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叡最后结局怎么样?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作为曹魏第二位皇帝,曹叡在位期间,其实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比如蜀汉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东吴孙权对合肥虎视眈眈。不过,曹叡不仅成功化解了这些攻势,还平定了三场叛乱,从而增强了曹魏的国力。

一、抵挡诸葛亮5次北伐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归蜀,当时朝臣都无计可施。得知这一消息后,魏明帝曹叡说:“诸葛亮本来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现在却主动出击,并且他贪心三郡,只知道进攻而不知退守,一定会被打败的。”于是,曹叡派曹真、张郃等人率领五万兵马拒敌,并亲自前往长安压阵。

不久之后,情况朝着曹叡预料的方向发展,蜀汉将领马谡被张郃大破于街亭,蜀军撤退回到汉中,于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以平定。同年三月十八日,魏明帝曹若驾临长安,四月返回洛阳,诏令赦免除了死刑以外的所有囚犯。十六日评定征伐的战功,依功绩大小对将士们封爵增邑。

公元228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围陈仓,大将军曹真遣将军费曜等人带兵阻击。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大军救援,诸葛亮来到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撤退,蜀汉遂得二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在这场战役中,因为司马懿等人坚守不出,诸葛亮最终于同年秋天病逝于五丈原。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曹叡在应对诸葛亮北伐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曹魏一方损失了王双、张郃等将领,丢掉了武都、阴平这两个郡,不过,这并没有改变曹魏对于蜀汉的实力碾压态势。换而言之,诸葛亮5次北伐中原,从战略上来看,显然是没有取得成功的,这当然可以视为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取得的成绩。

二、和孙权交手五次

黄初七年(226年)八月,趁着曹丕去世,曹叡刚刚即位的时候,孙权攻江夏、襄阳,却没有取得成功。

公元228年,孙权发动了石亭之战。彼时,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在满宠的建议下,曹魏遣兖州、豫州的军队共守淮南。孙权攻合肥,不克而还。

青龙元年(233年),孙权在合肥时,被伏兵所击,于是,孙权怒攻合肥新城,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青龙二年(234年),魏国将领张颖等守合肥新城。孙权攻之,被张颖屡屡击退,一些攻城器具也被烧毁。后来,魏明帝曹睿亲自率领大军来救合肥,孙权大惊,不敢再战,便立即退走。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明帝曹叡和孙权五次交手,除了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中吃到了败仗,其他几次都没有吃到亏。特别是在合肥之战的时候,孙权一方更是损兵折将。对此,笔者看来,尽管蜀汉和东吴多次进攻曹魏,却都被魏明帝曹叡化解了,这自然是曹叡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平定33场叛乱

除了应对蜀汉和东吴的进攻,魏明帝曹叡在位时,还成功平定了3场叛乱

其中,第一场叛乱就是孟达引起的。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孟达因心不自安,在诸葛亮劝说下,企图归蜀汉,孟达又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申仪将孟达计划泄漏,司马懿写信安抚孟达,暗中遣军进讨。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达,所以当司马懿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赶来时,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后来,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传首京师。

青龙元年(233年),鲜卑轲比能诱使步度根依附,让他背叛并州刺史毕轨,并和他结亲。面对叛乱的鲜卑轲比能,曹叡派遣秦朗率领中军出讨轲比能和步度根,最终二人败走,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后来轲比能杀了步度根。青龙三年(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之后,鲜卑的各个部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而这,促使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宁。

景初元年(237年),原本臣服于魏国的公孙渊,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对此,魏明帝曹叡自然不能忍受。于是,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下诏命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出兵征讨辽东,朝廷商议派出司马懿统兵四万兵马过多,开支粮草难以维持,抵达辽东后因大雨连绵,无法展开对公孙渊的攻势。对此,朝廷群臣又议论应该传令让司马懿退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键时刻,魏明帝不为这些议论所动,依然支持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后来,司马懿成功击杀了公孙渊,将辽东一带的郡县彻底纳入到曹魏的疆域内。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三场叛乱平定之后,曹魏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对付蜀汉和东吴。而这,自然促使蜀汉和东吴之后的进攻更加难以取得重大成果了。

推荐阅读