,而是“侩牛自隐”,在乡下安静地做个牛经纪。由此也可判断经纪人需求量较大,是个常态的、常见的行业。

这种工作是纯粹的个人选择,跟政府无关。汉至隋唐,中间商人获政府给予的垄断权,称为“牙侩”。开始有了官府背景。宋以后称为“牙行”,另有“牙入”、“牙纪”、“牙子”、“牙户”等名称。千变万化都带一个“牙”字。古体的“牙”与“互”十分相似,最初本应为“互”,“互相介绍,互相帮助”的意思,后来不知怎么以讹传讹成了“牙”。

总体上看,历代政府对牙户都很重视,管理也有一定的连续性,经营牙行是一种封建特权。牙行凭借特权将其经营范围从最初的为买卖双方间作介绍和见证,逐渐扩大到代替商人买卖货物,代商人支付和存储款项,运送货物,设仓库保管货物等。乡镇中的绝大部分商品的批发交易必须经过牙行之手。

宋代,牙户有了官牙、私牙之分,明代,经营牙行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从业者必须领取营业执照,即牙贴,无此凭证,便视为非法,清袭明制,《大清律例》规定,牙商必须为殷实良民,有联保甘结,一个牙行只许一人经营。“有司官必选其抵业人户充应”,有的地方则需由“地方官查殷实良民,本身并非生监者,取具邻佑及同行互保各结”,要么有产业,要么有功名,要么有街坊邻居的保证,因为所谓”抵业人户“、“殷实良民”等,看重自己的身家,不会轻易坑蒙拐骗,“自知顾惜,而无非分之为、讵骗之弊,即或有之,亦有产业可以抵还,无亏折之患”。退一万步说,你跑路了,你的左邻右舍还在,既然他们作保,就得替你担当。

牙人一般都是世袭的, 最初牙贴定有限额,由户部分配到各省布政司核发,“原牙帖商人物故,其兄弟子孙许持原帖呈明捐换。”原领牙贴商人病故,“如非嫡亲兄弟子孙不准更换,只准捐充,如有冒名顶替者,照私充律治罪。该商物其兄弟子嗣匿饰不报持原帖承充者,经人告发,官令退帖治罪,”此外,官府对牙人的品德也有一定要求,必须是忠厚老实,还规定必须在牙帖标注的地方经营,不得跨越地盘。

从以上可以看出,牙户是一种垄断性很强,乃至带有福利性质的行业,一般人可望不可即,你得花钱买资格,有时候有钱都不一定行,还得上头有人。一旦进入,就相当于端上了金饭碗,只要商业繁荣,总有机会挣到钱的。

宋代继承隋唐,所以还是以牙行的形式出现,但经过元朝经济的大萧条,到了明代,牙行又成功蜕变成为了商会,以一种更高级的姿态展现是世人的眼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