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贺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最早将李贺与“鬼”字联系起来的人是晚唐的杜牧。杜牧评价李贺说:“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由此,李贺的诗风被“鬼”字概括了。
历代人对于李贺的诗风都很有争议。宋代的宋祁与钱易将他成为“鬼才”,但同时代的张表臣却说:“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长吉的诗句没什么可称奇的,过于虚幻怪诞了。
王思任在《李贺诗解序》中写道李贺写诗喜欢使用“鬼”、“泣”、“死”、“血”等幽冷字眼,更喜欢营造一种凄厉孤愤的死亡气息。
这种写作偏好同李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细考李贺的出身,他其实算是唐王朝的一位皇孙。因此,对于唐王朝的盛衰治乱抱有非同寻常的关注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
他以王孙的身份为荣,具有强烈的家族荣誉感与使命感,格外热切地追逐功名,以求恢复家族昔日的荣耀。
但是,终其一生,李贺都沉沦下僚,这令他日渐孤愤偏执。
他的人生失意,一方面归结于“避讳”的恶俗,他因名字的谐音犯了父亲李晋肃的名讳而丧失了科考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自视过高。科举考试的一大弊病就是让很多学子误以为自己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官。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仕途无望的打击令他的身体日渐孱弱,功名之心与复兴家族之念又一再地灼烧他的内心。
痛苦之下,他时常饮酒消愁,“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其中的失意愤懑可见一斑。
凡事只钻牛角尖,性情又极孤僻,又因着仕途无望而时时饮酒,这些都为李贺先天不足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
元和八年的春天,李贺因为疾病汹涌不得不辞去了奉礼郎的职位,赋闲归家了。在昌谷,他收起了仕官的心思,一心一意地归隐。
但失去奉礼郎的俸禄之后,原本贫寒的李家变得日益煎熬,他的弟弟不得不前去庐山一带谋生。于是,归隐的李贺又陷入了不能养家的惶然愧疚之中。
“家人厚重意,望我饱饥腹。”“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内心不安的他只能走出昌谷狭小的天地去往长安投奔好友张彻。
寄人篱下的日子令自命不凡、心高气傲的李贺愈发烦闷,熬夜、纵酒、苦吟与自暴自弃成为了他的全部生活。
“诗封两行泪,露折一枝兰。”这是李贺写给十四兄的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自况。饱受催折的娇弱的兰花正是他的人生写照。写下这首诗不久之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历朝历代不得志的大文豪太多了。
王绩三仕三隐,最后归于田园,过得自在。
卢照邻罹患风痹之症,双腿难行,一手残废,却有自掘坟墓日间仰卧其间的气魄。
李白的半生都在游历,汲汲于功名却只得到了两年的看重,但他的诗歌依旧豪迈。
韩愈屡次被贬,仍旧坚持“古文运动”,不改初心。
苏轼一生跌宕却能潇洒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王阳明在艰难困苦之中尚且能够“龙场悟道”。
世间不如意的人事太多,每个人都在磨难中淬炼意志,唯有李贺活得自艾自怜。
今天,再来看李贺的诗与人生,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诗情过于消极,他的人生也毫不励志。“从他的诗中不仅找不到鼓舞人的力量,而且还会使人陷入到命运之谜难以自拔。”
因此,我对于李贺的看法就是:站在远处,站在文学的角度上,读一读他的诗,欣赏一下他的才华,观摩一下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就行了。千万别把他当作人生导师,也不必将他的诗歌奉为圭臬,更不要学习他孤僻抑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