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能力压皇权的权臣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知秀网小编告诉你。
“权臣”,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拥有权势之臣,通常指掌握国家大权,且可直接威胁统治者的大臣、宦官。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可以说是高高在上、大权独揽,然而却有不少权臣的权力直接凌驾于皇权之上,甚至连皇位的废立和皇帝的性命也操持于手。
1、西汉霍光。霍光是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在兄长帮助下得以入仕,霍去病去世之后,开始升任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长期侍奉于汉武帝身边。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际制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后霍光击败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开始独掌大全。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死后无子,霍光先是扶立刘贺为帝,仅仅二十七日后,便又将其废黜,随后拥立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陪葬于汉武帝茂陵。两年后,霍家谋反案爆发,全族被诛杀。
2、西汉王莽。王莽出身于西汉末年外戚世家,其姑姑乃是孝元皇后王政君,自幼父兄去世的他勤奋好学、作风严谨,很快便声名远播。凭借王家的权势,24岁的王莽于汉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开始入仕,历任黄门郎、射声校尉、光禄大夫侍中等职。之后,王莽击败王政君的外甥淳于长,于绥和元年(前8年)开始出任大司马,开始逐步掌握朝中大权。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去世后,王莽鉴于新帝汉哀帝的外戚开始崛起,曾短暂退出朝廷,直到汉哀帝于元寿二年(前1年)去世,且死后无子,太后王政君这才返回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并授意群臣重新推举王莽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王莽随后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继位,并亲自代理政务,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元始五年(6年),汉平帝病逝,王莽为了方便掌权,遂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王莽继续代理朝政,直到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接受禅让称帝,建立新朝。
3、东汉梁冀。梁冀出身名门大族,两个妹妹分别是汉顺帝、汉桓帝的皇后,其先后历任黄门侍郎、河南尹等职。建康元年(144年),汉顺帝去世,太后梁妠立年仅两岁的刘炳为帝,是为汉冲帝。太后梁妠临朝听政,梁冀由此开始操持权柄,百僚莫敢违令,此后又先后立汉质帝和汉桓帝,专断朝政长达二十年。直到延熹二年(159年),由于其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冀被收缴大将军印绶,最终被迫自杀。
4、东汉董卓。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后于汉桓帝末年被任命为羽林郎,后又在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因作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中平六年(189年),朝廷爆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召董卓入京讨伐十常侍,董卓入京之际恰逢京中大乱,董卓立下救驾之功,回京后开始执掌大权。之后,董卓废后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虽然之后被孙坚击败,但董卓又挟持汉献帝退守长安,直到初平三年(192年)因司徒王允的反间计被杀。
5、东汉曹操。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其父曹嵩的养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其父曹腾袭爵,并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曹操也曾通过举孝廉短暂为官,而其真正成名则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后,曹操由此开始崛起于中原。汉献帝东归之后,曹操将其迎往许都,由此开始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虽然曹操直到去世都没有篡位,但实际上汉献帝不过是其手中的傀儡罢了。
6、曹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出身官宦世家,其自幼聪慧,曾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直到曹操担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丕获封魏王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受命辅佐曹丕,并帮助曹丕在储君之争中取胜。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司马懿开始获得重用,曹丕临终之前,任命司马懿和曹真为辅政大臣,后先后辅佐曹叡、曹芳两代帝王,并在曹芳时期发动“高平陵之变”,至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开始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嘉平六年(254年),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师去世之后,其弟司马昭继大将军之位,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篡魏建晋。
7、东吴孙峻、孙綝。孙峻是三国时吴国宗室,精明强干、胆大刚决,孙权临终前诏命孙峻、诸葛恪、滕胤共同辅政。辅政大臣诸葛恪被曹魏击败之后,逐渐失去民心,孙峻便和吴主孙亮密谋后发动政变,诸葛恪被夷三族。杀死诸葛恪之后,孙峻升任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军事,之后孙峻又巴结全公主孙鲁班,杀死废太子孙和。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孙綝得以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先后消灭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进而升为大将军,开始独掌朝政。孙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与吴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綝升任丞相,领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孙綝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被孙休定计捕杀,年仅二十八岁。
8、西晋司马越。司马越是西晋宗室,初任骑都尉,后迁散骑侍郎加侍中,历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其子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与宰相杨骏争权,司马越因参与诛杀杨骏有功,获封五千户侯,不久复任侍中,加奉车都尉,晋爵东海王。后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司马越在后期先后击败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后来,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之间矛盾爆发,晋怀帝于永嘉五年(311年)下诏要求各方征讨司马越,司马越得知消息后急血攻心,病死于项城。
