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碎银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古装电视剧里面,每当人们在需要付钱的时候,就会从自己的袖子里掏一下,又或是会从装钱的小布袋里拿出银子,可不管如何,拿出来的都是大小不齐的小碎银子。可这些碎银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候,类似于黄金白银这样的贵金属一般既具有装饰作用,又可以作为货币流通。早在秦汉时期,白银就已经成为交易货币存在,但是当时白银还属于稀有金属,铸银技术不成熟所以数量也比较少,真正流通于市场交易还是在明清时期。
在明朝之前,普通百姓基本是用不到白银货币的,就算是给别人送银子送的也是银器,只有宋朝在给金、辽、西夏进贡岁币的时候会“大方”的送上白银,可是说是非常败家了。
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发展兴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外汇白银流入国内,据说当时美洲出产的白银有一半都流入中国,用以购买中国丝绸、茶叶等货物。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白银流通在我国火爆了起来,隆庆年间官方正式把白银定为法定货币,与铜钱一起流通于市场使用。
但是官方发行的白银货位通常都是一大颗银锭,对比铜钱其价值还是非常高的,这就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候找零非常不方便,所以在花的时候就需要剪成小粒的碎银子。
所以当时人们出门除了带着银子,还会带上专门用来剪碎银子的夹剪以及用来称重的袖珍小秤,而有经验的伙计,能够练就到用手掂一掂就知道碎银子的斤两。
除了银元宝,用白银打造的器物首饰也都可以作为货币拿来剪,无论什么形状,只要重量足够卖家就会认。当然,就算重量一样,银子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古代还没有办法提取出百分之百纯度的银子,有些黑心商家就会在里面掺上锡、铅等普通金属充数,所以那些带有黑斑的白银价值是抵不上浑身银光的银子的。
尽管白银外汇收入高涨,但是还是属于贵重物品。清朝初年,一两白银最低可以兑换八百文铜钱,到了后期价格更是成倍翻涨,所以碎银子也就越剪越小,即使是非常袖珍的一小块也值好几十文铜钱。
为了方便使用,当时民间还出现了一种专门兑换白银的店铺,倾银铺。如果你想把银锭剪成散碎银子,或者把散碎银子换成大块的银锭,都可以去这种店铺,只不过商家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而大宗的白银交易因为涉及到上千两甚至是几百万两,运输不便,这也导致了银票的出现。比如原先生意交易是用现银交易,现在双方敲定生意之后只需要交付白银汇票,而银子早已经存进了银莊,对方凭借汇票就可以到银莊去兑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在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了改革,赋税上实行一条鞭法,百姓交税的时候基本都使用白银,这让当时的官员找到了新的剥削方式。比如在农民要交税的时候,调整当地的粮价暴跌,农民就需要缴纳比之前更多的银子,等交完税之后粮价又会上涨,这一跌一涨不知道能让多少官员富到流油。
而百姓在用碎银子交完税之后,官方会把它们集中融成标准银锭,这中间就会发生损耗,而这部分损耗也是需要百姓来买单的,也就是火耗。那些贪官污吏正是看中了这里面的商机,层层加收火耗,有时候收的甚至比正常赋税还要高。
到了雍正在位期间,百姓不堪重负,国家连年亏空,雍正皇帝下定决心推行火耗归公,大力整顿吏治,这才缓解了民生矛盾也让国库充盈了起来。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官方所制定的银本位货币制度内容混乱不堪,这才让官员老是有机可趁。在此之后,官员又找到新的盘剥方式,即浮收勒折。就是拿白银和铜钱的兑换率来做文章,收的时候定高价来收,交的时候按照官方定价来交,官员就可以从中赚取差价。
我国白银的主要来源是海外贸易收入,但是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白银收入锐减,再加上鸦片入关导致大量白银流失,白银越来越稀有,也就导致它的身价飙升,一两白银甚至能够兑换到两三千铜钱。而地价又在不断下跌,这又导致众多农民破产。
一块碎银的背后,足可以窥见当时百姓的生活常态,值得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