9、东晋桓温、桓玄。桓温是桓彝长子,其父在“苏峻之乱”中被杀后,桓温亲手为父报仇,为人所称颂。桓温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先后担任琅琊内史、徐州刺史等职,并于永和元年(345年)出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而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甚至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改立司马昱为帝,甚至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皇子建储为王。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去世,以其弟桓冲统率其军,以其幼子桓玄继承其爵位。后来,桓玄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开始把持朝权,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建立桓楚。
10、东晋刘裕。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屡立战功,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则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代晋称帝,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
11、刘宋萧道成。其父萧承之是刘宋时期著名武将,萧道成于元嘉十七年(440年)从军,在宋明帝时期,先后镇守会稽郡、淮阴郡,累迁南兖州刺史,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迁中领军,掌握禁军,联合尚书令袁粲、中书令褚渊、丹阳尹刘秉并称“四贵”,后因刘宋皇室内乱,萧道成逐渐掌控朝政。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宋后废帝刘昱被杀,萧道成拥立安成王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宋顺帝颁诏,禅位于萧道成,是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史称南齐。
12、南齐萧衍。从血缘关系上讲,萧衍与南齐宗室关系极为密切,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后历任户曹属官、参军、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一直做到雍州刺史,颇受齐明帝宠待。建武五年(498年)七月,萧鸾病逝,其子萧宝卷继位,但在位期间为人暴虐,弄的人心涣散。后来,萧宝卷冤杀萧衍的兄长、尚书令萧懿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萧宝卷被杀之后,萧衍改立萧宝融为帝,并升任大司马,掌管朝中大权。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在群臣的拥戴和萧宝融的默许下,建立梁朝,史称南梁。
13、南梁侯景。侯景本为羯族人,自幼善于骑射、骁勇好斗,北魏末年天下大乱,侯景率军投靠尔朱荣,后因俘虏葛荣被升任定州刺史。高欢去世之后,侯景叛变,最终南下投靠南梁,获封景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董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此后侯景利用梁武帝的昏庸而迅速发展壮大,太清元年(548年)八月,侯景以诛杀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侯景之乱”。太清三年(549年),侯景攻破台城,梁武帝萧衍被其饿死,侯景改立萧纲为皇帝,自封大都督,并强娶溧阳公主,后又自封“宇宙大将军”。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废萧纲,再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为汉。
14、南梁陈霸先。陈霸先早年曾担任新喻侯萧映的传令吏,颇受器重,后历任直兵参军、西江督护、高要郡守。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之后又参与平定侯景之乱,抵御北齐进攻。承圣三年(554年)三月,梁元帝进陈霸先为司空,同年十一月梁元帝被西魏杀死,次年王僧辩迫于北齐压力,扶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承圣四年(555年)九月,陈霸先与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掌握了南朝梁的实权。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
15、西魏宇文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中,宇文泰与父亲也参加了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之后,宇文泰归入贺拔岳麾下。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被推荐为首领,率众攻灭侯莫陈悦、曹泥,统一关陇。北魏中兴二年(532年),高欢拥立元修为帝,但元修实在无法容忍高欢,于是在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出逃,投奔宇文泰。然而,元修不过是宇文泰手中的一个傀儡罢了,元修眼看自身状况并无好转,两人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宇文泰于是毒死元修,改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宇文泰去世,次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代魏称帝。
16、东魏高欢、高澄、高洋。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又投奔葛荣。后叛降尔朱荣,成为亲信都督,曾劝尔朱荣称帝,未果。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翌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元修出逃之后,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当然元善见同样只是个傀儡罢了。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逝,元善见以为自己亲政的好日子到了,没成想高欢之子高澄继承父职,且权势更大,甚至还让手下殴打孝静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又继承其兄之职,他见时机已到,于是干脆废掉了孝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
17、北周宇文护。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临终前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宇文护执掌国政之后,便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封大司马,进爵晋国公,全面掌管朝政。之后,宇文觉与因与皇帝矛盾频发,先后杀死孝闵帝宇文觉、废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帝,粉碎了楚国公赵贵、卫国公独孤信等反对势力,使得北周政权稳定下来,得以升任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权倾朝野,成为北周实际主宰者。武成二年(560年),拥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后因东征北齐无功而返,导致个人威望降低。天和七年(572年),在宇文邕的主持下,宇文护在长安含仁殿被处死,子嗣和党羽全部被清洗。
18、北周杨坚。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去世之后,杨坚承袭父亲爵位。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宇文邕死后,太子宇文赟即位,杨坚长女杨丽华被立为皇后,杨坚于是又被晋升为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因周宣帝宇文赟不稳朝政、沉溺酒色,杨坚开始逐步掌握朝中大权。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赟下诏传位于长子宇文阐,次年周宣帝驾崩,杨坚奉命辅佐朝政,升任左大丞相。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不久后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
19、唐朝刘贞亮。本名俱文珍,唐德宗时期宦官。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其不甘心受制于宦官,便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意图发动“永贞革新”。刘贞亮于是和宦官刘光琦、薛文珍、尚衍、解玉、吕如全等一起劝皇帝立广陵王为太子,制造“二王八司马事件”,并拥立太子即位,拜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后因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引起整个朝廷的众怒,渐渐失宠,最终于元和八年(813年)病逝。
20、唐朝仇士良。于唐顺宗时期入宫,负责侍候太子李纯,唐宪宗李纯继位之后,迁内给事,出任藩镇监军使,入为内外五坊使,加冠军大将军。长庆初年,拜凤翔监军使,封南安县公,宝历二年,迁鄂岳监军使,晋封郡公。唐文宗太和年间,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迁左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之变后,加特进、左骁卫上将军。开成五年,拜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封楚国公。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驾崩,仇士良颁发伪诏,立唐穆宗第五子颍王李鏶为皇太弟,迎入皇宫继位,是为唐武宗。因有拥立之功,仇士良更加猖獗,不仅对武宗指手画脚,更是将唐武宗所宠的人,无论乐工,还是内侍,皆诛杀贬谪。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仇士良病逝。
21、唐朝朱温。唐朝末年爆发“黄巢之乱”,朱温参与其中,官至同州防御使,后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击败,在亲信将领的建议下,最终于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有功,朱温先后升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并获封梁王。此后,朱温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宗禅让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22、南宋史弥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官至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后于开禧三年(1207年)与杨皇后等人密谋,杀死权臣韩侂胄,并将其脑袋送往金国求和。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史弥远升任右丞相,此后掌权宋宁宗朝17年。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逝,史弥远伪造宁宗遗诏,“遂矫诏废竑为济王,立昀为皇子,即帝位”,拥立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逝,追封卫王,谥忠献。
23、南宋贾似道。贾似道于端平元年(1234年)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后于嘉熙二年(1238年)中进士,因其姐姐乃是宋理宗贵妃,于是很快便被升任太常丞、军器监,并获得宋理宗宠信。淳祐初年,贾似道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调京湖制置使,兼江陵知府,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宝祐二年(1254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后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开庆初年于军中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宋理宗驾崩后,立宋理宗养子赵禥为帝,是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后不久,贾似道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后因蒙古南下攻宋,贾似道兵败之后在群臣激愤下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途中被杀。
24、明朝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历任国子监司业等职,于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最终于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开始主持国政大事。万历帝继位之后,由于太过年幼,朝中大事基本由张居正主持,再加上代为批红的宦官冯宝也与张居正关系不错,于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便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最后再由皇帝同意。当然,张居正主持政务的十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改善了明朝的国力,然而由于其专掌国政又对皇帝管教严格,也最终导致了其去世后的悲凉结局。
25、明朝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因赌博大输后愤而自宫,改名李进忠,并于万历年间被选入宫。后来,因与时为太子的朱由校乳母客氏结成对食,开始走上飞黄腾达之路。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后,对魏忠贤和客氏极为宠信,魏忠贤不仅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而且就连他的兄长魏钊也被任命为了锦衣卫千户。魏忠贤大权在握之后,不断打击异己、巩固权力,以至于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又因对国政参与过深,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26、清朝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被封为贝勒,后多次随皇太极出征,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并于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因生前未立子嗣,清廷内部围绕皇位展开争夺,多尔衮最终与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趁着明朝内乱,率领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可以说朝政大权全部操持其手,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被追封为“清成宗”。
除了以上这些权臣之外,历史上的权臣其实还有不少,例如东汉窦宪、李傕、郭汜,东吴诸葛恪,东晋王敦、司马道子,北魏宗爱、崔浩、乙浑,唐朝李林甫、杨国忠、李辅国、程元振,北宋蔡京,南宋韩侘胄等等,但由于这些人要么掌权时间太短,要么对皇权的威慑力还不够大,因此并未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